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格那年,四十都不到,就讓多爾袞給辦了,朝堂上外面都傳是病沒的,到底怎么回事誰也不敢問,多爾袞那時候正當著皇父攝政王,六歲的福臨坐在龍椅上,看著跟擺設似的,底下還不是多爾袞說啥是啥,豪格呢,皇太極的大兒子,在別人眼里那就是根正苗紅的儲君,出身就壓人一頭,按理說這么深的根基,鋪墊了這么些年,最后居然讓自己的小叔子給收拾了,連帶著老婆都給分了。
孝莊,當時的太后,就站在宮里頭,眼睜睜看著這一切發(fā)生,心里頭那算盤估計早就打得噼啪響了,這要是再這么下去,自己兒子的龍椅都坐不穩(wěn)。
多爾袞這人,從小就不是個省油的燈,努爾哈赤兒子那么多,十四個,哪個不想爭個高低,多爾袞小時候就機靈,努爾哈赤也挺待見他,臨了那會兒還琢磨著是不是讓他接班,就是年紀太小了,火候不夠,兵權也不在手上,皇太極三十多歲,文的武的都行,把位子傳給他,誰也說不出什么。
這算是多爾袞頭一回跟那個位置擦肩而過,沒成。
皇太極當了皇帝,多爾袞心里肯定有想法,但他不露,藏得特別深,那幾年就悶頭打仗,特別是跟明朝對著干那會兒,好幾場硬仗都沖在最前面,軍權就這么一點點攢到手里,在朝堂上也算站穩(wěn)了腳跟。
機會說來就來,皇太極突然就沒了,太子也沒立,這下那個位置空出來了,好多人都覺得這次該輪到多爾袞了,可對手是豪格,嫡長子,一幫老臣都站他那邊,兵權是沒多爾袞大,可名分在那擺著,朝堂里頭氣氛一下子就僵了,最后還是幾個老臣拍了板,誰也別爭了,立個小的,六歲的福臨就這么被推了上去。
一個小孩子能干嘛,扶上去就是個名頭,輔政的兩個王,鄭親王濟爾哈朗就是掛個名,真正的權力全在多爾袞一個人手里。
這下權勢算是到頂了。
可是有了這個權,麻煩也跟著來了,福臨小是好拿捏,可豪格還活蹦亂跳的,總是個心病,豪格代表的是那幫老貴族的勢力,就算輸了也得防著,留著他就是個隱患。
多爾袞就動手了,先是把豪格派出去打仗,別在京城晃悠,等打完仗一回來,就找個由頭說他“圖謀不軌”“違抗軍令”,直接給關進了大牢。
一六四八年,人就死牢里了,對外說是病死的,可誰都知道那牢里的風有多硬。
家里全被抄了,老婆孩子都給打散了,那些姬妾也被人給分了,這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收拾政敵,這是連根拔起。
孝莊太后在邊上看著,心里跟明鏡似的,多爾袞帶兵入關,穩(wěn)定朝局,安撫漢臣,這些功勞誰都認,可再這么搞下去,皇帝真就成個擺設了,豪格死的那天晚上,孝莊就知道多爾袞這人已經(jīng)沒什么不敢干的了。
自己身邊的福臨,年紀一天天大,那龍椅上的權力卻越來越虛。
她心里有數(shù),可還沒來得及動手,老天爺就先收場了,多爾袞出門打獵,從馬上摔下來,人就這么沒了,才三十八歲,消息一傳回來,孝莊立馬動手收權,先把那個“皇父攝政王”的名號給撤了,接著就是一通清算,封號削了,家產(chǎn)抄了,貶回睿親王,跟一場小型的政變差不多。
順治親政以后,還有人提議把他墳給刨了,最后雖然沒真動手,但那碑文是換了,誰都知道,那個攝政王的時代徹底翻篇了。
可歷史這東西,轉來轉去的,到了乾隆那會兒,又把這舊案翻了出來,覺得多爾袞也不容易,打江山立了大功,就因為權力大了一點,最后落得個身敗名裂,乾隆皇帝講究個臉面,又給多爾袞恢復了名譽,牌位又給供回去了。
這頓飯,多爾袞算是隔了百十年才吃上。
說到底,多爾袞這輩子的問題,不是野心太大,他就是那個當接班人的命,可三次機會都從手邊溜走了,努爾哈赤去世他太小,皇太極去世他又被架空,好不容易當了攝政王快摸到皇權了,命又沒了。
他殺豪格,搶人家的老婆,威脅小皇帝,在封建王朝里頭,這就是動了所有人的奶酪,什么都能碰,就皇權不能碰,一碰,全天下的人都成了你的對手。
豪格有出身,多爾袞有本事,孝莊有腦子,福臨有運氣,歷史這東西,真不是你努力就有結果,也不是簡單的誰贏誰輸,有時候你算計了一輩子,最后就輸給了老天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