10 月 8 日,肝臟病學領域的頂刊
Journal of Hepatology發(fā)表一篇論文,首次公布了全球首例豬肝移植患者的死因。
完成這項移植的團隊來自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一名71歲的男性患者接受移植后存活171天,其中有38天依靠豬肝維持生命。 這表明,基因編輯豬肝能在人體內產生蛋白質、膽汁和凝血因子。
通訊作者之一、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院長孫倍成用“史無前例”來形容該手術。他告訴媒體:“以前人們總是說,肝臟太復雜了,與心臟、腎臟相比,不適合做異種移植。經過這次嘗試,我認為未來人們的看法會改變,異種肝臟移植是可行的?!?/p>
根據論文,這項突破性手術完成于2024年5月。
接受這次豬肝移植的是一位 71 歲的男性患者,確診為乙肝肝硬化、肝右葉巨大肝細胞癌(HCC)。根據評估,患者無法耐受右葉切除術,經介入等治療無效,隨時可能出現破裂。因此,在充分征得家屬、患者、和各方倫理委員會同意后,決定對這位患者開展異種輔助肝移植研究。
2024 年 5 月 17 日,手術由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孫倍成教授團隊進行。由于患者右葉巨大肝癌,手術首先對這部分腫瘤進行切除。術中發(fā)現剩余的左側肝臟無法滿足肝癌患者的肝功能,決定供體豬的肝臟移植到患者右側肝窩內。
供體豬來自云南農業(yè)大學魏紅江團隊,體重約32公斤。團隊預先敲除了3個豬異種糖抗原合成基因、過表達7個人類基因,以降低排斥風險,調節(jié)凝血功能。
豬肝移植入患者體內后,立即呈現紅潤色澤,并產生金黃色膽汁。超聲檢查顯示移植豬肝血流正常。術后第1天,患者的其他肝功能指標顯著改善。第7天,患者能下地自由活動。
術后第一個月,患者未顯示出明顯排斥反應,肝功能和凝血指標逐漸改善。經過檢測,供體豬肝可以產生蛋白質、膽汁和凝血因子。
然而,術后第31天,患者出現異種移植相關血栓性微血管病表現,血小板、血紅蛋白降低,肌鈣蛋白、腦鈉肽、補體相關指標升高。經過藥物治療及血漿置換,患者器官功能仍繼續(xù)惡化。于是,醫(yī)生在術后第38天,為患者進行了豬肝切除手術,癥狀緩解。
不幸的是,術后第135天,患者突發(fā)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晚期患者常見且危險的狀況),經過多次內鏡止血及栓塞等處理,仍然反復出血,最終于術后171天
去世。
不過,雖然患者整體恢復情況較好,術后也出現了不少不良反應,如血栓形成、異種移植相關血栓性微血管?。▁TMA)、器官功能障礙持續(xù)惡化、反復上消化道出血等。
在研究論文中,團隊分析認為,xTMA 是本例患者較為嚴重的并發(fā)癥,雖然在切除豬肝后患者明顯改善,但由于 xTMA 的形成機制仍不明確,這或許是未來提高異種移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突破方向之一。
這個案例,首次成功完成了基因編輯豬肝臟的體內原位輔助移植,提供了評估慢性排斥反應、肝臟代謝相容性、凝血情況的可能,也顯示出這種手術可以在保留部分原肝臟的同時,利用供體豬肝提供一定的肝臟支持。
來源:丁香園、醫(yī)學界、果殼
加入讀者交流群:
商 務 合 作 :楊小雨 152100417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