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十天時間不到 ,高市早苗陷入死局。她現(xiàn)在主動退位讓賢,或許還能給自己留一個體面
對于公明黨退出執(zhí)政聯(lián)盟一事,自民黨籍資深眾議員船田元近日公開提出兩種方案,一是石破茂撤回辭職聲明,暫時主持政府工作;二是高市早苗辭去自民黨總裁一職,黨內重新進行選舉。
黨內提議浮現(xiàn)
2025 年 10 月,日本自民黨總裁高市早苗的執(zhí)政地位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距離 10 月 20 日首相指名選舉僅剩一周時,自民黨內部出現(xiàn) “換帥” 聲音。自民黨籍資深眾議員船田元公開提出兩種解決方案:一是請此前辭職的石破茂撤回辭呈,暫時主持政府工作;二是高市早苗辭去自民黨總裁職務,由黨內重新舉行總裁選舉。
這一提議迅速引發(fā)黨內震動,高市早苗的支持者在社交平臺上激烈反對,認為 “此舉無異于黨內政變”,試圖動搖高市的執(zhí)政基礎。
同期,自民黨籍參議員、前農林水產大臣野村哲郎也公開表態(tài),稱自民黨 “或許應后悔推出高市早苗”,認為其保守派立場與激進言行是導致公明黨退出執(zhí)政聯(lián)盟、自民黨陷入孤立的直接原因。野村哲郎的言論代表了黨內溫和派的觀點,這些群體原本就對高市早苗的右翼傾向存在不滿,如今借著執(zhí)政聯(lián)盟破裂的契機,公開表達對其領導能力的質疑。
黨內分歧的背后,是自民黨內部派系力量的重新洗牌。高市早苗的上位離不開麻生太郎派系的支持,該派系在總裁選舉中通過操控議員推薦機制,幫助高市擊敗小泉進次郎等競爭對手。但隨著執(zhí)政危機加劇,麻生派的支持力度開始松動,部分議員擔心 “繼續(xù)支持高市將導致自民黨失去執(zhí)政地位”,轉而尋求與其他派系合作,這使得高市的黨內基礎進一步削弱。
高市的 “死局” 之困
日本眾議院共有 465 個席位,形成內閣需獲得至少 233 席的多數(shù)支持。高市早苗政府在公明黨退出前,依靠自民黨 196 席與公明黨 24 席的聯(lián)盟,共掌握 220 席,雖未達絕對多數(shù),但可通過拉攏小黨派維持執(zhí)政。然而 10 月 10 日公明黨宣布退出后,自民黨僅剩下 196 席,距離多數(shù)線還差 37 席,這一缺口成為高市組建新政府的最大障礙。
從當前議會席位分布來看,高市若想填補 37 席的缺口,需拉攏至少兩個在野黨。目前日本主要在野黨中,立憲民主黨擁有 148 席(最大在野黨)、日本維新會 35 席、國民民主黨 27 席、社民黨 11 席、共產黨 10 席。
其中,立憲民主黨明確表示將聯(lián)合其他在野黨反對高市,國民民主黨雖態(tài)度曖昧,但提出 “全面改革政治獻金制度”“削減防衛(wèi)預算” 等高市難以接受的條件;日本維新會則公開喊話,要求自民黨同意 “大阪副首都” 計劃才可能考慮合作,而這一計劃涉及日本行政體系重大調整,自民黨內部多數(shù)議員明確反對。
拉攏在野黨的難度遠超預期。從時間上看,距離首相指名選舉僅剩一周,高市政府需在極短時間內與至少兩個在野黨達成合作協(xié)議,協(xié)調利益分配與政策妥協(xié),這在日本政治史上極為罕見。
從現(xiàn)實來看,各在野黨均有自身訴求,且彼此間存在競爭關系 —— 例如國民民主黨與日本維新會在地方選區(qū)存在利益沖突,很難同時與自民黨達成合作。更關鍵的是,公明黨退出后,在野黨看到了 “推翻自民黨執(zhí)政” 的可能性,紛紛選擇觀望或聯(lián)合反對,而非與高市合作。
