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革命是條荊棘路,經(jīng)歷了一段由弱變強的成長過程。在最早的紅軍時期最艱苦,眾多優(yōu)秀的同志犧牲了、走散了,實在是令人心痛。
1990年,一位年邁的和尚擔心命不久矣,怕自己的離去會給歷史造成一樁懸案,因此將一些50多年的物品寄給組織,這才揭開了兩位紅軍高級干部失蹤之謎。
那段往事,充滿了血淚。
這位和尚法號馨揚,50多年前還叫楊道明,他的故事要追溯到長征之時。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主力被迫踏上了征程,他們的前路是九死一生,但留守蘇區(qū)的人處境更加兇險,楊道明就是留下來繼續(xù)戰(zhàn)斗的人員。
當時的楊道明年僅24歲,兩個月前才當上閩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如此年紀就擔任了如此高位,他的實際歷練其實是不足的。
主力出走沒多久,閩贛省機關與閩贛軍區(qū)合并為省委工作團一起行動,主要以閩贛省委書記鐘循仁、閩贛省主席楊道明、閩贛軍區(qū)司令員宋清泉、閩贛軍區(qū)政治部主任彭祜、閩贛軍區(qū)參謀長徐江漢五人為首。
從這份名單中就能看得出他們的分工,鐘循仁與楊道明的合作較為緊密,而另外三人則成另一派。
鐘循仁只比楊道明大五歲,同樣也很年輕,同樣也剛調(diào)來閩贛省委不久,他在地方上工作很有經(jīng)驗,擔任興國縣委書記時將興國建設成了模范縣,毛主席都忍不住贊許:興國模范縣,事實上是在鐘循仁手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
但是鐘循仁和楊道明都有幾個共同弱點——并沒有軍隊管理經(jīng)驗,資歷也震懾不住人,而且因此軍權實際就被宋清泉等三人掌握。
1934年11月,國民黨52師進攻閩贛省委工作團駐地,當時我方一共只有兩個團,根本無法與敵正面對抗。鐘循仁和楊道明商議過后,決定先帶傷病員轉移,留一部分戰(zhàn)士負責掩護阻敵。
但是宋清泉不同意他們的做法,尷尬的是,沒有宋清泉的命令部隊根本不動,于是,紅軍在付出重大傷亡后才倉皇撤退。
此次失利讓鐘循仁二人與宋清泉三人的分歧更加嚴重,為了掌握軍隊的話語權,楊道明拉來了時任獨立十八團政委的鐘國楚一起出謀劃策,可惜即便這樣力量還是太渺小,軍隊始終被宋清泉看得死死的。
1934年12月,敵人陸續(xù)調(diào)集了12個師的兵力向蘇區(qū)發(fā)起進攻,紅軍接連丟失建寧、泰寧、資溪三大據(jù)點,再固守已無意義,于是部隊轉而進山打游擊。
為了革命能更好地發(fā)展,鐘循仁召開了省委工作團與軍區(qū)領導人的聯(lián)席會議,他提出要遵照中央分局的指示,繼續(xù)在閩贛地區(qū)開展斗爭。但宋清泉、彭祜提出了相反的意見,他們認為應該將部隊帶到閩南去,那里會有更好的發(fā)展。
雙方鬧得不可開交,宋清泉、彭祜等人見省委工作團不同意自己的意見,對鐘循仁更加不滿,過了一段時間后仗著軍權在手,準備私自轉移。鐘循仁率先得知了消息,為了團結只好一同前行。
去往閩南的路上并不太平,他們經(jīng)歷了多次戰(zhàn)斗,減員情況非常嚴重。1935年5月,部隊行至閩中紫山地區(qū)時,鐘國楚因執(zhí)行阻擊任務與大部隊走散。
與鐘國楚失去聯(lián)系后,鐘循仁和楊道明在軍隊中徹底沒了援力,而早已有了反叛之心的宋清泉等人徹底沒了顧忌。
鐘國楚比他們都幸運許多,后來一路突圍與閩西南的革命力量匯合,得以繼續(xù)跟隨組織征戰(zhàn),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而被圍在紫山之上的一干人士氣日益低落,宋清泉和彭祜決定投敵換個前程,他們一方面派人與敵軍聯(lián)絡,一方面則拉攏軍中其他干部,由于當時的處境非常艱難,且宋清泉對軍隊的掌控力度很強,所以大部分人都同意了。
這一切進行得太過順利,宋清泉的反叛行徑也開始做得明目張膽,敵人竟公然抬了一頭豬上山慰問。此舉引起了鐘循仁和楊道明的警覺,他們找到宋清泉質(zhì)問,不過宋清泉否認了要投降的說法。
鐘循仁兩人見他這種態(tài)度知道問不出什么,就進行了一番告誡,希望宋清泉他們保持對革命的信心,不要被眼前的困難嚇倒,說完就返回了自己的住處。
