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死亡教育、臨終關(guān)懷逐漸成為公共議題,我們慢慢意識到,面對死亡人不是什么都不能做。然而,與朋友或陌生人談?wù)撍劳鋈菀?,與家人談?wù)撨@個話題卻尤其困難——我們開不了這個口。
在下文中,北京大學(xué)醫(yī)學(xué)人文學(xué)院教授王一方就“如何與家人談?wù)撍劳觥苯o出了具體、實際的建議,也為讀者推薦了相關(guān)好書和紀(jì)錄片。
死亡是不可抗拒的,但我們可以用愛去連接它。
本文摘選自《醫(yī)生不曾告訴你的生命哲學(xué)課》,小標(biāo)題為編者所擬,篇幅所限內(nèi)容有所刪減,經(jīng)出版社授權(quán)推送。
動畫電影《尋夢環(huán)游記》
01.
和親人探討死亡,
需要找到一個藝術(shù)化的角度
我們每個人都要死,你可能比我晚死,但沒有不死的特權(quán),我只是比你早一點死,我也不能因為早死就在你面前耍特權(quán),那是不對的。
我覺得不論是早死還是晚死,人們之間探討死亡的問題,交換對死亡的認(rèn)知和感覺,是一件非常公平且有意思的事,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比如看一部電影、讀一部文學(xué)作品,每個人的感受也都是不一樣的。
跟自己的親人探討死亡,也是可以很坦然的,只要能夠找到一個很好的藝術(shù)化的角度。
影視劇《三悅有了新工作》
不是簡單地說“我來跟你說說你們爺爺奶奶的死”,而是應(yīng)該說,“上次我翻東西翻出一張你爺爺?shù)恼掌?,那張照片讓我特別感動,他那個年代真的是不容易,你爺爺當(dāng)年特別英俊……”然后告訴孩子爺爺小時候如何如何、年輕的時候如何如何。
我們可以通過一張照片、一個紀(jì)念物這樣生活化的有紀(jì)念意義的東西引出話題,既追思老人,又能為下一代講述上一代人的故事,跟孩子之間的聯(lián)結(jié)也更緊密了。但現(xiàn)在很多人會在老人去世后一把火燒掉遺物,我感覺這是不對的,這分明是在燒掉歷史與情感的聯(lián)結(jié),燒掉生命的記憶與感動。
02.
整理生命,
為死亡做些準(zhǔn)備
生命需要整理,哪些東西該留下來,哪些東西該處理掉,都是要通過整理來實現(xiàn)的。
精神醫(yī)學(xué)大師歐文·亞隆和他的妻子瑪麗蓮共同書寫了一本書,《生命的禮物:關(guān)于愛、死亡及存在的意義》,講述妻子瑪麗蓮的死。
妻子死之前把自己的書,包括一些簽名本,都送給了朋友,朋友們收到是很高興的,最后把愛車也賣了,她這是有準(zhǔn)備的死亡,已經(jīng)都安排好了。
人在不曾直面死亡的時候,會慷慨激昂地說不怕死,早就想通了,但如果真正到了生命的末期,真正到了懸崖邊上,每個人的靈魂都會顫抖的。如果至愛親朋遇到這種情況,我們一定會說,那一天總會來的,我們要做些準(zhǔn)備。
把思緒往“預(yù)則立”方面引導(dǎo),并非強調(diào)死亡本身的殘酷,而是開啟身后安排的協(xié)商。不妨開一個家庭會議,讓他告訴你,那一天他要穿什么衣服,葬禮上要放什么音樂,擺什么花,想要誰參加他的葬禮,想埋在哪里,要一個怎樣的墓地,是鮮花葬,還是海葬,或者什么都不必留下。
將逝者一般對這些事是有思考的,會有明確的意愿和表達,當(dāng)然要委婉巧妙地跟他談。
生命就像秋天的葉子,在這片葉子即將落下之時,我們怎么去安排,讓它落得優(yōu)雅一點,落得詩意一些,這些話題都是可以談的,其實恰恰是患者 / 老人的親人不愿意談。
電影《遺愿清單》
對待死亡,恰恰是占有資源的人更舍不得。不占有資源的人,叫草根一族,或者叫草莽一族,有一種草莽文化,“十八年后又是一條好漢”,他們反而決絕。對死亡充滿恐懼的人,常常是那種活得不夠爽快、有諸多遺憾的人。
像東漢思想家王充那般決絕,“人死如燈滅”,他也還有祭祀的需求;南宋詩人陸游吟唱“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證明他還有掛念,不想此刻死去,因為王師還沒有北定中原。
各家的遺憾當(dāng)然不盡相同,有人牽掛畢生奮斗的事業(yè)功虧一簣,有人牽掛幼子待哺,唯有這些遺憾都有著落了,他才會坦然放手。
美國死亡心理學(xué)家?guī)觳铡ち_斯有一個著名的“哀傷階段”理論,分別是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抑郁、接納。
死亡降臨時,你要讓當(dāng)事人有一個脫敏、接納的過程,每個人都有特殊的生命慣性、生命光彩,有他留戀的東西,讓他不敢接納死亡的必然性和殘酷性。他們還會計較生前死后的榮耀,都需要家人與朋友藝術(shù)化地進行死亡輔導(dǎo),幫助他們跨越這道溝壑。
03.
