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chuàng)作的動力~
2000年的一通電話,把一個秘密藏了六十年,張瑞芳聽說當年劇團里那個愛演戲的年輕人,原來是軍統(tǒng)特務。
她拿起電話質問,對方只回了一句:"因為我發(fā)現(xiàn)你們中有些人,不可愛了。"這句話輕飄飄的,像在聊昨天的天氣。
可它背后,是1937年到1939年間,北平街頭那些唱著抗日戲的年輕人,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命運。
香山腳下的戲臺
1937年4月4日。
北平香山。
2500個學生聚在一起,名義上是郊游,實際上是示威。
國民黨派了大批軍警包圍現(xiàn)場,學生們不慌,他們準備了節(jié)目。
最后一個節(jié)目,是話劇《放下你的鞭子》。
崔嵬扮演賣藝老漢,他穿著從附近農(nóng)民那里借來的舊棉袍,腰間系根麻繩,戴著無檐氈帽。為了遮太陽,他用舊報紙折了個方塊當帽檐。
張瑞芳演女兒香姐,短襖和花褲子也是借的。
道具更簡陋,他們看見附近有人耍把戲賣藝,把那副挑擔租了過來。
戲開場了。
老漢逼女兒賣唱,女兒餓得站不住,倒在地上,老漢舉起鞭子,啪的一聲抽下去。
臺下有人沖上來:"放下你的鞭子!"
香姐哭著講,家在東北,日本人來了,母親被害死,父女倆逃到關內,只能街頭賣藝糊口。
軍警本來是來監(jiān)視學生的,他們站在人群外圍,手里拿著警棍,準備一有人喊口號就沖上去。
戲演到高潮。
臺上臺下一起喊:"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連軍警都忘了自己的任務,跟著喊起來。
演完戲,一個警察區(qū)隊長走過來,給張瑞芳和崔嵬買了兩瓶汽水,他說:"我家也在東北,我也不愿做亡國奴。"
這場戲,改變了很多人。
包括一個叫郭同震的年輕人,他后來改名谷正文,成了臺灣人口中的"活閻王"。
那時候沒人知道,大家只覺得,這個時代需要戲劇,需要街頭,需要讓更多人看見亡國是什么滋味。
劇團里的雜牌軍
七七事變后,北平的學生們沒法繼續(xù)上學了。
他們組織起來,成立了北平學生移動劇團。
這個劇團成分復雜,有北大的學生,有師范學校的,有中學生,也有社會上來的青年。劇團里相當一部分是地下黨員,他們除了到農(nóng)村宣傳抗日,還要聯(lián)絡黨組織、政府、駐軍。
谷正文不是北大學生,團友們叫他"雜牌"。
這稱呼不算貶義,只是說他的學歷不夠硬。
谷正文在劇團里很受歡迎,大家覺得他聰明,性格開朗,演戲也有兩下子,參與出演的《放下你的鞭子》,得到一致好評。
你能想象那個場景嗎?
一群二十出頭的年輕人,背著行李,扛著道具,從一個村子走到另一個村子。白天演戲,晚上住老鄉(xiāng)家里,有時候連飯都吃不上,就啃幾口干糧。
張瑞芳那時候已經(jīng)是有名的演員了,她1935年就進了北平國立藝術??茖W校學畫,后來開始演話劇?!斗畔履愕谋拮印匪葸^很多場,每次演,她都能把自己代入角色。
七七事變后,她跟著劇團往南走,一路演,一路逃。
1938年,她到了重慶,同年加入了黨。
谷正文走的是另一條路。
1939年,北平學生移動劇團編入八路軍115師戰(zhàn)士劇社,谷正文當了社長劇社隊長。
聽起來是個進步,實際上是個轉折點。
有一次執(zhí)行任務,谷正文被國民黨抓了。
被抓之前,他是個抗日青年,被抓之后,他成了軍統(tǒng)特務。
這個轉變有多快?
戴笠看中了他,因為郭同震讀書多,對華北情況熟。
戴笠在日記里寫:"郭同震讀書甚多,才堪大用。"
就這一句話,決定了谷正文后半輩子的方向。
他叛變了。
同一個劇本的不同結局
《放下你的鞭子》在整個抗戰(zhàn)期間,是演出次數(shù)最多的街頭劇。
有人統(tǒng)計過,當時街頭或農(nóng)村上演的劇目里,這一出至少占百分之七十。
為什么?
因為它短,只需要幾個演員,一塊空地,幾件破衣服就能演。
更因為它真。
1931年到1945年,東北淪陷了十四年,流亡到關內的難民,到處都是。觀眾看這個戲,不是在看戲,是在看自己,看鄰居,看身邊每一個失去家園的人。
金山和王瑩演這個戲,演到鄭州,觀眾往臺上扔錢,有銅板,有鈔票,甚至有人把石頭包在紙幣里扔上去,怕錢太輕飄不到臺上。
崔嵬和張瑞芳演這個戲,崔嵬躺在地上真哭了,張瑞芳哭得說不出臺詞。
谷正文也演過這個戲,他演得好不好,史料里沒詳細記載,但團友們說他演得不錯。
同樣的劇本,同樣的臺詞,同樣的動作。
有人演著演著,把自己演成了烈士。
有人演著演著,把自己演成了劊子手。
區(qū)別在哪里?
