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chuàng)作的動力~
翻開越南的中小學歷史課本,你會看到廣東和廣西,是越南"失守未收復的領土"。
這不是什么野史傳說,是寫進教育大綱的內容。從小學到高中,越南孩子學的就是這套敘事。
2018年的教育改革,更是把這個觀點作為"核心工具"來強化,我們得聊聊這事兒是怎么來的。
一個河北人建立的國家,怎么就成了越南祖產
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派了50萬大軍南下,主將屠睢,副將趙佗。趙佗這個人,河北正定人,正宗的北方漢子。打完仗,他被任命為龍川縣令,駐守嶺南。
公元前206年,秦朝完蛋了,中原亂成一鍋粥。趙佗看準時機,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番禺(今天的廣州)建立了南越國。這個國家存在了93年,一直到公元前111年被漢武帝滅掉。
地理范圍很清楚。北到五嶺,就是今天廣東北部、廣西北部一帶;西到夜郎,今天的云貴地區(qū);南到南海,包括越南北部。都城在廣州,不在河內。
這是鐵板釘釘?shù)臍v史。
麻煩出在后來。
1428年,后黎朝建立,黎圣宗做了件事,讓史官把"五嶺是越南的險塞和門戶"寫進國史。
這一寫,就寫了600年,他們認為趙佗建立的南越國包括了越南北部,那整個南越國的地盤都該算越南的。
等等,趙佗是河北人,南越國的都城在廣州,朝廷大臣多數(shù)是南下的中原人,這怎么就成了越南國家了?
到了1802年,阮朝建立,阮朝想改國號叫"南越",直接被嘉慶帝否了。
嘉慶說得明白:"南越"范圍太大,你們只是古南越范圍的一小塊,廣東廣西"自漢以來皆為中國"。最后給了個"越南"的名字,意思是"百越之南"。
你以為這事就完了?
1824年冬天,越南京城有個叫阮春振的,攔著皇帝的車駕上書,要求帶兵去奪回兩廣。明命帝讓人把奏折燒了,說不準這么狂妄,處罰是什么呢?戴枷一個月,一個月后,放了。
處罰這么輕,說明什么?說明這事在越南朝廷內部,根本不算什么大逆不道的想法。
把歷史課變成"反侵略教育"
2018年。
越南教育培訓部發(fā)布新大綱,要求從小學到高中,歷史課必須強化"國家主權意識"。工具是什么?古南越國敘事,目標很直接,讓學生相信兩廣是越南"丟失的地盤"。
秦朝版圖
我找到了他們教科書里的具體內容。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50萬大軍南下,在越南課本里被寫成"進攻越南、侵占土地、屠殺百姓",趙佗呢?外族侵略者。
秦朝在嶺南設立了南???、桂林郡、象郡,建立行政管理,越南課本寫的是秦朝在此設立象郡,對越南進行統(tǒng)治。
漢武帝滅南越國,統(tǒng)一嶺南,課本里寫的是漢朝侵略,越南人民反抗失敗。
整個教科書的邏輯就一條,從公元前3世紀到18世紀,中原王朝對越南是持續(xù)2000年的侵略。
我看到一個中國學者的研究,她去越南做田野調查,看了他們的初中歷史課本,第八冊專門講中越關系,中國的形象就是"敵手"。
舉個例子。東漢時期,馬援將軍平定交趾叛亂,在越南課本里被寫成"馬援入侵越南"。
征氏姐妹起兵反抗?jié)h朝統(tǒng)治,在我們這邊是地方叛亂,在他們那邊是民族英雄,河內有專門的二征夫人廟,香火很旺。
這種教育從小學就開始,孩子6歲上學,第一堂歷史課就學"越南祖先如何抵抗北方侵略"。年復一年,從小學到高中,12年時間,反復強化這個觀念。
2016年,越南教育部副部長阮榮顯還說,要在教科書里增加1979年邊境沖突的內容,篇幅要夠分量。
你去河內的歷史博物館看看,從公元前3世紀到18世紀的展廳,每個都在講越南人民反抗"中國侵略者"的英勇事跡。
胡志明市的范五老街附近,立著陳興道的塑像,這人是陳朝名將,兩次擊退元朝軍隊。塑像很高,身披鎧甲,手持長劍,每天都有越南年輕人在那拍照。
年輕人腦子里裝的是什么
我們得說說這種教育的后果。
越南的年輕人,網(wǎng)上經常發(fā)"兩廣歷史請愿",內容很直白:"中國人偷走了我們的北部領土"。
越南個別民眾對領土的“狂想”
這不是個別現(xiàn)象,在越南的社交媒體上,這類帖子能得到大量點贊和轉發(fā)。
有個細節(jié)。越南的歷史博物館,對中國游客來說是種奇特的體驗,你站在那,聽著越南解說員用自豪的語氣,向各國游客介紹"越南人民反抗中國侵略者的歷史"。你的祖先,在那個敘事里,是侵略者。