和孩子共讀生死主題的繪本
中國人心中有三大不幸,分別是少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我們正常人活到八十幾歲,會覺得人生基本上是完整的,但是,如果一個小朋友只活到三五歲,或者在青少年時期死去,那他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
死亡不只是一個生物學(xué)事件,一個讓靈魂顫抖的事故,還是一個社會關(guān)系瓦解的事變。所以,我們今天怎么跟孩子談?wù)撍劳?,年輕的爸爸媽媽可能會思考這個問題,在國外比較成熟的做法是用繪本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親子共讀生死主題的繪本,不僅孩子受教育,家長也受啟發(fā),特別有意義。我們經(jīng)常講孩子都是“小小的精靈”,“精靈”就是指他們可以通過成人意想不到的思緒來抵達一種很高的精神坡度。
我們一般會覺得孩子怎么能理解死亡這種沉重的事,其實他們完全可以理解,而且還舉重如輕。
影視劇《三悅有了新工作》
讀繪本是有講究的。首先,我們要把這個故事講得很溫情,因為任何繪本都不是簡單的說教,大多都是一個關(guān)于動物或者人物的溫情故事,通過故事把童真、童趣展開。
像《小紅帽》《三只小豬》《白雪公主》等,都是講兒童死亡的故事?!度恍∝i》講小豬被野狼吃了,《白雪公主》講白雪公主被她的后媽加害,《小紅帽》里的女孩小紅帽被冒充外婆的狼給吃了。這些故事其實都涉及死亡的概念,我們可以把它抓取出來。
我們常常給“死神”取外號,在這里可能是狼外婆、后媽,也可能是一頭野狼,它是一個隱喻,由此來開啟生死話題,預(yù)設(shè)危局,接納與反抗宿命,都是非常微妙的。
德國攝影家瓦爾特·舍爾斯曾經(jīng)拍過一組比較人的生前和死后的照片,其中最讓他感動的是兒童的死亡。他把小孩子死前一刻和死后一刻的兩組照片放在一起看,發(fā)現(xiàn)他們都特別地坦然與安詳,不像成年人的情緒落差很大(從驚恐到釋然),兒童死亡時沒有驚恐。
繪本恰恰可以反映兒童死亡的簡約與無波之態(tài)。
日本著名作家柳田邦男在《繪本之力》一書中曾說過,讀繪本應(yīng)該是人生的必修課,人生有三次讀繪本的好時機,第一次是自己是孩子的時候,第二次是自己養(yǎng)育孩子的時候,第三次是自己面對衰老死亡的時候。
童話當(dāng)中的一些道理是人生的真諦,卻不需要用難懂的哲學(xué)語言來表達,用童話來講述最樸實、最深刻。當(dāng)你是個孩子,你會想,“如果我死了,爸爸媽媽會很悲傷”,心中會涌起一種同情心理。作為父母撫養(yǎng)孩子的時候,如果自己發(fā)生意外離去,你會十分擔(dān)心你的寶貝未來的生活要怎么辦,不能繼續(xù)陪伴孩子成長是一種缺失,或者后爸后媽會不會對你的孩子不好。
當(dāng)你的生命要落幕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生命就像童話一樣,既有平凡的幸福,也有驚奇的困頓,苦盡甘來,充滿了生命的智慧。
動畫電影《尋夢環(huán)游記》
04.
