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以真人真名演繹的《沉默的榮耀》之隱蔽斗爭,撬動了無數(shù)人的心弦。1950年6月10日,臺北馬場町,吳石、朱楓、聶曦、陳寶倉英勇就義后,他們的親人后來如何?
陳寶倉:妻子和兒女提前安全撤離
1950年6月10日,當陳寶倉將軍的遺體和其他尸體被暴露在三十多度高溫下,學生陳克敏和軍官唐輝冒著生命危險,將其遺體偷運火化,又通過重重險境將骨灰送達廣州陳寶倉妻子師文通手中。1952年,陳寶倉被正式追認為革命烈士,次年安葬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長女陳佩方:1949年已在上海工作,未隨家人同行,后留在大陸。次女陳禹方:隨父母赴臺后就讀臺北第一女子中學,1949年底在父親安排下與母親、妹妹(名字不詳)先行撤離至香港,后返回大陸。兒子陳君亮:隨家人赴臺后借讀臺灣大學植物系,1950年1月持出差證明抵港與家人團聚,也是陳寶倉最后撤離的子女。一家人生活低調,而陳寶倉的事跡通過外孫女李敏講述,成為兩岸隱蔽戰(zhàn)線歷史的珍貴記憶。
聶曦:烈士陵園至今無直系親屬身影
聶曦在《沉默的榮耀》中次次與妻子阿美通電話,話題總繞不開孩子??煞_歷史你會發(fā)現(xiàn), 真實的聶曦比劇本更讓人唏噓。他就是穿著一身干凈的白襯衫,褲子扎得整整齊齊,腳踩黑色布鞋,雙手被綁于身后卻依舊脊背挺直,連臺媒都說:形象英武,死前毫無懼色,讓人不忍直視。
可就是這樣一位英雄,遺體卻沒人敢認領,唯有一位戰(zhàn)友冒險悄悄記下其犧牲的位置。幾十年后,烈士陵園至今都沒出現(xiàn)過其直系親屬的身影。
朱楓:養(yǎng)女女兒態(tài)度截然不同
直到2010年,靠兩岸熱心人士幫忙,發(fā)現(xiàn)當時登記之人將“朱諶之”錯寫成了“朱湛文”,2011年朱楓方才魂歸故里。
養(yǎng)女陳菊當年朱楓暴露,女婿王昌誠受牽連也被關了好幾個月。從此“一句話能掉腦袋”的恐懼籠罩著阿菊一家。幾十年后,85歲的阿菊被記者追問,她仍顫抖著說:朱諶之是共匪,跟我沒關系,我們一家都是國民黨”。可見很怕再被卷入旋渦。女兒朱曉楓朱楓的女兒朱曉楓,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員并赴臺生活半年,1946年返滬與母親短暫團娶后,被送至解放區(qū)并改名朱明珍。1950年得知母親犧牲后,改名“朱曉楓”以作紀念。之后多方尋母遺骸,至2011年才將其骨灰葬于寧波鎮(zhèn)海革命烈士陵園。
吳石:家人在沉默中扛起所有苦難
為保護其他潛伏人員,也為避免其臺灣妻兒被政治迫害,吳石1950年就義后隱藏戰(zhàn)線身份一直未被公開。直到1973年,國務院才正式追認為革命烈士。而他與妻子王碧奎的骨灰1994年才得以合葬北京香山公墓。
妻子和在臺灣的一對兒女吳石去世后,妻子王碧奎被關押了七個月,最后被陳誠動用關系將她從牢里“撈”出來。之后,王碧奎帶著幼女吳學成和幼子吳健成,住進了簡陋小破屋,日子異常艱難。16歲被迫輟學的吳學成,白天在紡織廠踩縫紉機晚上幫人帶孩子、洗衣服,為了湊夠弟弟的學費,她不到20歲就早早嫁為人婦,歷盡生活滄桑。好在吳健成學業(yè)優(yōu)秀,成績一路拔尖,高中畢業(yè)考上臺灣大學,后又拿下美國名校全額獎學金。幾年后他如愿將母親接到了美國。長子吳韶成當初就讀南京大學的吳韶成未隨父母一起赴臺,畢業(yè)后他投身工業(yè)建設,并成為河南冶金系統(tǒng)骨干,退休前曾連任兩屆省人大代表長女吳蘭成1949年與吳韶成一起留在大陸在還有吳石長女吳蘭成,她從上海第一醫(yī)學院畢業(yè)后,主動申請去內蒙古呼倫貝爾苦寒之地,直致20多年后調回北京,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研究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80年四兄妹終于在美國團聚,彼時離吳石犧牲已30年。四個孩子也都到了做父母的年紀,而幼子與幼女始終對父親有許多怨懟的辛酸淚。
寫到此處,小編早已淚眼婆娑,不忍回望《沉默的榮譽》中那些鮮活的人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