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這句話用來形容明朝那位權傾朝野的太監(jiān)劉瑾,可以說是再貼切不過了。
他的故事,從權傾朝野到最后被千刀萬剮,本身就夠驚心動魄。但其中最讓人覺得后背發(fā)涼、百思不得其解的,還是他臨死前的一段記載:白天在刑場上被割了三百多刀,血肉模糊地抬回大牢,晚上居然醒過來,還跟獄卒要飯吃,并且實實在在地吃了兩大碗。
這事聽著就超出了常理,一個受了那種酷刑的人,怎么可能還有胃口?這背后到底是人性的扭曲,還是有什么不為人知的內幕?
首先要了解劉瑾這人是怎么爬上去的。他本不姓劉,老家是陜西的,姓談。家里窮,六歲就被送進宮當了太監(jiān),后來為了找個靠山,就認了個姓劉的老太監(jiān)當干爹,這才改了姓。
早年間,他就是個不起眼的小角色,干的都是些灑掃的雜活。但他特別會看人下菜碟,尤其會琢磨人心。
他被派去伺候當時還是太子的朱厚照,一下就看明白了這位小爺的脾氣。朱厚照天資聰明,但就是不愛學習,對那些經史子集煩得要死,就喜歡玩。什么鷹犬、摔跤、雜耍,越是新奇刺激他越來勁。
劉瑾就抓住了這一點,他聯合了后來所謂的“八虎”,天天變著法兒地陪太子玩。別人勸太子要好好學習,他們倒好,直接在宮里給太子建了個模擬的商業(yè)街,有酒館有店鋪,讓太子不出宮就能體驗市井生活。
這么一來二去,朱厚照對劉瑾這幫人產生了極強的依賴,覺得他們才是真正懂自己的人。等朱厚照一登基,這幫“玩伴”自然就雞犬升天了。劉瑾更是憑借著頭號心腹的地位,坐上了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的寶座。
這個職位有多牛呢?明朝的規(guī)矩,內閣大學士們對奏章提出處理意見,叫“票擬”,但最終用朱筆批示同意,也就是“批紅”,得是皇帝來干。
可朱厚照懶得管事,天天泡在他的“豹房”里享樂,這“批紅”的大權就順理成章地落到了劉瑾手里。這意味著,全天下官員的升遷任免,都得他點頭才算數,這權力比宰相還大。
他開始瘋狂斂財,明碼標價賣官鬻爵,地方官回京述職要是不給他送禮,輕則被罵,重則丟官。他甚至還搞了個“內行廠”,權力比東廠、西廠還大,專門監(jiān)視官員百姓,搞得整個朝廷烏煙瘴氣,人人自危。
俗話說,爬得越高,摔得越慘。壓垮劉瑾的最后一根稻草,來自他曾經的同黨。正德五年,寧夏的安化王造反,檄文里罵的就是劉瑾。
朝廷派都御史楊一清和“八虎”之一的太監(jiān)張永去平叛。楊一清是個明白人,知道不除掉劉瑾,國家沒好日子過。
于是在路上,他就開始給張永做思想工作。張永本來就因為跟劉瑾分贓不均,加上害怕劉瑾哪天連自己也收拾了,心里早有二心。兩人一拍即合。
平叛大軍凱旋,朱厚照設宴慶功。酒喝到一半,張永突然跪下,掏出安化王的檄文,然后一把鼻涕一把淚地開始告狀,說劉瑾要謀反。
為了讓朱厚照相信,他拋出了一個致命的細節(jié):劉瑾平時帶的一把扇子里,藏著兩把鋒利的匕首,這是準備隨時行刺皇帝??!這個指控太狠了,對于一個皇帝來說,貪污腐敗可以忍,但身邊有人想捅死自己,那是絕對不能忍的。朱厚照當場就炸了,立刻下令抓人、抄家。
抄家的結果更是火上澆油,金銀財寶堆積如山就不說了,關鍵是真搜出了龍袍、玉璽和那把藏著匕首的扇子。
這下鐵證如山,謀反的罪名算是坐實了。朱厚照下令,判劉瑾凌遲,也就是千刀萬剮,而且還定了具體的數字: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分三天割完。
行刑那天,整個京城都轟動了。劉瑾被綁在刑架上,劊子手從胸口開始下刀。第一天割了三百五十七刀,主要是胸前和胳膊上的肉。
到了晚上,他被抬回牢里,所有人都以為他肯定活不過今晚了??稍幃惖氖虑榘l(fā)生了,他居然醒了過來,還向獄卒要吃的。
獄卒請示了上級,居然就給了他兩碗粥(也有說法是米飯)。在昏暗的燈光下,這個白天還在承受極刑的人,居然就這么把兩碗飯給吃完了。
我個人分析,這事兒可能有幾個原因。
第一,古代的凌遲是個技術活,尤其對于要分幾天執(zhí)行的犯人,第一天劊子手會刻意避開要害部位和主動脈,目的就是為了讓犯人活得久一點,好多受點罪。
第二,劉瑾養(yǎng)尊處優(yōu)那么多年,身體底子可能比一般人好,加上求生的本能是極其強大的,哪怕只剩一口氣,身體也會本能地渴求能量。
第三,也是流傳很廣的一種說法,說他以前的黨羽花錢買通了獄卒,在飯里加了人參之類的東西給他吊命。
但這可能性不大,因為他倒臺后,人人都想踩一腳,誰還敢冒著殺頭的風險去救他呢?
所以,最可能的解釋,就是一種純粹的、近乎機械的生理反應。當劇痛稍微緩解,身體極度虛弱時,對食物的渴望壓倒了一切。
那一刻,他可能已經沒有了思考,沒有了尊嚴,只剩下活下去的動物本能。這恰恰是這場酷刑最恐怖的地方,它不僅摧毀你的肉體,還把你的人格剝離得一干二凈,讓你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tài)。
當然,這頓飯并沒能改變任何事。第二天,他被再次押赴刑場,沒割幾刀就斷了氣。但即便人死了,刑罰還得繼續(xù),劊子手在他的尸體上繼續(xù)執(zhí)行著皇帝的命令,直到割滿規(guī)定的刀數。
他死后,京城百姓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據說當時真有人花錢買他身上割下來的肉,拿回家去泄憤。
劉瑾的故事,是明朝宦官專權的一個縮影。他因皇帝的寵信而起,也因皇帝的猜忌而亡。他的倒臺并沒有讓明朝的政治變得清明,朱厚照依舊我行我素,后來還出了個權勢更大的魏忠賢。
說到底,劉瑾只是那個畸形制度下催生出的一個巨型怪物,砍掉一個,還會有新的長出來。
而他臨死前那頓飯,則成了歷史上一個詭異的注腳,展現出在極端的權力和極端的酷刑面前,人性會呈現出多么不可思議的一面。
至于支撐他吃下那碗飯的,究竟是求生意志,還是身體的本能反應,這個問題或許留給歷史和每一位讀者去思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