死亡是必然的,
但可以用愛去連接它
繪本里沒有專業(yè)術(shù)語,孩子可以讀懂,而且繪本中描繪的死亡情境都是很溫暖的,故事很柔和,畫面很豐富,可以將死亡的悲傷在溫暖的畫面中緩緩地釋放出來。
繪本的故事里,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是拼接的,建構(gòu)出一個個虛擬的想象空間,其中流淌著童話語境和童話思維。真實世界里哪有狼外婆,青蛙、小豬等小動物都被人格化了,挺可愛。另外,繪本里有很多游戲思維,會給我們很多生命忠告。
優(yōu)秀的生死教育繪本很多,我推薦《獾的禮物》《逃家小兔》《一片葉子落下來》《爺爺有沒有穿西裝?》《爺爺變成了幽靈》,以及《國王與死神》《榛子殼里的死神》《當(dāng)鴨子遇見死神》等。尤其是《獾的禮物》,里面有很多含蓄的意象,可以教人從容地面對挫折和苦難。
電影里也時常會使用繪本來安撫病危者,如《心靈病房》里,主人公薇薇安(乳腺癌晚期)的老師桃樂絲教授滿頭銀發(fā),面帶慈祥,最后一刻去看主人公,把她摟在懷里,拿出一本《逃家小兔》給她慢慢朗讀。每個人其實都跟小兔的命運一樣,要離家,要回家,因此,死亡就是宿命,也是一個“回家”的歸程。
電影《心靈病房》
《逃家小兔》里面并沒有講死亡,而是告訴我們“居家—離家—歸家”的輪回,以及小兔子對生命的無限憧憬與遐想,還有媽媽的愛,小兔子無論身在何方,無論如何變化,媽媽的愛都環(huán)繞著它,生和死的關(guān)照映射出愛和責(zé)任、擔(dān)當(dāng)。
每個人都要遭遇生和死,只是在這個過程中你怎么思考死亡的境遇里愛如何降臨。對一生牽手的家人來說,愛是不可磨滅的,父母可以有意識地拿繪本當(dāng)作道具,給孩子導(dǎo)入一些死亡與愛欲的理念。
生死的問題很豐富,我們卻把孩子想得太簡單,其實不然。在繪本《爺爺有沒有穿西裝?》里,孩子問了三個特別有意思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爺爺睡覺的時候從來不穿西裝,今天為什么睡覺穿西裝?這時家里人就告訴他,爺爺是最后一次穿西裝,長眠不起(入殮)了,孩子不知道爺爺沒有了呼吸、心跳,因為他太小了,才3歲。
第二個問題是:爺爺究竟到哪兒去了,究竟是在墓地,還是在天堂?爸爸說爺爺在墓地,媽媽說爺爺在天堂,父母講的為何不一樣,一個在地下,一個在天上。后來他的爸爸、媽媽商量了一下,告訴孩子說:爺爺?shù)纳眢w在墓地,靈魂在天堂。
第三個問題是:天堂里究竟有多少個房間?孩子的想法很具象,人人都上天堂,都有地方住嗎?爸爸告訴他說,天堂里面房間很多,而且天堂里的人還會下凡住上一段,又回到人間,你瞧,姨媽挺個大肚子到家里來玩,爸爸對孩子說,那就是爺爺下凡了,爺爺回來了。
影視劇《三悅有了新工作》
唐麗麗教授是北京腫瘤醫(yī)院一位資深的心理學(xué)教授,很擅長跟孩子談死亡。她的女兒從小特別依戀她,跟她說:媽媽,我們倆永遠(yuǎn)不分離,誰也不能死。怎么才能永遠(yuǎn)不分離?她就跟女兒說:媽媽將來要死的。女兒說:我不讓媽媽死。怎么辦?她們可以有個約定,媽媽死了以后,下輩子給她做女兒,不還是母女關(guān)系嗎?再等到哪一天女兒死了,下下輩子就可以再做媽媽的女兒。
她們約定好,母女之間是一個輪回,這輩子我是你的媽媽,下輩子我變成你的女兒,下下輩子你再變成我的女兒,如此往復(fù),親情和愛的紐帶沒有斷裂,而是在延續(xù)。
我覺得這個回答就特別好,不是回避死亡,說媽媽不會死,或者女兒也不會死。死亡是一種必然的生命事件,是不可抗拒的、不可超越的,但是我們可以用愛去連接它,實現(xiàn)生生不息。
留下愛的遺產(chǎn),是把爸爸、媽媽一些好的東西和好的品格留下來,而締結(jié)愛的關(guān)系,就是一種互相之間永不分離的心愿。
05.