出于安全起見,鐘循仁和楊道明讓身旁的警衛(wèi)部隊連忙轉移到山頂,可他們還是低估了宋清泉的險惡用心。第二天一大早,宋清泉就帶領630多人投降,隨即敵人向山上發(fā)起了進攻。
此時還在堅持的人員只有40個左右,根本無法阻擋敵人,最終20多人犧牲、10余人被捕,只有鐘循仁、楊道明等7人突圍成功,整個閩贛省的革命力量毀于一旦。
考慮到七個人在一起行走的目標太大,鐘循仁、楊道明決定讓其他戰(zhàn)士先返回家里等待機會尋找組織,他們二人則化名留在當?shù)乜从袥]有辦法遇上其他突圍出來的同志。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流浪,鐘循仁與楊道明一無所獲,最終流落到了永泰縣的闇亭寺出家,鐘循仁法號“妙圓”,楊道明法號“馨揚”。由于感覺愧對組織,沒有完成任務,二人此后多年都沒有與組織聯(lián)絡。而組織同樣不知道他們的下落,只能認定他們犧牲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他們的身份不同,但為人民付出的那顆心還是沒有改變的,建國以后,二人積極領導寺內(nèi)僧人開荒種糧,不僅改善了僧人們的生活,每年還可上交千余斤糧食。
同時他們積極投身公益事業(yè),幫助當?shù)匦蘼?、建橋、蓋學校,還得到了當?shù)卣亩啻伪碚?。只不過當?shù)卣⒉恢浪麄兾羧占t軍高級干部的身份。
其實組織并不是沒有尋找他們二人的下落,戰(zhàn)爭年代中央屢次派人查探,可線索只是到當年被圍的紫山就斷了。
而建國以后,審判叛徒原閩贛軍區(qū)政治部主任彭祜時,彭祜不知出于什么心理,說自己親手殺害了鐘循仁、楊道明二人。組織在沒有其他線索的情況下,只能接受這種說法。
對了,這里交待一下三位主要叛徒的結局。原閩贛軍區(qū)司令員宋清泉、政治部主任彭祜、參謀長徐江漢投降后曾寫下大量材料對我黨進行污蔑,國民黨以此大肆宣傳,空投到了很多紅軍出沒的地方,紅軍對他們都恨之入骨。
他們僅僅風光了一時,利用價值被榨干后還是在國民黨牢獄中度過了幾年,1937年5月宋清泉和彭祜同時被釋放,宋清泉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改名投奔新四軍,后來被熟人發(fā)現(xiàn)了真實身份,1939年春經(jīng)審判得到了應有的懲罰。
彭祜被釋放后先是回鄉(xiāng)教書,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再投入國民黨,畢竟有叛變的前科,始終只能擔任些閑職。解放戰(zhàn)爭后期國民黨將要垮臺,彭祜擔心自己被清算就跑回了家鄉(xiāng),等湖南解放風聲過去后,他改名換姓托關系進入到湖南省民政廳工作。
本來彭祜以為自己會沒事了,結果1949年10月黃克誠去民政廳視察工作時認出了他,隨即彭祜被捕,1953年3月經(jīng)人民法院審判后槍決。也是因為他說鐘循仁、楊道明已死,組織才放棄了尋找。
徐江漢比他們晚了3個月釋放,次年改名去了延安,他的運氣就要好多了,一直沒有被人察覺,后來還入了黨一直跟隨組織革命。建國后徐江漢擔任過北京鐵路分局車務處副處長,這個時期才有人揭發(fā)他的歷史問題。
組織考慮到他畢竟做出過貢獻,因此就將他下放到天津車務段工作,結局已算很好了。
鐘循仁和楊道明并不知道三個叛徒的結局,他們只是將昔日的身份當作秘密一直埋在心底。
1981年歷經(jīng)滄桑的鐘循仁在闇亭寺圓寂,他離世前仍為當年的事深感愧疚,因此特意囑咐楊道明不要將自己的身份說出去。
又過了9年,已過8旬的楊道明身體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他害怕自己也離去后永遠沒人再知道他倆的身份,這會給歷史造成很大的麻煩,因此他就將鐘循仁的照片以及寫好未寄的家書交給組織。
過去了整整55年,昔日兩位紅軍高級干部的迷霧才得以散開,不容易啊,真是太不容易了!
后來組織多次找到楊道明,想要從物資、職務方面給予一些照顧,但楊道明拒絕了,他依然在寺中做著僧侶,外界的榮譽都已不放在心里。他依然積極團結佛教界人士,帶動廣大信徒群眾堅持愛國的道路,將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家!
1999年楊道明與世長辭,他的名字被刻在了“興國縣烈士革命英名碑”上,這應該是對他最好的慰藉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