在于他們各自做了什么選擇。
張瑞芳1938年到重慶后,繼續(xù)演戲,她在怒吼劇社、中華劇藝社演了二十多部話劇。1942年,她演郭沫若的《屈原》,扮演嬋娟,轟動一時。
谷正文1939年叛變后,成了軍統(tǒng)華北區(qū)負責人,他利用自己對華北的了解,破獲了北平地下電臺。他招募江湖大盜段云鵬,用開鎖技術破門,一次抓了五名潛伏在國民黨軍隊里的將領。
"活閻王"這個外號,就是那時候叫起來的。
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他在何思源家里埋了炸彈,炸彈在凌晨三點爆炸,何思源的小女兒被炸斷雙腿,終生殘疾。
谷正文在回憶錄里寫:"炸彈當量算得剛好,既讓何思源不敢再主張和平解放,又不至于讓他立刻死。"
他說這話的時候,語氣很平靜,好像在討論一道數(shù)學題。
六十年后的那句話
時間跳到2000年。
張瑞芳82歲,谷正文90歲。
一個在上海,一個在臺北。
張瑞芳聽說了一件事,當年劇團里那個"雜牌",原來是軍統(tǒng)特務,她打電話過去。
"你當年為啥突然消失?"
谷正文回答得很輕松:"因為我發(fā)現(xiàn)你們中有些人,不可愛了。"
就這一句話。
沒有解釋,沒有愧疚,沒有回避。
他說"不可愛了"。
好像當年大家一起演戲,一起吃苦,一起喊口號,只是一場游戲,游戲結束了,他換了個隊伍繼續(xù)玩。
張瑞芳聽完這句話,什么感覺?
史料里沒寫。
我猜她掛掉電話后,坐在那里很久。
她想起1937年的香山,想起崔嵬穿著借來的舊棉袍,想起自己穿著借來的花褲子,想起臺下的軍警跟著一起喊口號。
那時候大家都年輕,谷正文也年輕。他也喊過"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也在街頭演過流亡父女的悲慘。
可他后來做的事,是制造更多的流亡,制造更多的悲慘。
1955年,谷正文策劃了克什米爾公主號爆炸案。他們在飛機上裝了炸彈,想暗殺周恩來,周恩來臨時改了行程,逃過一劫,飛機上11個人全部遇難。
其中有新華社記者,有中國代表團成員,有機組人員。
他們都死了。
谷正文活到97歲。
2007年1月25日,他在臺北榮民總醫(yī)院去世,簽字的只有養(yǎng)女一個人,他的九個子女,沒有一個來送終。
他晚年的時候,每天養(yǎng)十幾條狗,說是防身,他不喝外人遞的水,不收來路不明的快遞。他的第三任妻子曾在他茶水里下毒,被他發(fā)現(xiàn)了。
他不信任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孩子。
81歲那年,他聽說女婿出軌,提著刀沖到學校,連捅對方兩刀。
這就是當年那個在劇團里"性格開朗"的年輕人,最后活成的樣子。
我們今天回頭看這段歷史,會想什么?
可能會想,谷正文為什么叛變?是因為怕死嗎?是因為貪財嗎?是因為沒有信仰嗎?
這些問題都對,也都不全對。
更值得想的是另一個問題:
同樣的起點,同樣的環(huán)境,同樣的戲劇,為什么有人選擇堅持,有人選擇背叛?
張瑞芳一生演了幾十部戲,她演過農(nóng)村婦女,演過知識分子,演過母親,演過革命者。
她最有名的角色,是1962年的《李雙雙》。她演一個愛管閑事、嘴快心直的農(nóng)村婦女隊長,拿了百花獎最佳女演員。
她活到94歲,2012年去世,去世前一年,還有人去醫(yī)院看她。她說自己是趙薇的影迷,喜歡《還珠格格》。
谷正文也活得夠長,他出版了好幾本回憶錄,把自己做過的事寫出來。他寫破獲地下電臺,寫策劃暗殺,寫訓練特務。
他沒有后悔。
他在書里問自己我是個壞人嗎?
接著他說:殺人跟殺豬有什么分別。
這兩個人,曾經(jīng)站在同一個舞臺上。
一個人把舞臺當成了一生的事業(yè)。
另一個人把舞臺當成了一場排練。
排練結束,他換了一身衣服,走向了另一個舞臺。
那個舞臺上,沒有觀眾,只有血。
參考資料:
《<放下你的鞭子>:"流動的抗戰(zhàn)火炬"》,求是網(wǎng),2025年7月
《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張瑞芳的人生與藝術之路》,中國文聯(lián)網(wǎng),2010年12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