不要報喜不報憂,
超越死亡首先要接納死亡
一講到死亡,好像就是醫(yī)院搶救室里的事,命運全操控在醫(yī)生手中,其實,一個人在生病期間、死亡之前,都應(yīng)該思考身后之事、身外之物,思考人的歸途、如何落葉歸根。
如果家屬瞞著病情,報喜不報憂,患者就不會知道自己所剩生命不多,也沒有辦法安排余下的時光,對此應(yīng)該有所改變,讓患者有機會直面死亡。
《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曾講過,普通人跟死神隔著兩道窗簾,第一道是爺爺奶奶的窗簾,爺爺奶奶死了以后,第一道窗簾拉開了,第二道是爸爸媽媽的窗簾。如果爺爺奶奶不在了,爸爸媽媽也不在了,兩道窗簾都已經(jīng)打開,就輪到我們直面死亡了,這是順序。當(dāng)然也有老年喪子的情況,把順序提前或者顛倒了,“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自己先打開了窗簾。
死亡是每個人都應(yīng)該思考的話題,而不是非得要到生了病或者垂垂老矣才思考。
在陌生人面前,在一個假面舞會上,談?wù)摗八馈薄澳闼馈?,甚至談自己的情感、死亡的時候,人們可能會更加放松、釋然。如果是跟自己的親人尤其是老人談?wù)撍劳龅脑掝},就會局促、不安,覺得不孝,感覺是刻意把老人的傷疤勾起來了。
當(dāng)然,中國人在家庭中,也會在除夕之夜給死去的親人擺一雙筷子,添一個酒杯,清明的時候會主動去墓園祭悼,但這些只是短暫的節(jié)目,或者有可能是例行公事。我們的悼念不一定能走進心靈,僅僅是作為一個儀式化的、外在的任務(wù)。
通過文學(xué)作品,我們可以扒去外衣,褪去這些所謂的偽裝,每個人心靈的裸舞都是在死神的看護下完成的。
“每一天都是生命的最后一天”,這句話一點兒都不假,出門被車撞了,或者坐飛機失事了,或者遇到歹徒,意外永遠(yuǎn)都存在。靈貓有 9 條命,人也有“9 條命”,生來死去,多思考一點一定比不思考要好,這樣生命才有厚度,面對死亡的風(fēng)險才會淡定,會想辦法逃脫,或者用已有的經(jīng)驗去化解,這對我們戰(zhàn)勝死亡是有好處的。
當(dāng)然,超越死亡,首先要接納死亡,真正的超越是置生死于度外,因為生死已經(jīng)不重要了,靈魂到了更大的空間,也就是把生死看破了。
彩蛋!
好書和紀(jì)錄片推薦
1.《生命的禮物》
兩位作者亞隆和瑪麗蓮,一位是心理學(xué)家,一位是文學(xué)家,這本書是夫婦雙方互獻給對方的最后禮物。
2.《恩寵與勇氣》(2013年新版)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引進出版的最好的關(guān)于死亡的書。作者肯?威爾伯與崔雅意外邂逅,一見鐘情,并喜結(jié)良緣。然而,就在婚禮前夕,崔雅被查出患上乳腺癌,引發(fā)兩人共同挑戰(zhàn)病魔的故事。他們煎熬過五年時間,崔雅因腫瘤惡化,終而不治。之后作者寫下這本書。
3.《此生未完成》
青年教師于娟在《此生未完成》(湖南文藝出版社,2019 年新版)一書中,與死神對視,講了許多私房話。她說生命追求的不是去買大房子、買豪車,其實只是給媽媽買一雙鞋、給爸爸洗一次腳,這才是最本真的親情關(guān)系。這個時候她才三十幾歲,意氣風(fēng)發(fā),學(xué)術(shù)生命也處在鼎盛期,卻戛然剎車,不得不放下世俗追求,面對死亡。
4.紀(jì)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生門》《人間世》《大地之子》
現(xiàn)在的死亡教育應(yīng)該是立體的、多方位的,包含影視、文學(xué)、音樂,欣賞這些作品比單純聽一場死亡報告的效果要好得多。
本文節(jié)選自
《醫(yī)生不曾告訴你的生命哲學(xué)課》
副標(biāo)題: 如何面對衰老、失能、病痛和死亡
作者: 王一方
出品方: 世紀(jì)文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5-8-31
編輯 | 串串
主編 | 魏冰心
知識 | 思想 鳳 凰 讀 書 文學(xué) | 趣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