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建房子,選址是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而關于如何選址,要考慮的事情也比較多,也就是講究不少!
聽村里的老輩人念叨,這方面就總有說不完的講究,“不怕屋后塘,就怕挑擔房”便是其中一句。
這話聽著有點玄,卻藏著對居住安全、生活便利的實在考量。屋后有池塘明明看著親水,為啥不可怕?“挑擔房”又是啥模樣,能讓老輩人如此忌諱?不妨來了解一下!
先說說“不怕屋后塘”。從這個“不怕”,在結合后面的句子,實際上看得出來,古人還是很避諱“屋后塘”的,也就是說實際上是害怕“屋后塘”的,這又是為什么呢!
所謂的屋后塘,就是指房子不遠處就有水塘,或者是河流,湖泊等水源地!
對農民來說,屋后塘有利也有弊的,首先它是天然的“蓄水池”,夏天能調節(jié)氣溫,讓屋子比別處涼快;同時生活用水也方便,洗衣服,洗菜,洗家具等,都非常便利!
同時,在干旱時能引水澆地,養(yǎng)點魚蝦還能添份收入。但是它的弊端也不少,比如有安全隱患,孩子貪玩水可能溺水,還可能發(fā)生漲水淹沒房子!同時水源附近的蚊蟲等也比較多!
但是在古人看來,相比于“挑擔房”,這些都不算什么,只要在建房時多留個心眼,把地基墊高些,做好排水,防止雨水倒灌或塘水侵蝕墻根,屋后塘反而能成“風水塘”。
村里老張家的房子就挨著屋后塘,夏天傍晚在塘邊樹下乘涼,風吹著塘水的涼氣,比空調還舒服,幾十年住下來也沒出過啥問題。
可見“屋后塘”的忌諱,關鍵在“防”而非“禁”,做好防護就能化弊為利。
真正讓老輩人犯怵的,是“挑擔房”。這可不是指房子能用來挑擔子,而是兩種讓人心不安的房屋形態(tài)。
第一種是“中間高,兩邊低”的格局:一戶人家的房子蓋得比左右鄰居高出一大截,像人挑擔子時中間的扁擔,兩邊矮房像掛著的擔子。老輩人覺得這樣的房子“壓運”,更實際的問題是通風和采光。
村里老李家曾蓋過這樣的房子,比鄰居家高了一層,結果夏天熱得慌——熱空氣往上走,自家屋頂像個“蒸籠”;冬天又冷,因為高房子擋了風,卻也讓自家墻面暴露在更多寒風里。
更糟的是鄰里關系,鄰居覺得李家“壓著”自家,心里不痛快,來往漸漸少了,好好的鄉(xiāng)情被一層屋檐隔遠了。
第二種“挑擔房”更常見,也更讓人擔心:一棟房子孤零零立在空地上,左右兩邊還各有一條路,像擔子兩頭的繩子,把房子“挑”在中間。
這種房子的問題,首先是安全。村里路口曾有棟這樣的房子,兩邊馬路車來車往,夜里貨車經過的噪音吵得人睡不好,孩子在門口玩也讓人提心吊膽。
其次是“不聚氣”,用老輩人的話說,就是“風穿堂,人不旺”,其實是因為房子四周無遮擋,冬天冷風直灌,夏天太陽暴曬,居住體驗差。
更實際的是生活不便,孤零零一棟房,沒鄰居幫忙,遇到下雨天屋頂漏了、家里急事要找人,都得自己扛,少了農村特有的鄰里互助的便利。
還會讓他人看到了,認為他們比較孤僻,不合群,也就不太愿意和他打交道!
細想下來,“不怕屋后塘,就怕挑擔房”的俗語,根本不是迷信,而是老輩人對居住環(huán)境的經驗總結。
屋后塘的風險能通過建房技術規(guī)避,還能變廢為寶;可“挑擔房”的問題,要么影響鄰里關系,要么關乎居住安全,大多難以調和。
如今農村建房規(guī)矩多了,高樓也多了,但這句俗語里的道理依舊管用——選房不僅要看地段,更要考慮和周邊環(huán)境、鄰里的協調,住得安全、舒心,才是最好的“風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