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0年7月,200多號官兵包圍了安徽桐城的一座宅院。
領(lǐng)頭的是內(nèi)務(wù)府總管德保,他手里捏著圣旨,臉上掛著冷笑。
被包圍的,是剛剛退休回鄉(xiāng)的三朝元老張廷玉。
——《壹》——
36萬兩白銀
張廷玉站在門口,看著這群不速之客,78歲的老人,腰板還算挺直,他沒有慌張,也沒有質(zhì)問,只是淡淡說了兩個字:"請便。"德保一揮手。
兵丁沖進去,開始翻箱倒柜。
書房、臥室、庫房,一個角落都不放過,有人撬開地板,有人翻開床鋪,有人把花園的石頭都掀開了,這不是普通的抄家。
張廷玉心里清楚,乾隆想找的,不是金銀,是證據(jù)。
能證明他張廷玉結(jié)黨營私的證據(jù),能證明他對朝廷不滿的證據(jù),能證明他這個三朝元老,早就該死的證據(jù),三個時辰后,德保走出來,臉上的笑容更深了。
36萬兩白銀,還有成箱的字畫、古玩、書籍。
以及一摞厚厚的賬冊和信件,消息傳回京城,乾隆哈哈大笑,"好你個文官清流!"他拍著龍椅扶手,"好一個肱骨大臣!實乃國之蛀蟲!"
這一笑,他等了15年,時間回到1735年8月。
雍正躺在病床上,氣息微弱,他把乾隆叫到床前,說了一句話:"張廷玉,你要善待他。"乾隆當(dāng)時24歲,他點頭答應(yīng),但心里是什么想法,沒人知道。
雍正接著說:"朕死后,讓張廷玉配享太廟。"
這話一出,在場的人都愣住了,配享太廟,這是臣子能得到的最高榮譽,死后神位供奉在皇帝的宗廟里,每年接受當(dāng)朝天子的跪拜和祭祀。
清朝入關(guān)以來,從沒有漢人得到過這個待遇。
雍正為什么這么做?因為張廷玉值得,1729年,雍正設(shè)立軍機處,張廷玉是第一批軍機大臣,也是規(guī)制的制定者,后來的清朝,權(quán)力核心就在軍機處。
這套制度,一直用到清朝滅亡。
雍正每天要下十幾道圣旨,張廷玉在旁邊伏地疾書,或者隔著簾子接過皇帝口述的內(nèi)容,寫完就呈上去,從來不出錯。
有一次雍正問大臣:"你們知道朕最近手臂疼嗎?"
大臣們面面相覷,雍正自己說:"張廷玉病了,豈非朕臂痛而何?"君臣關(guān)系,好到這個程度,1733年,張廷玉回鄉(xiāng)祭祖。
雍正親自挑選各地進貢的茶葉賞賜給他,還送了一塊玉如意,祝他"往來事事如意"。
雍正命令沿途官員派兵護送,文武百官沿路迎接,這待遇,親王也不過如此,所以雍正臨終前的安排,不是心血來潮,是真心實意。
——《貳》——
新皇帝的算盤
乾隆不這么想,他登基那年,張廷玉63歲,資歷深,功勞大,門生故吏遍布朝野,朝堂上有什么風(fēng)吹草動,張廷玉一個眼神,下面就有人明白。
這讓乾隆很不舒服,更讓他不舒服的,是張廷玉的身份。
漢人,清朝的規(guī)矩,首崇滿洲,滿人才能掌握核心權(quán)力,可張廷玉偏偏是漢人,偏偏位高權(quán)重,偏偏還能配享太廟,這是在打滿洲貴族的臉。
1745年,鄂爾泰病死,張廷玉成了漢臣的頭。
滿朝文武,一半是他的學(xué)生,乾隆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但他不能動手,父皇遺詔在那擺著,張廷玉也確實沒犯錯,清廉了一輩子,謹(jǐn)慎了一輩子。
乾隆只能等,等張廷玉犯錯。
1748年1月,張廷玉第一次上折子,他說自己76歲了,身體不行了,想回家養(yǎng)老,乾隆當(dāng)天就駁回,第二天還專門下了一道圣旨。
當(dāng)著滿朝文武的面說:"張廷玉受兩朝厚恩,將來還要配享太廟。從祀元臣,怎么能歸田終老?"
話說得冠冕堂皇,實際上是在警告張廷玉:你想走?沒那么容易,張廷玉拿出宋明兩朝的例子,配享太廟的大臣,也有退休回鄉(xiāng)的先例。
乾隆不聽,他搬出諸葛亮:"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意思很明白:你得干到死,1749年,張廷玉又上折子,這次他學(xué)聰明了,在折子里寫:"蒙世宗遺詔許配享太廟,乞上一言為券。"
他要乾隆寫保證書,保證自己死后,一定能配享太廟。
乾隆看完,臉都黑了,但他還是寫了,第二天下旨,承諾張廷玉將來配享太廟,然后等著張廷玉入宮謝恩,那天風(fēng)雪很大。
張廷玉年紀(jì)大了,走不動,就讓兒子張若澄代替自己去謝恩。
乾隆聽到匯報,當(dāng)場發(fā)飆,"他以為自己是誰?"軍機處連夜擬旨,要嚴(yán)厲斥責(zé)張廷玉,可圣旨還沒發(fā)出去,張廷玉就在第二天一早進宮了。
這就很奇怪了,圣旨都沒下,你怎么知道皇帝要責(zé)罰你?
