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炮擊金門,不是一場簡單的戰(zhàn)斗,表面上是對著“臺灣當局”的,實際上是中國和美帝國主義之間的軍事、政治、外交的一場新的較量,是對美帝國主義奉行的霸權主義的回擊。金門炮戰(zhàn)不求殺傷和占領,而是政治意義高于軍事意義的作戰(zhàn)。毛澤東幾次在中央會議上提到金門炮戰(zhàn),說:“炮擊金門,就是要幫助蔣介石守好金門?!?/p>
01
國民黨敗逃臺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當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說出這句話時,全國還有三分之二的領土沒有解放,包括西南、華南和東南沿海的一部分。到1955年2月,浙江沿海島嶼全部解放,蔣介石控制的大陸沿海島嶼只剩下福建沿海的金門、馬祖。
1949年,三大戰(zhàn)役行將結束,南京政府瀕臨大廈之將傾。美國政府預見到蔣介石已準備退逃、選定臺灣地區(qū)為卷土重來的“復興基地”。美國認為蔣如逃往臺灣地區(qū),中共必渡海東征,臺灣地區(qū)如落入中共之手,其西太平洋的“安全”體系出現斷層,于是便策劃如何分離中國臺灣。
1949年7月上旬,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福建省境內,在福建一帶的戰(zhàn)役由第三野戰(zhàn)軍第十兵團負責。第十兵團司令葉飛進入福建后,先后發(fā)動福州戰(zhàn)役、平潭島戰(zhàn)役、漳州戰(zhàn)役、廈門戰(zhàn)役等戰(zhàn)役,稱得上所向披靡。
02
美國企圖分裂兩岸
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宣布:美國承認中國對臺灣恢復行使主權,目前無意在臺灣獲得特別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亦不擬用武裝部隊干預其現在局勢。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美國對中國臺灣的需要變得明顯而又迫切。杜魯門出爾反爾,下令派第七艦隊侵入中國臺灣。為掩蓋其侵略行徑,他在6月27日的聲明中拋出了“臺灣地位未定論”,聲稱“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復”,或經由聯合國考慮。
美國在當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將所謂“臺灣問題”列入大會方案,遭到海峽兩岸一致反對,加之蘇聯等國站在中國一邊,美國無奈作出退步,聯大投票表決暫緩討論“臺灣問題”。
隨著朝鮮戰(zhàn)爭的結束,美軍再賴在臺灣成了師出無名,需要制造新的借口割裂臺灣,在蔣介石也離不開美國支持的情況下,雙方于1953年3月起,磋商《共同防御條約》的簽訂。
中共擔心美蔣即將簽訂的條約有可能把臺灣海峽兩岸分裂的局面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1954年7月23日,《人民日報》發(fā)表《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
8月3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公開宣稱,美國將向中國臺灣提供軍事援助,“以阻止共產黨占領臺灣”,并打算同中國臺灣進行簽訂軍事條約的談判。與此同時,美國還大肆對中國進行核訛詐。
為反對美國的侵略政策,打擊國民黨的囂張氣焰,并回擊國民黨軍隊對東南沿海的騷擾,福建前線部隊重炮對準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島上的國民黨守軍陣地和大小金門海面上的國民黨軍艦艇,于9月3日14時10分開始猛烈開火。其后至11月20日,廈門前線炮兵部隊先后對大、小金門的國民黨軍軍事目標實施70多次炮擊。
解放軍炮擊金門,臺海局勢緊張。美國趁機壓蔣介石就范,蔣介石討價還價,同意在《共同防御條約》正文中規(guī)定美軍只取于協防臺、澎,但要求以秘密換文的形式,載明美軍幫助他守衛(wèi)金、馬等沿海諸島。美國為換取蔣介石的“合作”,作了相應讓步,同意了。12月1日,美蔣《共同防御條約》簽訂。
03
美國鼓動蔣介石從金門撤兵
第一次臺海危機過后,蔣介石不但未從金、馬撤出,反而加緊經營,企圖在美國的支持下反攻大陸。
據原總參謀部作戰(zhàn)部部長王尚榮中將回憶,從1957年11月至1958年3月的4個月間,蔣軍飛機204批387架次深入大陸進行襲擾,最深入點達石家莊。不久,國民黨在金門、馬祖分別集結了9.6萬與4萬兵力。
