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作家出版社,發(fā)現(xiàn)更多文學好書
No.374
看望老柴
馮驥才
對于身邊的藝術界的朋友,我從不關心他們的隱私;但對于已故的藝術大師,我最關切的卻是他們的私密。我知道那里埋藏著他的藝術之源,是他深刻的靈魂之所在。
從莫斯科到彼得堡有兩條路。我放棄了從一條路去瞻仰普希金家族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甚至謝絕了那里為歡迎我而準備好的一些活動,是因為我要經(jīng)過另一條路去到克林看望老柴。
老柴就是俄羅斯偉大的音樂家柴可夫斯基。中國人親切地稱他為“老柴”。
我讀過英國人杰拉德·亞伯拉罕寫的《柴可夫斯基傳》。他說柴可夫斯基人生中最后一個居所——在克林的房子二戰(zhàn)中被德國人炸毀。但我到了俄羅斯卻聽說那座房子完好如故,我就一定要去,因為柴可夫斯基生命最后的一年半住在這座房子里。在這一年半中,他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資助人梅克夫人的支持,并且在感情上遭到慘重的打擊。他到底是怎樣生活的?是窮困潦倒、心灰意冷嗎?
給人間留下無數(shù)絕妙之音的老柴,本人的人生并不幸福。首先他的精神超乎尋常的敏感,心情不定,心理異常,情感上似乎有些病態(tài)。他每次出國旅行,哪怕很短的時間,也會深深地陷入思鄉(xiāng)之疼,無以自拔。他看到別人自殺,夜間自己會抱頭痛哭。他幾次患上嚴重的精神官能癥,他懼怕聽一切聲音,有可怕的幻覺與瀕死感。當然,每一次他都是在精神錯亂的邊緣上又奇跡般地恢復過來。
在常人的眼中,老柴個性孤僻。他喜歡獨居,在三十七歲以前一直未婚。他害怕一個“未知的美人”闖進他的生活。他只和兩個雙胞胎的弟弟莫迪斯特和阿納托里親密地來往著。在世俗的人間,他被種種說三道四的閑話攻擊著,甚至被形容為同性戀者。為了瓦解這種流言的包圍,他幾次想結婚,但似乎不知如何開始。
1877年,他幾乎同時碰到兩個女人,但都是不可思議的。
第一位是安東尼娜。她比他小九歲,是他的狂戀者,而且是突然闖進他的生活來的。在老柴決定與她訂婚之前,任何人——包括他的兩個弟弟都對這位年輕貌美的姑娘一無所知。據(jù)老柴自己說,如果他拒絕她就如同殺掉一條生命。到底是他被這個執(zhí)著的追求者打動了,還是真的擔心一旦回絕就會使她絕望致死?于是,他們婚姻的全過程如同一場颶風。訂婚一個月后隨即結婚,而結婚如同結束。脫掉婚紗的安東尼娜在老柴的眼里完全是陌生的、無法信任的,甚至是一個“妖魔”。她竟然對老柴的音樂一無所知。原來這個女子是一位精神病態(tài)的追求者,這比盲目的追求者還要可怕!老柴差一點自殺。他從家中逃走,還大病一場。他們的婚姻以悲劇告終。這個悲劇卻成了他一生的陰影,他從此再沒有結婚。
梅克夫人
第二位是富有的寡婦娜捷日達·馮·梅克夫人。她比他大九歲,是老柴的一位鐵桿崇拜者。梅克夫人寫信給老柴說:“你越使我著迷,我就越怕同你來往。我更喜歡在遠處思念你,在你的音樂中聽你談話,并通過音樂分享你的感情。”老柴回信給她說:“你不想同我來往,是因為你怕在我的人格中找不到那種理想化的品質(zhì),就此而言,你是對的?!庇谑撬麄儽3种环N柏拉圖式的純精神的情感?;ハ嗖粩嗟赝ㄐ?,信中的情感熱切又真誠。梅克夫人慷慨地給老柴一筆又一筆豐厚的資助,并付給他每年六千盧布的年金。這個支持是老柴音樂殿堂一個必要而實在的支柱。
然而過了十四年之后(1890年9月),梅克夫人突然以自己將要破產(chǎn)為理由中斷了老柴的年金。后來,老柴獲知梅克夫人根本沒有破產(chǎn),而且還拒絕給老柴回信。此中的原因至今誰也不知,但老柴本人卻感受到極大的傷害。他覺得往日珍貴的人間情誼都變得庸俗不堪,好像自己不過靠著一個貴婦人的恩賜活著罷了,而且人家只要不想搭理他,就會斷然中止。他從哪里收回這失去的尊嚴?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老柴搬進了克林鎮(zhèn)的這座房子。我對一百多年前老柴真正的狀態(tài)一無所知,只能從這座故居求得回答。
