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01
《秋望》
明·李夢陽
黃河水繞漢宮墻,河上秋風雁幾行。
客子過壕追野馬,將軍弢箭射天狼。
黃塵古渡迷飛挽,白月橫空冷戰(zhàn)場。
聞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誰是郭汾陽。
明朝詩人李夢陽一首《秋望》詩,通過描繪秋景和邊疆的景象,表達了對國家安危的擔憂和對能臣良將的渴望。
這首詩猶如一幅潑墨山水與金戈鐵馬交織的壯闊畫卷,以凝練的筆觸勾勒出邊塞秋日的蒼茫氣象。開篇"黃河水繞漢宮墻"一句,以擬人手法賦予黃河奔騰的生命力,那咆哮的濁浪如同巨龍盤踞在長安城外,既是地理屏障,更是王朝命脈的象征。
河面上"塞上秋風"裹挾著肅殺之氣,掠過"雁幾行"的陣列,這南飛的候鳥恰似傳遞軍情的信使,在灰蒙天際劃出驚心動魄的虛線。
中聯(lián)"客子過壕追野馬,將軍韜箭射天狼"形成精妙對仗,將鏡頭推向邊關(guān)最前線。士兵們跨越戰(zhàn)壕的身姿與驚竄的野馬構(gòu)成動態(tài)剪影,暗喻邊防將士時刻保持的高度警覺;而將軍"韜箭"的細節(jié)描寫,則通過借代修辭展現(xiàn)其枕戈待旦的英姿。
"射天狼"的典故更如金石之音,既點明抗擊外敵的軍事目標,又暗含對良將的深切呼喚。
頸聯(lián)筆鋒陡轉(zhuǎn),以蒙太奇手法切換戰(zhàn)場特寫:"黃塵古渡"與"白月戰(zhàn)場"形成冷暖色調(diào)的強烈碰撞,那飛揚的纖索猶如歷史長鞭抽打著時空,將古渡的滄桑與戰(zhàn)場的凄冷熔鑄成青銅般的質(zhì)感。
尾聯(lián)"聞道朔方多勇略"的轉(zhuǎn)筆堪稱絕妙,先以傳聞造勢,再以"只今誰是郭汾陽"的反問收束,如黃鐘大呂般叩擊人心——這既是詩人對盛唐名將郭子儀的深情追慕,更是對當朝缺乏擎天玉柱的沉痛叩問。全詩在秋聲雁影中注入家國憂思,讓鐵馬冰河的壯美與人才凋零的隱憂形成巨大張力,堪稱明代邊塞詩的扛鼎之作。
02
李夢陽,是復古派前七子的領(lǐng)袖人物,一生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除了在文學方面的成就,他的人品也是令后人欽佩。性格耿直,嫉惡如仇,曾多次被冤入獄,但從沒有因此屈服,反倒越挫越勇,毫無畏懼之情。
李夢陽的剛直不阿不僅體現(xiàn)在他的詩文創(chuàng)作中,更貫穿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軌跡。當權(quán)閹劉瑾把持朝政時,滿朝文武噤若寒蟬,唯獨李夢陽敢以《代劾宦官狀》直陳其罪,筆鋒如刀,將劉瑾貪暴之狀昭示天下。這份奏章雖令他身陷囹圄,卻在詔獄墻壁上留下了"鐵骨錚錚"四個血書大字,連獄卒都為之動容。
在文學主張上,他的執(zhí)拗同樣令人驚嘆。當好友何景明提出"舍筏登岸"的改良主張時,李夢陽立即寫下《駁何氏論文書》,堅持復古要"如臨摹古帖,一筆不可易"。這場論戰(zhàn)看似固執(zhí),實則蘊含著他對文化本真的堅守。晚年謫居開封時,他仍每日晨起臨摹《石門頌》,用顫抖的手在宣紙上復刻漢代風骨,仿佛要通過筆墨穿越時空,與古人進行精神對話。
