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一日,撫遠(yuǎn)大將軍年羹堯在獄中自盡。
同一時期,九門提督隆科多被關(guān)進(jìn)牢房,兩年后死在里面。
但張廷玉活了。不僅活了,還成為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壹》——
年羹堯的死,藏在一句話里
1724年10月,年羹堯第三次進(jìn)京,他從廣寧門進(jìn)城,沿途所有店鋪關(guān)門,直隸巡撫李維鈞跪在路邊,陜西巡撫范時捷也跪在路邊。
王公大臣跪成一排,年羹堯策馬而過,眼皮都不抬一下。
這個場面,雍正看在眼里,當(dāng)時年羹堯剛平定青海,立下大功,雍正元年三月封他三等公,雍正二年三月又升為一等公。
雍正甚至說過:"朕之恩人。"這四個字,是皇帝能給臣子的最高評價。
但年羹堯沒聽懂雍正的另一句話,雍正在朝堂上當(dāng)著文武百官說:"外界傳言年羹堯功高震主,足以左右朝政,這都是無稽之談。"
這話聽起來是在替年羹堯辯護(hù),實(shí)際上是在敲打他。
年羹堯沒有謝罪,沒有請辭,他回西安了,三個月后,雍正三年三月,年羹堯?qū)懽嗾?,他?朝乾夕惕"寫成了"夕惕朝乾"。
就這四個字的順序,雍正抓住了:"年羹堯自恃己功,顯露其不敬之意。"
雍正開始動手,四月,革職, 六月,削太保銜, 七月,降為閑散旗員, 九月,逮捕入京,年羹堯從西北王到囚犯,用了半年。
但雍正還在猶豫,年羹堯畢竟是大舅哥,年妃還活著。
況且剛平定青海,轉(zhuǎn)頭就殺功臣,說不過去,這時候,張廷玉進(jìn)宮了,雍正問他:"衡臣,你實(shí)話同朕說,年羹堯就真的該死嗎?"
這個問題,是個陷阱,說該死,得罪皇帝的大舅哥。
說不該死,得罪滿朝文武,張廷玉沉默了幾秒鐘,然后他說:"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雍正的茶杯翻了。
他沒想到,平時最溫和的張廷玉,這次態(tài)度這么堅(jiān)決。
張廷玉接著說:"李紱折子上說得透徹,年羹堯現(xiàn)在穿著黃馬褂,守杭州城門,昭示于鬧市之中,無非是炫耀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鳥盡弓藏之意。"
張廷玉借了李紱的嘴,說出了雍正想聽的話。
十二月十一日,年羹堯死了,九十二條大罪,其中三十多條該斬首,雍正說念在平定青海之功,賜他獄中自裁,年羹堯的兒子年富,被斬首。
七天后,年羹堯的幕僚汪景祺,被斬首示眾。
——《貳》——
隆科多死得更安靜
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準(zhǔn)確說,他是雍正養(yǎng)母孝懿仁皇后的弟弟,雍正從小在孝懿仁皇后身邊長大,叫隆科多舅舅,叫了幾十年。
1722年11月13日,康熙駕崩。
隆科多當(dāng)時是步軍統(tǒng)領(lǐng),掌管京城防務(wù),他宣布遺詔:"傳位于皇四子。"這個時刻,隆科多站在哪邊,皇位就是誰的。
雍正登基后,命隆科多與馬齊總理朝政。
授他吏部尚書,選官員不用上報,想選誰選誰,當(dāng)時叫"佟選",隆科多和年羹堯一樣,膨脹了,雍正元年封他太保,賜雙眼孔雀翎、四團(tuán)龍補(bǔ)服、黃帶、紫轡。
這些東西,本該是親王才能用的。
但隆科多犯了年羹堯同樣的錯,他包庇八阿哥的人,雍正讓他清理八爺黨,他裝聾作啞,他還跟年羹堯爭權(quán),兩人在朝堂上互相拆臺,雍正夾在中間和稀泥。
他甚至提出,讓年羹堯的一個兒子過繼給隆科多,想讓兩邊親近些。
沒用,雍正三年七月,削隆科多太保銜, 雍正四年正月,削職, 雍正五年十月,四十一條大罪,永遠(yuǎn)禁錮,隆科多被關(guān)在暢春園外。
一年后,雍正六年六月,他死在里面。
史書記載:"精神失常后郁郁而終。"從舅舅到囚犯,隆科多用了三年,年羹堯死得轟轟烈烈,九十二條大罪,滿朝文武參奏。
隆科多死得安靜,關(guān)起來,等死。
但他們死的原因,是一樣的,手里有兵,年羹堯掌西北二十多萬大軍,隆科多掌京城九門,這兩把刀,幫雍正殺出了一條路。
刀用完了,就該放下,不放下,就得被放下。
張廷玉也是康熙三十九年的進(jìn)士,這一年,年羹堯二十二歲中進(jìn)士,算是天才,張廷玉二十九歲才中,比年羹堯晚了七年,但他活到了八十四歲。
1722年11月20日,雍正登基。
