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拒絕美方電話之后,特朗普就像是突然變了個人,對華措辭不再強硬。那么,中方為何拒絕與美方通話?特朗普的措辭從強硬轉向相對緩和,背后又釋放了怎樣的信號?
當?shù)貢r間10月12日,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透露,中國宣布擴大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后,美方嘗試與中方通話,但中方拒絕了美方的溝通嘗試。格里爾稱:“我們從公開渠道得知這一消息后,迅速聯(lián)系中方,希望通話,但被他們拒絕了?!?/p>
有分析認為,中方此舉有兩個方面的考量。第一,中方在對外釋放政策信號時,需要保持一定節(jié)奏和主動權。稀土、超硬材料等出口管制措施,涉及戰(zhàn)略性資源和關鍵材料領域,一旦公布,就會引發(fā)外界高度關注和市場波動。若中方在尚未做好全面準備時急于對話,可能被迫在某些細節(jié)上處于被動。不接美方的電話,可以給自己爭取時間,來調整政策表達的邊界和回應策略。
第二,這也可能是中方內部協(xié)調的時間窗口。政策出臺之后,國內相關部門、地方機構、企業(yè)都可能需要時間來研判影響、準備應對。中方或希望在內部意見趨于統(tǒng)一后,再以更清晰、更有底氣的姿態(tài)與美方對話。正如商務部所說,中方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是依據法律法規(guī)、完善自身出口管制體系的正常行為,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并且“出口管制不是禁止出口”,有合規(guī)用途可獲許可證。
正因為中方選擇有節(jié)奏、有步驟地處理與美方的交涉,美方在面對中方的反制時,其反應就可能變得急躁,也更易暴露其內在矛盾。在中方選擇先發(fā)制人、穩(wěn)住節(jié)奏之后,美方的對華表態(tài)和行動就出現(xiàn)了明顯變化。
當?shù)貢r間12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發(fā)文說:“別擔心中國,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美國希望幫助中國,不是傷害它!”他同時隱含威脅,稱全面貿易戰(zhàn)將對中國造成傷害。相比此前公開喊出“將對華加征100%關稅”的強硬姿態(tài),這一次言辭軟了許多。萬斯也在采訪中稱,希望中國“選擇理性”,并表示,如果爭端繼續(xù)下去,美國總統(tǒng)握有更多籌碼。這種言論變動,是美國試圖在保持壓力同時,釋放對話可能性的表現(xiàn)。
從美國的立場和利益看,這種反轉背后有現(xiàn)實邏輯。美國財政、金融、企業(yè)界在受到中國稀土出口管制引發(fā)市場恐慌的沖擊下,普遍希望緩和局勢。特朗普雖然以“強硬”著稱,但當措施可能傷及自身國民經濟與市場情緒時,他也需要維護國內穩(wěn)定。特定行業(yè)、股市的急劇波動,會迫使他重新評估對華政策的代價。特朗普這次的柔和語言,很可能是出于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波動的擔憂,是一種“危機修正”姿態(tài)。
從談判策略角度看,特朗普此刻軟化對華措辭,可以視作一種“高壓后留退路”的策略。他在表面上維持壓力,但又給對方一個可能的退讓與對話通道。這樣的策略能在施壓與讓步之間尋得一個折中點,避免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局。
而中方態(tài)度的穩(wěn)定和策略的清晰,與特朗普措辭的戲劇性轉變形成鮮明對比。特朗普的反復無常,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美國在貿易、外交、經濟相互糾纏局勢中面臨的不穩(wěn)定性。當中方在政策層面保持步調一致,在回應中突出“法理”“正當性”“合規(guī)性”,特朗普則在語言層面做出調整,以此來應對現(xiàn)實風險。
不過,特朗普的轉向并不能說明問題已經根除。他言辭雖然不再那么強硬,但并未完全舍棄關稅威脅和出口管制工具。他的表態(tài)不夠具體,缺乏明確的制度性保障或政策細節(jié),這給未來談判、政策執(zhí)行留下了不確定性。更何況,美國內部對華政策并不統(tǒng)一,國會、產業(yè)界、軍方、智庫等各方力量可能繼續(xù)推動強硬路線。
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隨時可能重新強化言辭。因此,中方若在談判中表現(xiàn)出讓步傾向,也可能被對手視為軟化象征,進而施加更大的壓力??傊?,中方拒接美方電話,是出于戰(zhàn)略考量;特朗普對華措辭的轉向,是對市場、對內部壓力的應對,也是談判策略的調整。未來,中方能否在保持強硬核心的同時,有效開展對話、打開談判局面,將是決定后續(xù)走向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