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人類偷渡的,但你見過動物偷渡的嗎?每年冬天,浩浩蕩蕩的黃羊大軍,都會自蒙古而來,它們會試探著跨過邊境線,而后成群結隊的向我國內蒙古進發(f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越境而入”的黃羊,頗有一番“偷渡者”的味道。
那么問題來了,黃羊在蒙古國待地好好的,為啥非得跑到咱內蒙來呢?面對黃羊大軍的“入侵”,邊境巡邏人員的態(tài)度又是什么?
冬季的蒙古國寒風凜冽
在此之前,咱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黃羊?
顧名思義,黃羊就是渾身黃色的一類羊。它們常常分布于蒙古高原、俄羅斯境內,以及中蒙邊境一帶。
雖然黃羊叫做羊,但它并不是咱們通常理解的羊,而是屬于牛科、羚羊亞科動物。這種動物與藏原羚是近親,因此黃羊也被稱之為蒙古羚。
那這些浩浩蕩蕩的黃羊,它們在蒙古國,究竟過著怎樣的一種生活呢?
關于這個問題,其實得分季節(jié)進行討論。如果是夏天的話,蒙古國的黃羊,絕對過著悠哉悠哉的生活。那時候的蒙古國,水草豐美,長勢喜人,放眼望去,綠意盎然。
尤其是東蒙古高原,更是世界上最大的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一。里面的針茅等天然植被,富含大量的植物蛋白,可以給黃羊補充生長和繁育所需的能量。
可以說,在這種環(huán)境下生活的黃羊,堪稱“快樂老家尊享版”。
然而,一旦到了冬天,快樂老家就得變成荒野求生了。
當西伯利亞寒風一吹,蒙古國的氣溫,立馬跌至零下30到40度。有些區(qū)域,甚至會跌破零下50度的警戒線。在這種情況下,黃羊們的日子就不太好過了。
因為極端的低溫,會讓黃羊的體表熱量快速流失。即便有厚厚的絨毛保暖,但長時間暴露在寒風中,依舊會導致凍傷和失溫。
可以說,在黃羊們看來,冬天的蒙古國,絕對是地獄一般的存在。
除了氣候本身寒冷以外,黃羊們的食物也受到了影響。每逢下雪之際,當地的積雪厚度,常常會達到20-30厘米。雪又冷又厚,就跟草原上蓋了好幾層冰棉被一樣。
每當這個時候,黃羊得先把雪給刨開,才能吃到下面的干草。不然的話,就得餓肚子了。往往一趟刨掘下來,黃羊累的半死不說,還吃不飽。久而久之,斷糧就變成常態(tài)化了。
內蒙古是黃羊的天堂
面對斷糧問題,黃羊該怎么辦呢?饑餓的黃羊抬頭一看,發(fā)現(xiàn)南邊的內蒙古鄰居,居然過著如此滋潤的生活。
眾所周知,內蒙古的有些地方,幾乎全是風口。在風口之下,雪被吹的很薄,有些地方的雪,甚至都被吹沒了。
由于沒有雪的覆蓋,因此這些草直接就裸露在了外面。對于黃羊來說,這就是妥妥的自助餐廳呀。
來到內蒙古的黃羊,壓根不用費盡心思的刨掘雪堆,只需低頭動動嘴就能吃到飯??梢哉f,相比于蒙古國而言,內蒙古簡直就是黃羊的天堂。
況且,內蒙古這邊的“暖氣”也相對較足。從緯度上來看,內蒙古要比蒙古國低一點,而這也意味著,內蒙古會接收更多的太陽輻射。
再加上內蒙古有大興安嶺阻擋,受西伯利亞寒流影響較小。當這些因素全部疊加起來以后,內蒙古自然就比蒙古國要暖和多了。
據統(tǒng)計,內蒙古整個冬季的平均氣溫,也就5-10度。跟動輒零下幾十度的蒙古國相比,完全就是南方中的南方。既然內蒙古的環(huán)境如此養(yǎng)人,那黃羊遷徙過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了提高遷徙的安全系數
說到這里可能很多人會問了,遷徙就遷徙,為什么偏偏是上萬只一起來呢?就不能一只一只過來?