半個月后,張廷玉被提拔為禮部尚書,雍正說:"我父親把你栽培得這樣優(yōu)秀,就是為了讓你輔佐我。"張廷玉回憶這句話時說,雍正看中他三點(diǎn)。
形象氣質(zhì)好,辦事能力強(qiáng),為官清廉。
——《叁》——
真正的原因
但真正的原因,藏在更深的地方,雍正四年,張廷玉升為文淵閣大學(xué)士,雍正六年,升保和殿大學(xué)士,兼吏部尚書,雍正七年,設(shè)軍機(jī)處,張廷玉是首批軍機(jī)大臣。
軍機(jī)處的規(guī)矩,是張廷玉定的。
平常事用奏疏,走內(nèi)閣,重要事用奏折,走軍機(jī)處,皇帝親自批示,從此,大學(xué)士必須兼任軍機(jī)大臣,才能參與國事。
這個制度,改變了清朝兩百年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
雍正十一年,張廷玉回鄉(xiāng)祭祖,雍正賜他玉如意,又賜《古今圖書集成》兩部,這套書當(dāng)時只印了六十四部,雍正還派兵護(hù)送,沿途文武官員迎接。
雍正給張廷玉寫了一段話。
"朕即位十一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
這段話,像情書,但它說明了一個事實(shí):雍正離不開張廷玉。
張廷玉有什么本事?雍正口授,他記錄,雍正說話口語化,雜亂,反復(fù),張廷玉幾分鐘內(nèi),就能寫成一篇典雅的文言文,條理清楚,沒有漏洞。
這個能力,看起來是秘書工作。
但本質(zhì)上,是能把皇帝想說但說不清楚的話,說清楚,雍正想殺年羹堯,但不想背罵名,張廷玉說:"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名就一日受到玷污。"這句話,給了雍正一個臺階。
雍正想推行新政,但八旗貴族反對。
張廷玉說:"滿洲親貴不當(dāng)差不納糧,如何能讓天下信服?"這句話,給了雍正一把刀,雍正想處理弟弟張廷璐,但怕張廷玉有意見。
張廷玉主動上疏:"臣弟張廷璐觸犯國法,應(yīng)嚴(yán)懲不貸。"這句話,給了雍正一個證明。
張廷玉的本事,不是聰明,是懂,他懂雍正想要什么,怕什么,需要什么,他手里沒兵,年羹堯掌西北二十萬大軍,隆科多掌京城九門。
他們能幫雍正奪皇位,也能威脅雍正的皇位。
張廷玉只會寫字,寫字再好,也造不了反,這是張廷玉活下來的第一個原因。
——《肆》——
三種人,三種命
雍正十一年,張廷玉的兒子張若靄考中探花,探花,一甲第三名,這是科舉最高榮譽(yù)之一,張廷玉立刻上疏:"天下人才眾多,官宦之子,不應(yīng)占天下寒士之先,請降低犬子名次。"
雍正看到這個奏折,贊嘆:"高風(fēng)亮節(jié)。"
他把張若靄改為二甲第一名,這件事,傳遍朝野,同一時期,年羹堯在舉薦官員,他推薦的人,有些是立功的將士,有些是花錢買官的商人。
雍正照單全收,吏部尚書隆科多受不了了,他的權(quán)被架空了。
年羹堯和隆科多開始斗,雍正夾在中間,提議讓年羹堯的兒子過繼給隆科多,這是最直接的和解方式,但沒用,因?yàn)檫@兩個人要的,不是和解,是權(quán)力。
張廷玉要的,不是權(quán)力。
他有句名言:"萬言萬當(dāng),不如一默。"說一萬句對的話,不如閉嘴一次,這句話,是張廷玉的生存哲學(xué),雍正四年,山西巡撫諾敏被封"天下第一巡撫"。
張廷玉知道這事有問題,但他不說。
因?yàn)檎f了,就是在質(zhì)疑雍正整頓吏治的決心,后來諾敏案爆發(fā),貪污數(shù)百萬兩白銀,雍正問張廷玉:"你當(dāng)時為何不說?"
張廷玉答:"臣怕動搖皇上整頓吏治的信心。"
這個回答,滴水不漏,雍正要推行新政,整頓旗務(wù),滿洲貴族反對,說漢臣不該管旗人的事,張廷玉在朝堂上一言不發(fā)。
雍正發(fā)火了:"你就不能說句話?"
張廷玉說:"臣是漢臣,不便議論旗務(wù)。"雍正把其他人都趕出去,只留張廷玉,然后用激將法,用威脅,軟硬兼施。張廷玉才開口,把整頓旗務(wù)的必要性,說得清清楚楚。
雍正聽完,推行新政,這就是張廷玉的本事。
不該說的時候,一個字都不說,該說的時候,說到點(diǎn)子上,年羹堯不懂這個,他以為自己平定青海,就可以指點(diǎn)江山。
他在朝堂上箕坐,坐姿隨意,沒有人臣之禮,雍正"優(yōu)容"他,優(yōu)容兩個字,是殺機(j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