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全都是泡沫,只一剎的花火……”對于日益焦慮人工智能(AI)泡沫破裂的美國硅谷而言,“bubble”(泡沫)最近幾乎成為了一個令談者色變的禁語。
當前人工智能熱潮正將全球股市的估值,推向類似2000年互聯網泡沫高峰時期的水平。據英國廣播公司(BBC)11日報道,在這場資本狂歡中,被譽為“全球科技之都”的硅谷,關于“AI企業(yè)的價值是否被嚴重高估”的爭論愈發(fā)緊迫,擔憂情緒也持續(xù)升溫。
近來,越來越多人將此前私下討論的質疑擺到了臺面上:本周,英國央行英格蘭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等重要國際機構、投行接連發(fā)聲,警告圍繞AI的資本熱潮存在著泡沫化風險,提醒市場急劇調整的風險已經上升。媒體分析稱,IMF與英國央行的表態(tài),是目前全球官方機構對AI主導的市場泡沫可能破裂發(fā)出的最明確警告。
本周,在硅谷計算機歷史博物館舉辦的一場專題討論會上, 面對座無虛席的觀眾,“平板電腦之父”、斯坦福人工智能商業(yè)化先驅杰瑞·卡普蘭(Jerry Kaplan)也袒露了自己的擔憂。
作為親歷過四次科技泡沫的“過來人”,他指出,當前投入AI領域的資金規(guī)模遠超互聯網泡沫時期,一旦泡沫破裂,損失將難以估量。
“(泡沫)破裂時,情況會變得非常糟糕,而且受影響的絕不僅僅是AI領域,”卡普蘭嚴肅表示,“它還會拖垮整個經濟?!?/p>
在培養(yǎng)了眾多科技創(chuàng)業(yè)者的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阿納特·阿德馬蒂(Anat Admati)也表示,“很難精準預判泡沫的破裂時機。而且在泡沫破裂之前,沒人能確定自己是否身處泡沫之中。”
一系列數據更讓人心生憂慮:今年美國股市的驚人漲幅中,80%來自AI相關企業(yè)。據市場咨詢公司Gartner估算,到2025年底,全球AI領域的支出或將達到驚人的1.5萬億美元。
英國《衛(wèi)報》分析指出,過去一周,全球監(jiān)管機構發(fā)出的信息直截了當:人工智能熱潮正推動股市達到互聯網泡沫的高點。如此多的資金押注于如此少數的公司,任何信心的喪失都可能導致股價暴跌,并拖累整體經濟。
“多數人心中應更清醒地認識到當前的不確定性”,摩根大通首席執(zhí)行官杰米·戴蒙(Jamie Dimon)本周在BBC播客節(jié)目中提醒道。
美國納斯達克總部屏幕顯示AI投資數據。視覺中國
OpenAI萬億美元“豪賭”
據BBC報道,2022年憑借ChatGPT將AI推向消費主流的OpenAI,正處于一系列備受爭議的復雜交易核心。綜合彭博社報道,作為一家私營企業(yè),OpenAI的近期估值已飆升至驚人的5000億美元,超越馬斯克的SpaceX,成為全球最大初創(chuàng)企業(yè)。
截至目前,OpenAI已與英偉達、AMD、甲骨文、軟銀等巨頭,達成了超過1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和芯片協議。
在上個月的一項標志性協議中,英偉達同意向OpenAI投資最高1000億美元,雙方計劃共建由英偉達先進芯片驅動的數據中心;甲骨文則簽署了一份價值3000億美元的云服務協議,用于承載OpenAI的算力負載;AMD也通過向OpenAI授予價值高達其自身10%股份的認股權證,以換取OpenAI購買并共同開發(fā)AMD的下一代AI芯片。
這些復雜的融資安排,正引發(fā)硅谷專家的擔憂。他們指出,此類交易的日益普遍,可能會扭曲外界對AI真實需求的判斷。
更有人毫不客氣地批評,這些合作模糊了客戶與投資者的界限,將之稱為“供應商融資”(vendor financing)或“循環(huán)融資”(circular financing),即企業(yè)通過向客戶投資、放貸,確保對方持續(xù)購買自身產品。
英偉達的投資就遭到了這樣的批評:隨著OpenAI大規(guī)模部署英偉達GPU,大部分投資資金最終仍會回流至英偉達;而與AMD的協議,也可能讓OpenAI成為其最大股東之一。
在周一舉行的OpenAI開發(fā)者大會上,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試圖表現出坦誠。他承認,“確實,這類投資貸款的規(guī)模是前所未有的。”但他同時辯解道,“公司收入增長如此之快也是前所未有的?!?/p>