頭幾次去的中國人都蒙了,多待幾天,就習慣了。
街頭的歷史人物雕像,都是"抗華英雄"。陳興道、二征夫人、李常杰,每一個都有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跟"抵抗北方侵略"有關。
現(xiàn)代越南官方怎么說?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正式立場是趙佗是中國人,南越國屬于中國的割據(jù)政權,這是官方認定的歷史事實。
問題在于,民間教育和官方立場,是兩張皮。
課本里寫的,博物館里講的,網(wǎng)上傳的,都是另一套,幾代人就是在這套敘事里長大的。
有個越南學者說得很直白,歷史教科書的作用,一方面是擴展知識,另一方面是培養(yǎng)愛國民族心理。結果呢?越南國內的反華情緒非常嚴重。
這里面有個心理機制。
小國對大國,天然有戒備心,用"失地論"來凝聚民族認同,是最簡單的辦法。把歷史改寫成"反侵略史",把鄰國塑造成"永恒的威脅",民族主義就有了抓手。
1979年那場邊境沖突之前,越南激進分子喊出"打到鄰國過春節(jié)"的口號。這口號背后,就是這套歷史敘事在起作用,他們真的相信,歷史上的"失地"可以通過戰(zhàn)爭奪回來。
歷史是怎么變成武器的
我們得理清一個邏輯。
歷史敘事,從來不是中性的。
越南用了600年時間,把一個河北人建立的、都城在廣州的、存在93年就被漢朝滅掉的割據(jù)政權,改寫成了"越南的失地"。
這個改寫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后黎朝。15世紀開始,史官把"兩廣是越南門戶"寫進國史,這是播種。
第二階段,阮朝。19世紀初,朝廷里公開有人上書要求出兵奪回兩廣,這是發(fā)芽。
第三階段,現(xiàn)代教育體系。2018年教育大綱把"古南越國敘事"作為核心工具,從小學到高中系統(tǒng)灌輸,這是結果。
600年的時間,足夠讓一個歷史謊言變成"常識"。
你跟越南年輕人說,趙佗是河北人,南越國都城在廣州,他們會覺得你在狡辯。
你跟他們說,越南這個國號是嘉慶帝賜的,意思是"百越之南",他們會說那是屈辱的歷史。
你跟他們說,公元前111年到公元938年,越南北部一直是中原王朝的直轄領土,他們會說那是"北屬時期",是被占領。
同樣的歷史事實,兩套完全不同的解釋系統(tǒng)。
這事的關鍵在于,歷史教育,決定了一代人的認知底色。
越南花了600年構建這套敘事,目的是什么?凝聚民族認同、塑造外部威脅、建立政權合法性。
代價呢?
年輕一代對歷史的認知出現(xiàn)了嚴重偏差,鄰國關系被歷史情緒綁架,正常的民間交往被歷史仇恨污染。
2016年,越南準備在教科書里增加邊境沖突的內容。
官方說法是"篇幅要與所需傳達的信息相符",什么信息?北方鄰國是威脅,歷史沖突可能重演,年輕人要有警惕意識。
這種教育,培養(yǎng)的不是歷史學家,是情緒化的民族主義者。
我們看到的現(xiàn)實是,越南網(wǎng)絡上的年輕人,真的相信兩廣是他們的"失地"。他們會在地圖上標注"被占領區(qū)",他們會計算"如果收復兩廣,越南面積會增加多少"。
這不是幾個人的想法,是一代人的集體認知。
歷史教育的力量,就是這么大。
從趙佗建立南越國到現(xiàn)在,2200多年過去了。一個本該塵埃落定的歷史問題,被一次又一次地挖出來,重新包裝,注入新的政治含義。
600年前,史官寫下"五嶺是越南門戶",今天,這句話變成了教科書上的"標準答案"。
歷史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真相,成為了工具。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私家歷史:《研討會︱外國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形象》,2019年9月報道,上海師范大學學者劉曉晨在華東師范大學國際工作坊上發(fā)表關于越南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研究報告。
觀察者網(wǎng):《越南考慮在歷史教科書中增加中越戰(zhàn)爭等內容篇幅》,2016年2月報道,越南教育部副部長阮榮顯公開表示將修訂教科書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