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江如今是一條小河,它從隔壁石屏縣的異龍湖源頭沿著壩子一路流淌,東西貫穿縣境,中間匯聚了多條山間小河。建水的富庶與個舊錫礦開發(fā)有關(guān),也與壩子里水源充沛有關(guān)。不過河水從壩子中間切開,“夏秋之交,大雨彌漫,水勢汪洋”,這幾句話是兩百年前《重修鄉(xiāng)會橋碑記》上說的。所以瀘江的河面上有一系列美麗的橋:雙龍橋、天緣橋、鄉(xiāng)會橋……
車過雙龍橋,又在鄉(xiāng)會橋畔駐足,攝影家們舉著長槍短炮一溜煙擠出車門。河水靜靜地流著,高聳的三座橋樓從河對岸牽出一縷歌聲。
循聲而去,鉆過橋樓的我在灌木和落羽杉的掩映中看到一精壯小伙子正對著三部手機唱歌,他身旁還有一堆音響設(shè)備。
橋樓,小河,綠樹,歌聲。小伙兒姓劉,他在家鄉(xiāng)的美景中向他抖音上的粉絲們直播。內(nèi)容是唱男歡女愛的流行歌。
這不就是三千年前《關(guān)雎》的情景嗎!只是不在楚地,而是彝境。
一曲唱罷,小劉回頭問:“大哥從哪里來?”對我的回答他很高興,馬上告訴手機前的粉絲們,說有北京來的客人,說話間就要介紹他身后的鄉(xiāng)會橋傳說。我打斷他的話:“再唱一首本地民歌吧?!薄按蟾缫犑裁??”“西廂壩子一窩雀?!?/p>
說話間,同路的攝影家們絡(luò)繹聚來,小劉越唱越興奮,西廂壩子就是此地,他知道我懂,這是著名的建水彝族民歌。
“西廂對面一條(呢)河,郎放金雞妹放(呢)鵝。郎彈四弦妹跳(呢)樂,跳啰跳啰來跳(呢)啰?!?/p>
“西廂壩子是一窩(呢)雀,一氣飛到石巖(呢)腳,要落要落又不(呢)落,不落不落又想(呢)落?!?/p>
“天晴做個(呢)窩,下雨得躲(呢)躲,啊,太平啰哎,西廂壩子是一窩(呢)雀……”
這是一曲著名的彝族男女對唱,這曲調(diào)四十多年前我就在部隊駐地的峨山彝族自治縣聽過,有些歌詞里還會唱到峨山。今天在西廂壩子的鄉(xiāng)會橋邊聽到“根”上的了。
不遠處,道光元年(1821年)立的《重修鄉(xiāng)會橋碑記》里說“鄉(xiāng)中父老梵石成橋,名曰‘鄉(xiāng)會’。良田萬頃,煙火萬家,竹木森然,羅列上下左右。兼而橋適當(dāng)其中,不徒通車馬便往來,為后所之通衢。即人文秀發(fā),風(fēng)水培植,所關(guān)匪淺鮮也?!?/p>
說著唱著,身邊的攝影家們嘁嗤咔嚓地拍攝著。云南攝影家劉建華起哄“浪哥唱一個!”小劉從面對的三只手機中用一只點歌,耳機中《長江之歌》的前奏響起,于是,我在彩云之南的瀘江之畔,放歌“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fēng)采”……這會兒,河對岸的攝影家們都紛紛過來,山東攝影家錢捍又即興點了首《蘋果香》,“河對岸的莎吾麗太今天在不在……”繼而北京攝影家劉宇以羅大佑《愛的箴言》唱著人間的理解,要不是河對岸喊著要開車了,下面該是北京攝影家劉占崑的《安妮》了……大抵一幫人唱的也是現(xiàn)代東南西北的“哥啊妹啊”,君子好逑!
車來了,道別。鄉(xiāng)會橋和小劉漸在身后。1814年建成此橋初名為“瀘江橋”,后因滇越鐵路支線個碧石鐵路在此設(shè)站,更名為“鄉(xiāng)會橋”。橋在瀘江河與塌沖河交匯處,兩河在此“相會”后各自折返,形成獨特的水文景觀,故得名“鄉(xiāng)會”。鄉(xiāng)會橋上的樓閣式風(fēng)雨橋由青石拱券砌筑,橋上建有文星閣等三層樓閣,是歷史、文化、交通、民俗的幾重相會。
現(xiàn)代研究“雎鳩”是什么鳥,有說魚鷹的,還有說是白腹秧雞的,也有說是彩鷸。反正都是“一窩雀”!
文/楊浪
編輯/胡克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