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的香港,真的有點“擠出圈”。
地鐵車廂搖身一變成了“行李長龍”,商場像不打烊的集市,維港夜景前擠滿舉手機拍照的游客。
國慶中秋疊加的“超級黃金周”,讓整座城市從早到晚都在“營業(yè)”,熱鬧得像久違地重返主舞臺。
來源:HK01
根據(jù)特區(qū)政府入境處的數(shù)據(jù),截至10月6日晚9點,黃金周內地訪港旅客累計已突破115萬人次。單日入境人次最高峰達35.3萬,其中內地旅客占了三分之一。
最繁忙的口岸依舊是“熟面孔”——羅湖和落馬洲支線,一度人潮涌動,連地鐵都要“靠耐性排隊”。
市區(qū)的熱度更是肉眼可見。
尖沙咀維港一帶被游客“占領”,旺角、銅鑼灣依舊是購物的主戰(zhàn)場,手里拎著紙袋的旅客一波接一波。
中秋夜那場“維港煙花匯演”,更是讓無數(shù)人抬頭拍照、低頭發(fā)朋友圈。
來源:紫荊
國家級非遺“大坑舞火龍”也成了黃金周的流量擔當,數(shù)百條香枝插在67米長的火龍身上,三晚連跳,把整條街“燒”成了節(jié)日最熱的打卡點。
來源:HK01
不過,今年的訪港方式也悄悄變了。除了逛街、看展、拍夜景,不少內地游客選擇去郊野公園露營、徒步。
西貢、大嶼山、南丫島這些離島成了熱門去處。有人干脆搭帳篷看星星,有人帶上沖浪板下水。對比去年那種“購物團”式玩法,今年更像是“放慢腳步、貼近自然”的版本。
人多了,經(jīng)濟自然跟著熱起來。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wǎng)志中提到,黃金周首四日內地訪港旅客達到87.7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超過7%,海外旅客更飆升三成。8月零售業(yè)總銷貨價值達303億港元,創(chuàng)下近20個月來最大升幅。
來源:點新聞
“八成受訪業(yè)界預計黃金周生意有增長,部分更預計能錄得雙位數(shù)升幅。”陳茂波寫道,語氣里透著一點久違的興奮。確實,經(jīng)歷了幾年的疫情與低迷,如今的香港終于重新找回那股“旺市氣場”。
他最近還親自體驗了一條在社交平臺爆紅的“城市漫步路線”——從上環(huán)的香港醫(yī)學博物館出發(fā),一路走訪老街文創(chuàng)店。
博物館里那套“多巴胺”“脂肪細胞”公仔竟成了新晉“網(wǎng)紅”,旅客排隊合影,紀念品柜臺前比咖啡店還熱鬧。
來源:點新聞
陳茂波總結得挺妙:“創(chuàng)意IP產(chǎn)品加上社交媒體推廣,就是新消費的‘雙引擎’。”確實,香港正在學習用新的方式講述老故事。
他還走訪了一家傳統(tǒng)潮州粿品店,看到師傅忙著做潮州月餅,手法熟練、香氣撲鼻。他說:“傳統(tǒng)手工藝配合現(xiàn)代營銷,就是最接地氣的經(jīng)濟活力?!?strong>老字號加創(chuàng)意,也許就是香港零售復蘇的關鍵密碼。
來源:點新聞
在中環(huán),嘉咸街那面五彩斑斕的壁畫,成了旅客的自拍圣地。
來自甘肅的婁先生帶孩子來打卡,說是從小紅書上看到“中上環(huán)漫步路線”,想親身感受一下“港味文化”。他笑說:“和九龍那邊完全不一樣,這里很混搭——西式建筑里賣著港式點心?!?/strong>
在鴨巴甸街上的一家文創(chuàng)店,寫著“香港制造”的護照套、鑰匙扣賣得飛快。
老板說,黃金周推出優(yōu)惠后,生意比平時漲了五成?!斑@幾天都是大陸客,買得也爽快。”
來源:Now新聞
深圳旅客溫先生買了兩個木塞料制的護照套,他說:“很喜歡這種既有香港特色又實用的小東西,帶回家還能想起這趟旅行?!?/p>
其實,這種“文化+消費”的組合正是香港近年來努力推動的方向。
政府推動“盛事經(jīng)濟”向“深度旅游”延伸,不僅希望吸引游客短暫停留,更期望他們能夠深入體驗當?shù)匚幕?,延長停留時間、提升消費層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