營收增長迅速,不過OpenAI從未實現過盈利。BBC報道提到,這一現狀讓不少受訪者不約而同聯想到北電網絡(Nortel):這家加拿大電信設備制造商曾通過大量放貸為客戶融資,人為推高自身產品需求,最終走向衰敗。人們感慨“當前某些現象與當年何其相似”,直言這絕非“好兆頭”。
奧爾特曼在周一大會上也并未回避“泡沫”話題,“我知道,寫一篇關于‘泡沫’的報道很誘人。事實上,我認為AI的很多領域現在確實都存在泡沫?!?/p>
他預計,投資者會做出一些錯誤決策,部分不靠譜的初創(chuàng)企業(yè)也會拿到離譜的融資。但他強調,OpenAI不在擔憂名單中。
OpenAI開發(fā)者大會上,奧爾特曼發(fā)表講話。視頻截圖
美國股市大佬:情況可能會比1999年更嚴重
同一天,英偉達首席執(zhí)行官黃仁勛試圖為與OpenAI的交易進行辯護。他在接受美媒采訪時說,OpenAI不需要用英偉達的投資購買其公司的技術,“他們可以用它來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情,沒有任何排他性。我們的主要目標就是支持他們?!?/p>
周三,黃仁勛還表示,目前的AI熱潮與25年前的互聯網泡沫有本質區(qū)別,因為如今的超大型科技公司,如微軟、谷歌和Meta,實力遠勝當年泡沫中的企業(yè)。
AMD首席執(zhí)行官蘇姿豐近日也對“AI投資過熱”的質疑表達了不同觀點。她認為,持此論調者“眼光過于狹隘”,并強調應該正視這項技術改變世界的真正潛力,尤其在醫(yī)療、金融和研究等領域。
英國《獨立報》對此分析稱,科技巨頭們正試圖展現出鎮(zhèn)定姿態(tài),聲稱即便真的發(fā)生崩盤,此次情況也會有所不同。他們的核心觀點是:盡管AI領域的發(fā)展依賴借款融資,但當前的債務規(guī)模與2000年互聯網泡沫前那種失控飆升的水平相比,比例并不算高。
然而,美國對沖基金、億萬富翁保羅·圖多爾·瓊斯(Paul Tudor Jones)這樣的股市大佬所發(fā)出的警告似乎更為響亮。
他直言不諱地指出,“所有引發(fā)危機的要素都已齊備,一場爆發(fā)式風險隨時可能發(fā)生。歷史總是千篇一律,所以我認為類似的情況大概率還會再次發(fā)生。要說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當下局勢的潛在爆發(fā)風險,比1999年要大得多。
卡普蘭也在前文提及的那場專題研討會上說,他已觀察到幾個明顯信號,表明AI領域乃至整個經濟都可能面臨危機。
他指出,在市場狂熱期,企業(yè)常會宣布一些“尚無足夠資金支撐的重大計劃與產品方案”,同時散戶投資者會爭相涌入初創(chuàng)企業(yè)領域。
另據美國《財富》雜志7日報道,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杰森·弗曼(Jason Furman)的一項研究發(fā)現,2025年上半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幾乎完全由數據中心和信息處理技術推動。在這些技術以外的其他領域,美國的增長率僅為0.1%,幾乎停滯不前。
弗曼補充說,如果沒有AI行業(yè)的繁榮,美國可能降低利率和電價,從而推動其他行業(yè)的增長,但這些增長可能只有AI熱潮帶來的收益的一半左右。
弗曼的研究顯示,美國對信息處理設備和軟件的投資飆升,但美國經濟在其他領域的增長幾乎停滯
許多人擔心,如果沒有技術投資,美國經濟可能陷入衰退。美國“商業(yè)內幕”網站也發(fā)文稱,美國科技巨頭不斷籌集資金來擴張數據中心,但這種商業(yè)模式尚未得到驗證,尚不清楚AI產品的收入能否支撐節(jié)節(jié)攀升的支出。如果不能,美國經濟可能面臨股市崩盤等風險。
德意志銀行最近的研究報告也顯示,AI熱潮正在幫助美國經濟避免陷入衰退,但這種狀況無法無限期持續(xù)。
德銀得全球外匯研究主管薩拉韋洛斯(George Saravelos)直言,如果沒有大型科技企業(yè)大量投資建設新AI數據中心,美國今年將“接近經濟衰退”。
彭博社匯編的數據顯示,過去12個月,除特斯拉外,美國七大科技巨頭的資本支出總額高達309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資金都用于人工智能建設。
富國銀行投資研究所的高級全球市場策略師斯科特·雷恩(Scott Wren)擔憂道:“未來幾年,需要將其AI投資轉化為實際收益的不僅僅是少數幾家大型公司。對許多公司而言,目前AI仍是一種成本,而非收入來源。這在現在或許還不是什么大問題,但未來問題終將顯現?!?/p>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