進入柴可夫斯基故居紀念館臨街的辦公小樓,便被工作人員引著出了后門,穿過一條布滿樹蔭的小徑,是一座帶花園的兩層木樓。樓梯很平緩也很寬大。老柴的工作室和臥室都在樓上。一走進去,就被一種靜謐的、優(yōu)雅的、舒適的氣氛所籠罩。老柴已經(jīng)走了一百多年,室內(nèi)的一切幾乎沒有人動過。只是在1941年11月德國人來到之前,蘇聯(lián)政府把老柴的遺物全部運走,保存起來,戰(zhàn)后又按原先的樣子擺好,完璧歸趙,一樣不缺——
工作室的中央擺著一架德國人在彼得堡制造的黑色的“白伊克爾”牌鋼琴。一邊是書桌,桌上的文房器具并不規(guī)正,好像等待老柴回來自己再收拾一番。高頂?shù)亩Y帽、白皮手套、出國時提在手中的旅行箱、外衣等,有的掛在衣架上,有的搭在椅背上,有的撂在墻角,都很生活化。老柴喜歡抽煙斗,他的一位善于雕刻的男傭給他刻了很多煙斗,擺在房子的各個地方,隨時都可以拿起來抽。書柜里有許多格林卡的作品和莫扎特整整一套七十二冊的全集,這兩位前輩音樂家是他的偶像。書柜里的叔本華、斯賓諾莎的著作都是他經(jīng)常讀的。精神過敏的老柴在思維上卻有著嚴謹與認真的一面,他在讀列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和契訶夫等作家的作品時,幾乎每一頁都有批注。
音樂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
老柴身高一米七二,所以他的床很小。他那雙擺在床前的睡鞋很像中國的出品,綠色的綢面上繡著一雙彩色小鳥。他每天清晨在樓上的小餐室里吃早點,看報紙;午餐在樓下;晚餐還在樓上,但只吃些小點心。小餐室位于工作室的東邊,只有三平米見方,三面有窗,外邊的樹影斑斑駁駁投照在屋中。現(xiàn)在,餐桌上擺著一臺錄音機,輕輕地播放著一首鋼琴曲。這首曲子正是1893年他在這座房子里寫的,這叫我們生動地感受到老柴的靈魂依然在這個空間里。所以我在這博物館留言簿寫道:
在這里我感覺到柴可夫斯基的呼吸,還聽到他音樂之外的一切響動。真是奇妙至極!
在略帶傷感的音樂中,我看著他掛滿四壁的照片。這些照片是老柴親手掛在這里的。這之中,有演出他各種作品的音樂會,有他的老師魯賓斯基,以及他一生最親密的伙伴——家人、父母、姐妹和弟弟,還有他最寵愛的外甥瓦洛佳。這些照片構成了他最珍愛的生活。他多么向往人生的美好與溫馨!然而,如果我們?nèi)ハ胍幌氪藭r的老柴,他破碎的人生,情感的挫折,生活的困窘,我們絕不會相信居住在這里的老柴的靈魂是安寧的!去聽吧,老柴最后一部交響曲——第六交響曲正是在這里寫成的。它的標題叫《悲愴》!那些又甜又苦的旋律,帶著淚水的微笑,無邊的絕境和無聲的轟鳴!它才是真正的此時此地的老柴!
老柴的房子矮,窗子也矮,夕陽在貼近地平線之時,把它最后的余暉射進窗來。屋內(nèi)的事物一些變成黑影,一些金紅奪目。我已經(jīng)看不清它們到底是些什么了,只覺得在音樂的流動里,這些黑塊與亮塊來回轉換。它們給我以感染與啟發(fā)。忽然,我想到一句話:
藝術家就像上帝那樣,把個人的苦難變成世界的光明。
我真想把這句話寫在老柴的碑前。
2002年7月
作家出版社推薦
點擊圖片即可進入購買鏈接
《馮驥才散文》
馮驥才 著
作家出版社
往期回顧,點擊關注
排版:鄧 寧
編輯:陳紅剛
一審:劉豈凡
二審:劉 強
三審:顏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體矩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