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年的正月初六,京城的寒風(fēng)還裹著雪粒,乾清宮的丹陛已鋪成了紅海洋,鎏金宮燈掛得滿院都是,連檐角的冰棱都像沾了喜氣。
御膳房的從上到下,人人都忙得腳不沾地,駝峰在砂鍋里咕嘟冒泡,鹿尾用銀盤盛著碼成小山,燕窩羹蒸得飄出的香氣,在半里地外都能聞見。
近四千名白發(fā)蒼蒼的老者從全國各地匯聚于此,他們中最年長的已達(dá)141歲。這些老人穿著最好的衣服,在太監(jiān)的攙扶下顫巍巍地步入宴會場地。
這場為 “慶盛世” 辦的千叟宴,要讓全天下看看大清的氣派。
乾隆親手把酒杯遞到141 歲的年紀(jì)最大最惹眼的老人面前,聲音里帶著刻意的溫和:“你活過一個半世紀(jì),是大清的活祥瑞!”
老人顫巍巍接酒的瞬間,滿殿山呼 ”吾皇萬歲”,聲音撞在宮墻上,連檐角的冰棱都震得落了幾滴雪水。
這一幕要是被畫下來,定是“古代第一敬老盛典”:紅毯、宮燈、鶴發(fā)環(huán)繞的皇帝,連風(fēng)里都飄著松煙和酒的香氣。
可誰能想到,這場極盡榮耀的盛宴,卻成了許多老人的 “最后一程”。
千叟宴并非乾隆首創(chuàng),這一盛大規(guī)模的老人宴始于康熙皇帝,他于1713年在暢春園首次舉辦,邀請了全國近兩千名老人。
康熙通過此舉彰顯“仁政”,展示“天下太平,老者安之”的治國理念。
到了乾隆這里,千叟宴被推到了頂峰。
乾隆五十年,他覺得自己 “在位五十年,四海升平,百姓安居”,自己也五世同堂了,得辦場更大的宴席才配得上這 “盛世”,配得上自己。
于是一道圣旨下去,全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不管是官是民,只要有名望、身體 “尚可”,都能被推薦來京城。
組織如此大規(guī)模的老人進京絕非易事。各地老人由官府統(tǒng)一安排,分批前往北京。路途遙遠(yuǎn)的如廣東、云南等地老人,提前三個月就出發(fā)了。他們乘坐馬車、船只,一路顛簸,風(fēng)餐露宿,只為趕上正月的盛宴。
宴會當(dāng)天,最終來的 3900 多人,光是組織入場就費了大功夫。老人們按年齡、身份分成幾隊,由侍衛(wèi)領(lǐng)著從不同宮門進入,走一步有一步的規(guī)矩。
老人們按品級和年齡就座,王公貴族坐于殿內(nèi),普通百姓安排在外廣場。每張桌子都鋪著明黃色的桌布,上面擺放著精致的餐具。
御膳房為此次宴會準(zhǔn)備了超過800桌的菜肴,包括滿漢全席中的各種名菜,珍稀食材應(yīng)有盡有。
宴會的高潮是141歲高齡的郭鐘岳老人受到乾隆親自接見并賜酒。乾隆還即興賦詩一首,贊美這位人瑞是“太平之兆”。
還讓人寫了“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又添一度春秋” 的對聯(lián)送給老人。
這一場景被宮廷畫師繪制下來,成為乾隆盛世的有力象征。
除了好酒好菜招待,乾隆還給老人們準(zhǔn)備了 “大禮包”:七十歲以上的賜拐杖,八十歲以上的賜綢緞,九十歲以上的直接賞銀子。
可誰也沒注意到,有些老人接過賞賜時,手都在發(fā)抖,不是因為激動,是凍的;有些老人坐下沒一會兒,就悄悄用手按著腰,臉上的笑容藏著難掩的疲憊。
千叟宴結(jié)束后,老人們將要帶著御賜的禮物榮歸故里。只是令人唏噓的是,許多參與宴會的老人,根本沒有機會返回家鄉(xiāng)。
后來民間筆記里記著,即便有些老人返鄉(xiāng)后,沒隔多久就沒了氣息:有的剛到家就咳血不止,有的躺了幾天就再也沒起來。
皇恩浩蕩的千叟宴,怎么就成了老人的“最后一程”呢?
