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人民網“行進中國”內蒙古調研采訪團
今年國慶假期,一場別開生面的“撿土豆”熱潮在內蒙古多地興起,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擼起袖子,在田壟間努力尋覓,一顆顆小土豆成為廣受好評的“旅途饋贈”。
能讓游客爭相參與的田間互動,背后究竟藏著怎樣的產業(yè)密碼?人民網“行進中國”內蒙古調研采訪團走進“中國薯都”烏蘭察布一探究竟。
氣霧培模式下的馬鈴薯原原種。人民網記者 劉藝琳攝
在這里,馬鈴薯的故事早已跳出春種秋收的傳統框架,朝著科技加持的方向不斷邁進。走進內蒙古鑫雨種業(yè)有限公司的霧培工廠,一排排薯苗生長正旺,工人卷起苗床下的滲透布,只見馬鈴薯原原種像一串串葡萄一樣懸空生長,霧化營養(yǎng)液定時噴灑在根系上,這種氣霧培技術讓馬鈴薯原原種培育實現了從“土里生根”到“空中結果”的科技蝶變。
馬鈴薯原原種像一串串葡萄一樣懸空生長。人民網記者 趙夢月攝
“原來育種需要用蛭石作為栽培基質,一棵苗只能結出兩顆原原種,現在通過氣霧培的方式,每棵苗能結出80—100顆原原種,還能有效避免土傳病害。營養(yǎng)液在管道內循環(huán)利用,有效實現了節(jié)水、節(jié)肥?!惫径麻L劉瑞平介紹,公司現有霧培工廠20畝,年生產馬鈴薯原原種4500萬粒,通過“土地入股”“土地流轉”“訂單生產”“聘農為工”等合作模式,不斷探索發(fā)展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帶動3800余戶農戶受益,合作面積達到6萬畝,平均每畝增收900余元,讓科技紅利順著田壟流進農戶的錢袋子。
內蒙古中加農業(y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培育的馬鈴薯品種。人民網記者 趙夢月攝
金秋時節(jié),內蒙古中加農業(y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種薯智能倉儲庫前排滿了貨車,帶著泥土氣息的馬鈴薯種薯正源源不斷地裝卸入庫,“我們從9月開始就進入了集中收購馬鈴薯的時間,7座種薯庫每座能夠貯藏1萬噸,這些倉儲庫的溫度控制在2—4攝氏度,可以延長種薯的休眠期,等到來年再銷售給種植戶?!眱让晒胖屑愚r業(y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fā)技術總監(jiān)呂文霞介紹,針對烏蘭察布地區(qū)旱地種植鮮食薯易出現畸形、商品率低的市場痛點,公司自主培育的馬鈴薯新品種“中加10號”與“中加11號”高淀粉馬鈴薯品種展現出獨特的優(yōu)勢?!捌胀R鈴薯淀粉含量達到15%就屬于高產范疇,但我們公司的馬鈴薯新品種‘中加10號’淀粉含量就達到了18%至20%,而‘中加11號’更是實現了淀粉含量穩(wěn)定20%以上的目標。為旱作農業(yè)區(qū)提供了抗風險、高回報的種植解決方案?!比缃?,“中加系列”品種足跡遍布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累計推廣面積超210萬畝,把好品種送到了更多農民手中。
內蒙古中加農業(y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馬鈴薯常溫種質資源庫。人民網記者 趙夢月攝
“小土豆”變身“金豆豆”的蛻變,不僅需要好種薯打底,更離不開馬鈴薯綜合生產能力的穩(wěn)步提升——從田間地頭的機械化播種、智能化灌溉,到采收環(huán)節(jié)的無損分揀、冷鏈倉儲,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升級,都為馬鈴薯從“鮮品”到“精品”筑牢了基礎,同時,精深化加工的多元探索與品牌化營銷的持續(xù)發(fā)力,更讓這顆土豆的價值不斷攀升。
走進位于察右前旗的內蒙古薯都凱達食品有限公司,薯條、薯片、薯餅、馬鈴薯醋、馬鈴薯饅頭等產品讓人應接不暇,“薯”香味十足。
作為一家集產、學、研、種、加、銷為一體的企業(yè),內蒙古薯都凱達食品有限公司主要開發(fā)、生產VF馬鈴薯、法式薯條、果蔬脆片、豆制品等系列產品,以馬鈴薯、冷涼蔬菜及豆類食品研發(fā)、生產、銷售為主。
“中國薯都”馬鈴薯博物館內展示的各式馬鈴薯。人民網記者 苗陽攝
乘著京蒙協作的“東風”,公司累計完成投資32.15億元,先后建成7萬噸休閑馬鈴薯條加工廠、中國薯都馬鈴薯博物館、6萬噸豆制品加工廠、60萬噸法式薯條工廠及配套倉儲設施??偨浝砼私芩闫鹞磥淼摹鞍l(fā)展賬”時,眼里滿是期待:“兩三年內,我們的產品銷售量預計能達到40萬噸,市場占有率能提升到40%,預計可帶動烏蘭察布馬鈴薯種植面積突破450萬畝,畝均利潤達到2000元?!?/p>
薯都凱達并非個例,近年來,烏蘭察布市主動“走出去”找合作、“請進來”引企業(yè),吸引知名加工企業(yè)紛紛落戶,全市現擁有馬鈴薯加工企業(yè)37家,薯條薯餅、淀粉等產品加工能力達100萬噸以上,馬鈴薯產品多達20多類130余種,為馬鈴薯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注入了新活力。
2024年,烏蘭察布市馬鈴薯全產業(yè)鏈產值達到70億元以上,建成種薯繁育基地40萬畝,脫毒苗、微型薯生產能力穩(wěn)居全區(qū)第一,年產量達217.22萬噸,位列全區(qū)第一。
一顆小小的土豆,不僅撐起了一個大產業(yè),更成了鄉(xiāng)村振興路上的“助推器”,把豐收的希望播撒在田壟間,把增收的喜悅送到農戶心坎里,讓“中國薯都”的名號,在新時代的鄉(xiāng)村振興畫卷中愈發(fā)響亮。(白波、富麗娟、張力洋、趙夢月、苗陽、張雪冬、孟佳澍、劉藝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