最令人稱奇的是,這位以復古著稱的文壇領(lǐng)袖,在民間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形象。江西百姓至今流傳著他智斗寧王的故事——當藩王強占民田時,他假意獻詩"千年魚鱉游蓮沼,萬載蛟龍護御碑",暗中將訴狀藏于詩卷呈送正德皇帝。
這種以文為劍的智慧,展現(xiàn)了他剛烈性格中機敏的一面。正如他在《空同子》中所言:"丈夫處世,當如古劍鳴匣,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種糅合了書生意氣與政治智慧的特質(zhì),正是李夢陽留給后世最珍貴的精神遺產(chǎn)。
03
這首詩寫于弘治年間,其時,韃靼屢擾,西北邊境多有戰(zhàn)事,李夢陽出使西北前線,有感而發(fā),遂成此詩。這首《秋望》秋景詩,充滿渴望,人生還是要心懷家國天下情懷廣闊!秋日的邊塞,風沙卷起枯黃的草葉,遠處的烽火臺在暮色中若隱若現(xiàn)。
李夢陽勒馬駐足,望著這片蒼茫的土地,心中涌起無限感慨。將士們的鎧甲上沾滿塵土,眼神卻依然堅毅如鐵。他們守護的不僅是腳下的疆土,更是千萬百姓的安寧與希望。
這壯闊的景象背后,是無數(shù)人的血與淚。李夢陽提筆寫下詩句,字字鏗鏘,仿佛要將胸中的豪情與憂思盡數(shù)傾瀉。他知道,真正的詩人不應只沉醉于風花雪月,更應心懷天下,以筆為劍,書寫時代的悲歡。
夜深了,軍營里的篝火仍在跳動,映照著士兵們疲憊卻堅定的臉龐。李夢陽想起京城的繁華,想起那些仍在吟詠春花秋月的文人,不禁嘆息。家國動蕩之際,唯有挺起脊梁,方能不負此生。他抬頭望向星空,北方的星辰格外明亮,仿佛在訴說著某種永恒的信念——無論世事如何變遷,總有人愿意為這片土地負重前行。
詩成,墨跡未干,風已將其中的豪邁與蒼涼吹向遠方?;蛟S千百年后,仍會有人讀到這些文字,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家國情懷。
04
人生也是如此,很多人終日奔波于日常的零碎與雞毛蒜皮中,生活艱難,可是依舊心懷天下。這也是明白,沒有大家的安穩(wěn),哪里能有小家的穩(wěn)當?
他們像暗夜里的螢火蟲,微弱卻執(zhí)著地亮著光。菜市場賣豆腐的老王每天凌晨四點起床,磨豆煮漿的間隙總愛聽國際新聞;送外賣的小李電動車后箱里永遠塞著本翻舊的《全球通史》;就連巷口修鞋的張師傅,釘鞋掌的鐵錘聲里都帶著股憂國憂民的節(jié)奏。這些被生活壓彎了腰的普通人,心里卻裝著整個地球儀的重量。
這種看似矛盾的生存姿態(tài),實則是中國人最樸素的生存智慧。就像江南雨季的苔蘚,在陰暗處也能蔓延出翡翠般的生機。他們懂得門前積雪要自己掃,更明白只有整條街的雪都化了,自家的屋檐才能滴落真正的春水。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千百年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基因,在平凡人血脈里的自然流淌。
當代社會的吊詭之處在于,越是微觀的個體,越需要宏觀的視野。外賣騎手要懂平臺算法,菜農(nóng)得看期貨行情,連廣場舞大媽都在關(guān)注養(yǎng)老金政策。這種"小人物的大格局",恰似蒲公英的種子,越是貼近塵埃,越要仰望星空。
就像那個在工地午休時用鋼筋頭在地上畫世界地圖的農(nóng)民工,粗糙的手指劃過七大洲時,混凝土的灰塵里也能開出理想主義的花。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