不是皇恩不好,也不是“福氣太大,凡人承受不起”,是這場宴席里,藏著幾個專克老人的幾點,每一個都足以壓垮高齡的身體。
乾隆舉辦千叟宴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塑造自己“仁君”形象,向臣民和后世展示他在位期間的太平景象。
老人們在這場盛宴中不過是活道具,他們的存在只是為了證明乾隆統(tǒng)治下的國家“國泰民安,老有所養(yǎng)”。
地方官員為了討好皇帝,彰顯自己治下清明,往往不顧老人的實際情況,強迫身體虛弱的老人參會。
在選拔過程中,一些地方官甚至隱瞞老人的真實健康狀況,只為湊足人數(shù),完成上級下達(dá)的指標(biāo)。
古時候清朝時期的交通條件極為落后。從廣東、福建等地到北京,需要連續(xù)趕路兩三個月,年輕人走下來都風(fēng)塵仆仆,何況是對于年邁的老人。
老人們一生都沒出過遠(yuǎn)門,也沒有相關(guān)經(jīng)驗,從家鄉(xiāng)前往北京的路程本身就是一場生死考驗,是對他們生理極限的挑戰(zhàn)。
乘坐的馬車簡陋顛簸,長時間的顛簸易導(dǎo)致骨折、內(nèi)臟受損,乘船則面臨風(fēng)浪顛簸和暈船的困擾。
許多老人在路途中就已生病,但為了不錯過這場“千載難逢”的盛宴,為了官員們的政績,他們強撐病體繼續(xù)趕路。
除了體力消耗,水土不服也是個大問題。來自南方的老人難以適應(yīng)北方干燥寒冷的氣候,途中飲食的突然改變更是讓他們的腸胃不堪重負(fù)。
加上趕路期間睡眠不足、精神緊張,免疫力大幅下降,為后續(xù)的健康問題埋下了隱患。
到了京城,見皇帝禮儀可不能少,為了赴宴,老人們凌晨三四點就得起來,冒著零下十幾度的嚴(yán)寒往宮里趕。
到了殿內(nèi),得跟著司儀的口令跪拜,乾隆說話要跪,賜酒要跪,連旁邊大臣說句吉祥話都要跪。
一場宴席下來,光跪拜就不下十幾次。有位八十歲的老人,跪下去就沒力氣起來,還是旁邊的人扶了一把才站起來,腿早就麻得沒了知覺。
宴席本身更是個 “健康炸彈”。御膳房準(zhǔn)備的菜,看著全是山珍海味,可對老人來說,全是負(fù)擔(dān)。
平日里老人吃的是粗糧淡菜,肉都沒有幾次機會吃,突然換成滿漢全席里的大魚大肉,還是不限量敞開肚皮吃,能不吃撐嗎?
何況天氣又冷,禮儀流程又多,一套流程下來,菜都冷了,可他們卻顧不了這么多,照樣吃,能不生病嗎?
還有酒。乾隆賜酒,誰能不喝?哪怕平時滴酒不沾,也得端起杯子往下咽。酒精對年輕人都有影響,更別說七八十歲的老人了。
有位河北的老人,喝了兩杯御酒,當(dāng)場就臉紅得發(fā)紫,呼吸都變重了,旁邊的人還以為是 “喝了圣酒太激動”,沒當(dāng)回事。
這場宴,對老人來說是榮耀,更是“酷刑”:精神高度緊張,肉體極度疲憊,年紀(jì)又這么大,怎能經(jīng)得起折騰。
見到皇帝時,老人們又緊張又激動,怕自己行差踏錯被治罪,又覺得 “面見天顏” 是光宗耀祖的事,心臟一會兒跳得快,一會兒跳得慢。
等宴席散了,他們又要長途跋涉千里迢迢的回家,并且從與皇帝共宴的極致榮耀回歸平凡生活,巨大的心理反差帶來的失落與空虛,可能加速了某些老人的衰老進程,病就找上門了。
乾隆千叟宴,是封建時代乾隆政績、功績的代表,每一樣都透著繁華;
可這份繁華的背后,是無數(shù)老人的疲憊與犧牲,是一場被包裝成 “敬老盛典” 的悲劇。
老人以為“見皇帝”是光宗耀祖,卻沒意識到,自己只是皇權(quán)游戲里的“道具”。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