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之子孫百有余人,朕年已七十,諸王大臣官員軍民以及蒙古人等,無不愛惜朕年邁之人,今雖以壽終,朕亦愉悅。至太祖皇帝之子禮親王,饒余王之子孫,見今俱各安全,朕身后爾等若能協(xié)心保全,朕亦欣然安逝。
上引《康熙遺詔》,大致意思是康熙帝說道自己有子孫上百人,并且已經(jīng)70歲高齡,諸位大臣等天下臣民都是愛惜尊重他,所以即使死去,也是死而無憾了,再通俗來說,就是覺得自己這輩子值了,什么都有了。至于禮親王代善、羅饒余郡王阿巴泰的子孫后人也都得到了善待,也是感到很欣慰,若是自己死后,繼任者及諸王大臣可以繼續(xù)善待和保全這兩支宗室,那么也就可以欣然逝去了。
康熙帝在遺詔中為什么獨獨提到禮親王和饒余王呢?
首先要確定一點康熙遺詔并非康熙帝親筆所寫,而是因為康熙帝是突然逝去,身邊又只有隆科多一人,所以是根據(jù)隆科多的口述遺命潤色而成的。
具體細節(jié)可以看本人之前寫的《由顧命大臣隆科多口述潤色而成的《康熙遺詔》原文》文章。
雖然康熙遺詔只是根據(jù)康熙帝的臨終交代而潤色加工而成的,而且還是隆科多轉述的,但是除卻關鍵的繼承人方面有所爭議以外,大體還是符合康熙帝平時的作風。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帝生病時在乾清宮東暖閣召見皇子和大臣時的面諭內(nèi)容。
所以要求善待禮親王、饒余王兩支后人,也符合康熙帝的平時作風。
至于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康熙遺詔可以說是清朝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份皇帝遺詔。
康熙帝之前三代皇帝,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處于關外割據(jù)政權時期不說,努爾哈赤更多的定位是草原大汗,所以并沒有留下遺詔?;侍珮O雖然將后金這個草原汗國式政權過渡成為大清帝國,并且建立崇德皇權,但因為是猝死,所以也沒有留下遺詔。
好不容易到了入關以后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帝,因為身為開明派的順治帝與母親孝莊太后為代表的守舊派內(nèi)部斗爭太過激烈,所以他英年早逝以后,遺詔也是被改的面目全非,成為了最像罪己詔的遺詔,將自己是全盤否定,都不能說是遺詔了。
關于順治遺詔,具體可看本人之前文章《最像罪己詔的清世祖順治帝遺詔原文》。
所以康熙帝突然逝去以后,他的遺詔內(nèi)容如何寫,在本朝是沒有參考的,往上三代皇帝都不能參考,只能參考他之前的發(fā)言,還有結合當時實際,要考慮到方方面面。像宗室這股重要的力量,也是要寫進去的,以示皇帝對宗室的親親之誼,以示團結宗室之意,所以禮親王、饒余王兩支就被選為代表。
二是這兩支并沒有污點,其首封之主禮親王代善、羅饒余郡王阿巴泰都是功勞赫赫的開國諸王不說,而且代善是清太宗皇太極二哥,阿巴泰是皇太極七哥,既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子嗣代表,又是皇室皇太極一脈對于其兄長后人善待的示范代表。
因為清太祖努爾哈赤長子褚英是坐罪處死,雖然有后人,但是實際上的長房一脈可以說是在次子代善一脈。
代善雖然與八弟皇太極不和,但也是審時度勢之人,在努爾哈赤死后,身為四大貝勒之首的他率先擁戴推舉皇太極繼承后金大汗之位,這個功勞就是很不一般了。等到皇太極猝死以后,他又傾向于皇太極的子嗣繼位,在十二弟多爾袞成為攝政王權勢滔天以后,他也始終不表態(tài)支持多爾袞擅權,這樣的作為對于皇室來說可謂是無可挑剔。
代善的禮親王爵位是世襲罔替,還是清代第一鐵帽子王,代善的長子克勤郡王和孫子順承郡王,這兩個郡王爵位也是世襲罔替,可以說他家一門三鐵帽子王,還都是軍功鐵帽子王,并非是恩封的鐵帽子王,其影響力可以說僅次于皇室一脈,所以康熙遺詔不提宗室則已,一提必須要提到他這一支。
第二提及饒余郡王阿巴泰則是耐人尋味,首先阿巴泰一支并非鐵帽子王,為什么不提其他鐵帽子王呢?
