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石故居現(xiàn)在還住著侄孫,侄孫回憶:其子吳韶成多次回故居。
螺洲鎮(zhèn)那個地方,老宅子就那么立著,院里頭那棵大榕樹,根把墻都頂裂了,土也鼓起來一大塊。
屋里像個小小的陳列館,墻上掛滿了照片,最打眼的就是吳石穿軍裝那張,保定軍校出來的,那時候都喊他吳狀元,照片下面是玻璃柜,軍服、獎?wù)?、發(fā)黃的信件,還有一摞一摞的檔案復(fù)印件,最底下壓著幾張電報稿。
吳行用手指頭敲敲那疊紙,說這些東西可都是后來才整理的,早些年哪能隨便看,當(dāng)年吳石還在院子里,屋后頭堆滿了箱子,江防圖、部隊番號、渡江計劃,門口的車子進(jìn)進(jìn)出出,屋里的燈能亮一整夜。
幾份頂要緊的材料送了出去,吳石自己去了南京,后來又去了臺灣。 他兒子吳韶成,現(xiàn)在年紀(jì)也大了,過幾年就回來一趟,一個人,進(jìn)門就奔他父親那屋去,床還是那張老床,床頭柜也舊了,枕頭邊上放著塊老懷表,能坐大半天,有一回下大雨,屋檐水滴滴答答,飯點過了也沒人叫他,他說屋里的味道,就是他小時候聞慣了的,八十多歲的人了,還記得清清楚楚。
吳行翻出一本回憶錄,封面是南京,里頭全是吳韶成寫的,1949年吳石走那天,他一輩子也忘不掉,出門前塞給他二十塊美金,說很快就回來,家里人都當(dāng)他是去臺北上任,誰曉得這一走就沒回頭,第二年家里才曉得他犧牲了,整個屋子都靜得嚇人,誰也不敢再提這個事。
吳石愛看書,書房里一千多本書,兵法、古文、日文書,堆得到處都是,后來吳韶成把書都捐給了鄭州大學(xué),還設(shè)了個“吳石獎學(xué)金”,他說人去了臺灣,書得留在大陸,現(xiàn)在學(xué)校圖書館里還能翻到,書頁后面貼著“吳石將軍家屬捐贈”,好多學(xué)生不曉得,獎學(xué)金倒是一年年還在發(fā)。
這老宅子不收門票,跟外頭的紀(jì)念館不一樣,大廳擺著幾個展柜,二樓空出幾間房,墻上是軍情圖、書信,桌上攤著訓(xùn)詞,角落里有本《吳石將軍英魂略》,封面都破了,是韶成叔自己印的,里頭有他父親在牢里寫的詩,還有絕筆,旁邊掛著張老地圖,紅筆標(biāo)著渡江防線,哪個地方多少人,炮放在哪,吳行指著地圖,說這是父親留下的復(fù)本,當(dāng)年畫這張圖,是拿命在換,好多來看的人,就盯著這圖看,不說話,就聽見有人小聲念那句詩,“憑將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對我翁”。
前兩年那部《沉默的榮耀》一播,來的人更多了,在門口拍照,在榕樹下合影,可一進(jìn)屋,看到那些地圖和材料,一下子就都安靜了,好多年輕人轉(zhuǎn)一圈才明白,吳石干的事,不光是送情報,他還拖延防務(wù)部署,要不是他這么一弄,福州城說不定就打起來了,這座城的安寧,跟這屋里的幾張紙,還真有關(guān)系。
院子里的大榕樹,幾十年沒變過,樹下總有椅子,有人坐著,樹枝上系滿了紅絲帶,“丹心無改”,“暗夜有光”,吳行說這樹是祖上傳下來的,家里人舍不得動,每年清明,大家回來,就在樹下獻(xiàn)束花,簡簡單單的。
幾把
福州的學(xué)生也常來,有孩子就問,這屋里現(xiàn)在還住人嗎,吳行就說住啊,侄孫輩守著呢,他自己小時候還怕這老屋子,風(fēng)一吹門窗就響,他媽就說老祖宗回來了,現(xiàn)在他不怕了,一天聽不見這聲響,心里倒不踏實。
有些人活在資料里,有些人就活在這樹下,螺洲鎮(zhèn)的人現(xiàn)在也不避諱提“吳石”了,課本里也有他,老人們說他是保定狀元,有幾年書上寫他是“叛逆”,后來又成了烈士,名頭換來換去,最后留下來的,也就是那張床,那棵樹,那塊匾。
屋里的燈還亮著,屋里的人還在,故事就斷不了,烏龍江的風(fēng)一吹,窗戶紙就響,榕樹葉子嘩啦啦,床頭那張照片一直掛著,吳石的眼神也沒變過,吳行說,他每晚睡前,都得看一眼那照片,只要燈亮著,就覺得,人還在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