乾隆馬上明白:軍機處有人泄密,而且這個人,跟張廷玉關(guān)系很近,一查,是汪由敦,張廷玉的學(xué)生,剛剛升任協(xié)辦大學(xué)士,乾隆這次不客氣了。
汪由敦被罷官,張廷玉的伯爵被革去,但還是沒能退休。
——《叁》——
最后一根稻草
1750年2月,乾隆的長子永璜去世,永璜是張廷玉的學(xué)生,乾隆正在悲痛中,張廷玉的第三封折子就送來了,還是請求退休,還是想回家養(yǎng)老。
乾隆看完,把折子摔在地上。
"他是永璜的老師!永璜剛走,他就要走?還有沒有一點情分?"這次乾隆不再隱忍,他讓人拿出配享太廟的名單,一個個念給張廷玉聽。
問他:你看看這些人,哪個不是為國鞠躬盡瘁的?你憑什么跟他們比?
張廷玉跪在地上,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乾隆下旨:罷配享,不治罪,準(zhǔn)許回鄉(xiāng),78歲的張廷玉,終于可以回家了,但他失去了配享太廟的資格。
這是他用一輩子換來的榮譽,現(xiàn)在沒了。
張廷玉回到桐城,以為終于能安生了,結(jié)果五個月后,200個官兵就來了,原因是他的親家朱荃,朱荃是四川學(xué)政,管著全省的科舉考試。
張廷玉的兒子張若澄娶了朱荃的女兒。
1750年7月,有人舉報朱荃,說他母親去世不報,還繼續(xù)主持考試,這在古代叫"奪情",是大不孝,更嚴(yán)重的是,朱荃收受賄賂,賣出了幾十個秀才名額。
乾隆一查,朱荃還跟呂留良案有牽連。
呂留良是雍正年間的大案,因為反清言論被開棺戮尸,朱荃的祖輩跟呂留良有關(guān)系,這就不是小事了,乾隆立刻想到張廷玉。
朱荃是你提拔的,是你親家,案子的相關(guān)文書,都是你親手抄寫的。
你說你不知道他的底細?乾隆下旨:追繳張廷玉任官50年來所得的全部賞賜,這就是抄家的由頭,德保帶著36萬兩白銀回京。
乾隆打開那些信件,一封封看。
都是"感激涕零""謝主隆恩"之類的話,沒有一個字涉及朝政,再看那些賬冊,每一筆收入,都記得清清楚楚,1720年,康熙賞賜人參十斤,折銀500兩。
1725年,雍正賞賜白銀2000兩,因為修《圣祖實錄》。
1733年,雍正賞賜《古今圖書集成》兩部,當(dāng)時只印64部,價值連城,50年的流水賬,一筆一筆,對得上所有檔案。
36萬兩白銀,全是三朝皇帝的賞賜和俸祿積累。
沒有一兩是貪污來的,乾隆看完,臉色難看極了,他想找的證據(jù),一個字都沒找到,張廷玉確實清廉,確實謹(jǐn)慎,確實忠心,這就很尷尬了。
——《肆》——
皇帝的臺階
抄家的消息已經(jīng)傳遍天下,所有人都在看皇帝怎么處理,如果治罪,拿什么治?如果放過,抄家又是為了什么?乾隆騎虎難下。
乾隆想了幾天,下了一道旨意。
大意是:德保弄錯了,朕只是讓他收回賞賜的物品,沒說要抄家,36萬兩白銀和所有物品,全部退還,這話說得,誰都不信。
沒有皇帝的命令,德保敢?guī)?00人去抄三朝元老的家?
但沒人敢說破,皇帝需要臺階下,大臣就得給臺階,不過乾隆還是不甘心,他又下了一道旨意:罰張廷玉20萬兩白銀,理由是朱荃案牽連。
這筆錢,要半年內(nèi)交清。
79歲的張廷玉,傾家蕩產(chǎn)湊了20萬兩,交上去后,他再也沒有力氣折騰了,1755年4月30日,張廷玉在桐城家中去世,享年84歲。
消息傳到京城,乾隆沉默了很久。
然后下旨:遵照世宗遺詔,張廷玉配享太廟,賜祭葬,謚號"文和",這是乾隆能做的最后的體面,也是他給自己找的臺階。
他不能背上"違背先帝遺詔""殘害忠臣"的罵名。
所以張廷玉死后,該給的榮譽,一樣不能少,清朝296年,配享太廟的只有26人,張廷玉是唯一的漢人,這個榮譽,他用了一輩子的小心翼翼換來的。
用了36萬兩白銀的賬本保住的,用了78歲被抄家的屈辱守住的。
1750年的那個夏天,200個官兵走了,36萬兩白銀又回到了張廷玉手里,但79歲的老人,已經(jīng)沒有力氣再去數(shù)這些錢了。
他坐在院子里,看著遠處的龍眠山。
那里有他父親張英的墓,那里將來也會有他的墓,配享太廟的榮譽,最終還是給了他,但代價是什么?是五年的屈辱,是20萬兩的罰金,是晚年的郁郁寡歡。
還有抄家那天,全家老小站在院子里,看著官兵翻箱倒柜的絕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