這種局面使得高市陷入 “兩難”:若無法拉攏足夠在野黨,將難以在首相指名選舉第一輪中獲勝;即便進入第二輪決選(取前兩名投票),依靠自民黨 196 席的基礎可能勉強當選,但也將成為 “跛腳首相”—— 沒有執(zhí)政聯(lián)盟支持,自民黨提出的預算案、法案將難以在眾議院通過,政府可能陷入 “停擺” 狀態(tài),這正是自民黨內部擔憂的 “最壞情況”。
公明黨退出
公明黨在 10 月 10 日宣布退出執(zhí)政聯(lián)盟,表面理由是與自民黨在 “政治獻金、歷史認識、外國人政策” 三大議題上存在分歧,實則是對高市早苗執(zhí)政路線的全面否定。
公明黨作為日本政壇的親華派政黨,長期主張 “緩和中日關系”“謹慎對待歷史問題”,而高市早苗的右翼立場與這些主張完全相悖 —— 她不僅堅持參拜靖國神社,還否認日本二戰(zhàn)侵略歷史,甚至在釣魚島問題上發(fā)表激進言論,這些都讓公明黨感到 “無法與其繼續(xù)合作”。
合作條件來看,公明黨在高市當選后曾提出三點核心訴求:停止參拜靖國神社、徹查自民黨 “黑金” 丑聞、限制南亞移民涌入。高市為鞏固右翼基本盤,僅同意在 “歷史認識”(模糊承諾 “尊重歷史事實”)與 “外國人政策”(小幅收緊移民配額)上讓步,對于 “停止參拜靖國神社” 明確拒絕,對 “徹查黑金丑聞” 則僅表示 “事后檢討”,這種敷衍態(tài)度讓公明黨徹底失去合作耐心。
深層的原因在于,公明黨擔心 “繼續(xù)與高市合作將損害自身選民基礎”。公明黨長期依靠宗教團體與中小企業(yè)支持,這些群體更關注經濟民生與中日貿易關系,而高市的激進政策可能導致中日關系緊張、影響日本企業(yè)對華出口,進而損害公明黨支持者的利益。
此外,自民黨內部的 “黑金” 丑聞(涉及 6 名議員通過影子賬戶獲取競選資金)也讓公明黨擔心 “被牽連”,選擇退出聯(lián)盟以撇清關系,維護自身 “清廉” 形象。
“跛腳首相”
高市早苗通過某種方式勉強當選首相,也將面臨 “跛腳執(zhí)政” 的風險。日本政治體制中,眾議院擁有 “預算審議權”“法案提案權” 等核心權力,若政府無法獲得多數(shù)支持,預算案可能被否決,導致政府無法正常運作。
2020 年安倍晉三時期,曾因自民黨與公明黨聯(lián)盟失去眾議院多數(shù),被迫推遲消費稅改革、縮減基建投資,最終通過提前大選才重新鞏固執(zhí)政基礎。而當前高市早苗面臨的局面更為嚴峻,自民黨不僅席位不足,黨內分歧也遠大于安倍時期,很難通過內部協(xié)調推動政策落地。
為避免 “跛腳執(zhí)政” 甚至失去執(zhí)政地位,自民黨內部開始探討替代方案。除了船田元提出的 “石破茂復職” 與 “重新選舉總裁”,還有部分議員提議 “由小泉進次郎或林芳正接任自民黨總裁”。
小泉進次郎作為黨內年輕派代表,主張 “溫和改革”“改善中日關系”,其立場更容易被公明黨與部分在野黨接受;林芳正則長期從事外交工作,對華態(tài)度務實,曾參與推動中日 “戰(zhàn)略互惠關系”,若由其接任,可能修復與公明黨的關系,重新組建執(zhí)政聯(lián)盟。
這些替代方案的核心目標,是 “保住自民黨的執(zhí)政地位”,而非維護高市早苗的個人權力。自民黨作為日本最大政黨,自 2012 年以來長期執(zhí)政,其內部形成了 “以執(zhí)政為首要目標” 的傳統(tǒng),當領導人可能導致政黨失去執(zhí)政地位時,“換帥” 成為必然選擇。
從當前黨內動態(tài)來看,若高市早苗在未來 3 天內仍無法找到突破僵局的方法,自民黨很可能在 10 月 17 日前召開臨時總務會,討論罷免總裁或提前舉行總裁選舉的議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