關于這個問題,主要跟以下兩個因素有關:
首先就是為了安全考慮。眾所周知,草原上的狼比較多,單獨一只羊在路上走的話,很容易就會淪為狼的外賣。但如果是上萬只一起南下的話,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這種場面,有點類似于大型馬拉松,烏泱泱的一片羊群,直接晃瞎狼的眼睛。許多狼群跑過來,壓根不知道該抓哪只?在這種情況下,單個黃羊的安全系數也就提高了。
況且,大規(guī)模的群體行動,也意味著羊群擁有更多的眼睛和耳朵。如此一來,它們就能更快的發(fā)現(xiàn)食物和天敵,相當于開啟了相控陣雷達。
有了這些雷達的掃描,羊群也就能躲避更多的潛在威脅了。
此外,大規(guī)模的遷徙行動,還能踏開厚厚的積雪。這樣一來,就能為后面老弱病殘的個體,開辟一條較為輕松的道路。
可以說,這種萬羊大軍模式,真真正正做到了一舉多得。待羊群一發(fā)動,一場浩浩蕩蕩的大遷徙,也就隨之而來了。
祖祖輩輩踩出來的路徑
其次,許多黃羊都具有跟從者思維,因為它們很容易跟著“帶路黨”走,最終形成羊群效應。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黃羊隊伍中,總有幾只經驗豐富的老司機,比如年長的母羊。它們在年輕時,往往會跟隨母親的步伐,趟過一系列草場、水源地和危險區(qū)域。
當無數只黃羊以生命為代價,趟出這條“高速公路”的時候。整個遷徙路線,就變成一種文化的傳承了。
現(xiàn)如今,成長起來的領頭母羊,早已將祖祖輩輩踩出來的路徑,背的滾瓜爛熟。每逢冬天,它們就會帶著新生黃羊,繼續(xù)走這條經典獸道。年年都這么走,直至形成一種思維定勢。
在走的過程中,領頭羊還會率先感知環(huán)境變化,比如風向、氣味等,并依據這些變化進行移動。
而羊群看到它們有動作,也會下意識跟著跑。當這些羊群越跟越多的時候,慢慢也就形成一條長長的遷徙大軍了。
這也是為啥新增的邊境圍欄,會對黃羊們造成困擾。畢竟突然出現(xiàn)的障礙,并不存在于它們的慣性思維中。所以一旦碰到圍欄阻礙的話,它們就只能呆在原地團團轉了。
一場精密的能量-消耗計算
值得一提的是,呆在蒙古國的黃羊,并非會等到食物耗盡才離開。在這些黃羊中,不乏有一系列“未雨綢繆者”。
每次氣候一變化的時候,這些“未雨綢繆者”就會主動出擊,去尋找食物數量和質量更高的地區(qū),就跟小偷踩點似的。
某些經驗豐富的領頭羊,甚至還能精準找出那些“隱藏化草場”。
這類草場往往積雪較薄,只需微風一吹,牧草立馬就暴露出來了。而后便會形成一塊塊的斑點狀草垛,給黃羊一種大快朵頤之感。
一旦發(fā)現(xiàn)這種風水寶地,黃羊哨兵就會立刻通風報信,開啟大規(guī)模遷徙行動,主打的就是一個速戰(zhàn)速決。
最關鍵的是,這場遷徙行動,并不是簡單的遷徙,而是一場精密的能量-消耗計算。在許多領頭羊的腦海中,往往會有一套能量預算管理模塊。
按照模塊的運算邏輯,黃羊遷徙消耗的能量,必須由新草場獲得的能量來彌補,并有所盈余,這樣才能出發(fā)。否則就得一直呆在原地,直到發(fā)現(xiàn)牧草更豐美的草場。
不得不說,在行軍規(guī)劃方面,黃羊也算是城府極深了。不僅考慮到了踩點,還考慮到了后勤。有這樣的領頭羊做領袖,黃羊何愁不飽?
顯然,在這些年的遷徙行動中,通往內蒙古草場的路線,是黃羊們的最佳路線。無論是遷徙過程中的能量消耗,還是內蒙古草場的草料獲取,都是黃羊遷徙的最優(yōu)解。
既然如此,那綿長的中蒙邊境,便成了黃羊群體的“天堂之門”了。
我國對“偷渡”黃羊的態(tài)度
這時候可能有人會問了,面對成千上萬的黃羊偷渡客,我國邊境管理人員,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其實吧,對于這些“偷渡者”,我國不僅沒有驅趕,反而還對其默默守護,生怕羊群受到一分一毫的驚擾。
在此期間,我國的林草、公安等部門,還會啟動聯(lián)防機制,讓黃羊的遷徙行動更為便利、高效。
工作人員會定期清理積雪,并設置臨時投喂點。當黃羊大軍一到,立馬就能縱享內蒙古草場的美味了。
當然了,有一部分體力不支的黃羊,可能會落在隊伍后面。由于傷痕累累,因此它們只能踉蹌著啃食被雪覆蓋的枯草,或者蜷縮在雪地里瑟瑟發(fā)抖。
面對這些老弱病殘的群體,我國的邊境巡邏人員,則會釋放更多的愛意。
他們會區(qū)別穿梭到羊群附近,然后輕聲靠近受傷或虛弱的黃羊,用保溫毯裹住它們,再小心翼翼將其轉移到臨時救助點。在這種情況下,受傷的黃羊便能獲得一絲喘息之機了。
總之,我國對于黃羊的遷徙行動,是抱以歡迎態(tài)度的。畢竟這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多一頭總比少一頭好。
萬一哪天它們把內蒙古當做新的家園,說不定我國北境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又能更加豐富多彩了呢。這既是對黃羊的保護,也是對自然的尊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