首先原因自然有前文提及的阿巴泰是皇太極七哥的原因,再具體說,皇太極前面七個兄長,只有二哥代善和七哥阿巴泰功勞赫赫而沒有污點。
再以遺詔只是提及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子嗣來看,除卻之后雍正帝恩封的鐵帽子王怡親王胤祥,還有晚清恩封的三位鐵帽子王: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再加上一個乾隆時期才平反的鐵帽子王多爾袞睿親王一支,清朝當時只有七個軍功鐵帽子王。
這七個軍功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鄭親王濟爾哈朗(清太祖努爾哈赤侄子)、豫親王多鐸(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肅親王豪格(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莊親王碩塞(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清太宗皇太極第五子)、克勤郡王岳托(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清太祖努爾哈赤之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和碩穎親王薩哈璘次子)。
符合條件的只有禮親王代善和豫親王多鐸,多鐸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十五弟不是關鍵,關鍵是他曾是同母兄攝政王多爾袞勢力集團的二號人物,不是早死于多爾袞的話,多爾袞死后他肯定會接手多爾袞的勢力集團繼續(xù)架空順治帝,成為新的攝政王,并且很可能再扶持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多爾袞的養(yǎng)子多爾博取順治帝而代之。
所以雖然多鐸早死并沒有謀逆之舉,但因為這樣的歷史,其豫親王爵位雖然依舊世襲罔替,但卻被降為郡王爵位,直到乾隆帝平反多爾袞,并且將約定成俗的鐵帽子王體系制度化時,才將其恢復為親王爵位,有著這樣的污點,康熙帝不提多鐸也正常。
因此只能跳出鐵帽子王的范圍之內(nèi),再尋一位太祖子嗣代表,或者說這是當時以雍正帝為首的皇室考慮全面的一個點,提及宗室,總不能只說可以享受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還要在不是鐵帽子王范圍內(nèi)尋找一位代表。
跳出鐵帽子王的范圍,清太祖子嗣中戰(zhàn)功能超過阿巴泰的沒幾個,往前雖然有天命年間的四大貝勒之一的莽古爾泰,但是他死的太早,在皇太極正式稱帝建立大清帝國的前3年1633年便是病亡,而且死后被揭發(fā)圖謀犯上,追奪封爵。
往后雖然有英親王阿濟格,但是這位多爾袞的同母兄是有勇無謀的莽夫,在多鐸、多爾袞死后,想要接手多爾袞的勢力集團繼續(xù)架空順治帝,結果并沒有成功,反而被順治帝輕松拿下,最后更是被賜死。
相比之下,阿巴泰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子嗣中,雖然沒有成為鐵帽子王,但也沒有污點的戰(zhàn)功最高者,他雖然如同代善一般也與八弟皇太極不和,皇太極也是一直打壓他,但兄弟二人的矛盾并沒有嚴重化,整體說得過去。
所以阿巴泰既是作為清太祖子嗣的代表,更是作為沒有成為鐵帽子王卻功勞赫赫的清太祖子嗣代表,最終被寫入康熙遺詔之中。
當然這只是場面話,或者說是一種客氣話,并非是什么免死金牌,甚至說什么實質(zhì)性作用都沒有。
對于皇帝來說,如果這兩支威脅到皇權,或者說有不法之事,甚至是看其不順眼了,都是想收拾都可以收拾的。
在雍正帝時代,沒惹過他的禮親王一支還好,饒余郡王阿巴泰一支就倒霉了,因為阿巴泰的兒子安親王岳樂的外孫女嫁給了康熙帝的第八子胤禩,所以雍正帝在清算老八一黨時,連已經(jīng)死去多年的岳樂都沒有放過,指責岳樂在康熙朝初期是諂附輔政大臣,觸忤康熙帝,最后下令安郡王爵位不準承襲,使得饒余王一脈徹底泯然眾人矣。
饒余王一支的下場,也是令人唏噓,皇帝需要其作為宗室代表時,那遺詔中都會特意寫道,特意交代要善待和保全。當場面話說完,皇帝要打壓異己時,根本不會顧忌之前的贊揚話語,是毫無留情的打壓,在皇權面前,沒什么可以保證的,一切發(fā)展的好與壞,都是看皇權需要與否,可能今天在云端之上,明天就跌落云端了。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