毛澤東在深思之后,決定在金門、馬祖一帶采取大規(guī)模軍事行動,一方面回擊蔣軍的襲擾;一方面向美昭示中國人民不會對他國插手臺灣事務坐視不管。
在等待炮擊命令的這段時間里,中央和軍委對炮擊的重點、炮擊的強度、炮擊的時機等進行了幾次調整。北京指揮中心同福建前線指揮部之間,電話往來頻繁。當空軍調入福建后,隨即與蔣軍展開激烈的制空權爭奪。8月以后,海峽上空的空戰(zhàn)持續(xù)了半個月左右,解放軍空軍以損失20余架飛機的代價取得擊毀蔣軍飛機50多架的戰(zhàn)績,使作戰(zhàn)區(qū)域上空,完全在解放軍控制之下。
1958年8月20日,福建前線總指揮葉飛抵北戴河,向毛澤東詳細匯報了炮擊金門的準備情況和實施突襲的打法。毛澤東讓葉飛“照你們的計劃打”。
8月23日17時30分,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從不同方向猛烈轟擊金門北太武山國民黨軍陣地。兩個多小時里,共發(fā)射炮彈3萬多發(fā),重創(chuàng)金門之敵。
當時在場的一名臺灣“國防部新聞局”工作人員日后回憶道:“下午5時30分,我在金門太武山下的翠谷湖心亭中,餐會已散,胡璉司令官陪著俞大維在張湖公路的山下漫步回司令部,趙家驤、吉星文、章杰三位副司令官站在翠谷湖岸邊的橋頭上談天……突然有陣嘶哮聲,掠過太武山頭,馳落翠湖,緊接著是山搖地動的爆炸聲,整個翠谷煙霧彌漫,彈片橫飛……在小橋上的三位副司令官,于第一群炮彈落地爆炸時,就全都‘犧牲殉難’了?!?/strong>
8月24日,解放軍繼續(xù)炮擊金門,同時打擊大金門島料羅灣內的17艘艦艇。料羅灣背對大陸,是臺灣向金門補給的主要通道。在解放軍猛烈炮火之下,17艘艦艇集體向外海逃跑。
隨著金門逐漸被封鎖,補給無法進入島內,島內守軍的生存越來越困難。美軍最終答應為蔣介石的補給艦護航。
9月8日中午,美蔣聯合編隊抵達料羅灣港口,并補給物資。毛澤東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下令開火。這次炮戰(zhàn),從中午一直打到晚上,解放軍發(fā)射炮彈2萬余發(fā),蔣艦被擊沉3艘,傷數艘。
美國借機鼓動蔣介石從金門撤兵。但蔣介石兩次出席記者招待會,說:中共炮擊金門,是進攻臺灣的前奏;金、馬是臺灣的屏障,自動放棄這些島嶼,等于敞開門戶,因此,金、馬地區(qū)必須固守,哪怕是由國民黨獨立作戰(zhàn),也決不后撤。
04
粉碎美國“劃峽而治”陰謀
1958年8月23日至1959年1月7日,人民解放軍共進行了7次大規(guī)模炮擊、數十次中小規(guī)模炮擊,近千次零星炮擊,并進行了13次空戰(zhàn)、3次海戰(zhàn),斃傷國民黨軍7000余人,擊落擊傷飛機36架,擊沉擊傷艦船27艘,給國民黨軍以有力懲罰。
美國以戰(zhàn)爭叫囂威脅中國,但其軍隊并不參戰(zhàn)。隨后,美國提出“劃峽而治”,要蔣介石從沿海島嶼撤軍。10月初,毛澤東洞悉美國逼蔣放棄金、馬的陰謀后,作出了暫不解放金、馬的決策。
10月6日1時,由毛澤東熬夜撰寫、以國防部部長彭德懷名義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文中寫道:“從10月6日起,暫以7天為期,停止炮擊,你們可以充分地自由地輸送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護航為條件。”
美國為使蔣介石就范撤軍,宣布停止為蔣軍護航。蔣介石大為惱火,他與宋美齡前往金門視察,又派蔣經國慰勞駐軍,以此向美國表示:堅守金、馬,反對“劃峽而治”。
10月21日,杜勒斯抵達臺灣,稱此行完成和平使命,勸說蔣介石讓出金門、馬祖以換取?;稹?/strong>蔣介石怒了,說:“在我活著的時候不會撤軍!”
金門、馬祖就像拴馬樁,毛澤東利用炮戰(zhàn),把蔣介石和美國套在這里,使美國分裂中國的圖謀沒有得逞的機會。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美國宣布與中國臺灣蔣介石集團“斷交”,并從中國臺灣撤出1950年就開始駐扎的美國軍隊,兩個相互敵對的世界大國終于走到了一起。同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爭取和平統(tǒng)一祖國的方針;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fā)表《關于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宣布從即日起停止對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的炮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