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nèi)容均引用網(wǎng)絡資料結(jié)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婆婆做的飯實在咽不下去,每天吃兩口就想走,要不就只能點外賣!” 最近一位四川女子的吐槽,在網(wǎng)上引發(fā)熱議。本以為評論區(qū)會一邊倒地指責她 “不懂感恩”,可當大家看到婆婆做的飯菜照片后,態(tài)度卻來了個 180 度大轉(zhuǎn)彎,紛紛勸她 “實在吃不慣就不吃算了”。這背后,其實是一場南北飲食文化的有趣碰撞。
這位四川女子嫁去廣東才半年,平時她和老公忙著上班賺錢,家里做飯、做家務的活兒基本都由婆婆包攬。剛嫁過去時,她想著 “入鄉(xiāng)隨俗”,即便吃不慣也沒好意思說,可時間一長,實在忍不住吐槽,婆婆做的飯,實在不符合她的口味,常常吃沒幾口就離席,要么就偷偷點份加麻加辣的外賣解饞。
帖子剛發(fā)出來時,網(wǎng)友們的第一反應都是 “這媳婦太不懂事”。有人直言:“婆婆主動做飯做家務已經(jīng)夠好了,還挑三揀四,太不知足?!?還有人說:“老人家辛苦做飯,就算不合口味也該委婉點,直接吐槽難吃也太傷人了?!?眼看評論區(qū)就要變成 “批斗大會”,女子曬出的一組婆婆做的飯菜照片,卻讓畫風瞬間變了。
從照片里能看到,婆婆每天做的菜都透著濃濃的 “廣東味”:午餐有水煮蝦、韭菜魷魚、酸菜豆芽肉餅,魚蝦都是清蒸或白灼,最大限度保留原味;晚餐則是炒空心菜、清蒸魚、土豆絲,搭配一碗清淡的湯;偶爾會做絲瓜蝦仁、青花椒炒土豆牛肉,可這 “青花椒” 也只是點綴,完全沒有四川菜的麻辣勁兒;就連番茄炒雞蛋、苦瓜牛肉這些家常菜,也都是少油少鹽,看不到半點紅油的影子。
最讓網(wǎng)友印象深刻的是那道 “菜脯鮑魚片”,鮑魚處理得干凈整齊,搭配菜脯簡單翻炒,看著精致卻毫無辣味;還有白灼肉片,肉片焯水后直接裝盤,蘸料也只是簡單的醬油,對習慣了麻辣火鍋、水煮肉片的四川人來說,確實少了點 “靈魂”。
原來,這位廣東婆婆一輩子都偏愛清淡口味,講究食材的原汁原味,不管做什么菜都堅持少油、少鹽、少調(diào)料,即便知道兒媳是四川人,喜歡重麻重辣,也沒想著改變自己的烹飪習慣。而女子作為土生土長的四川人,從小吃著火鍋、串串、麻辣香鍋長大,早已習慣了味蕾被辣椒和花椒刺激的感覺,面對一桌子清淡的粵菜,自然提不起食欲。
看到飯菜照片后,網(wǎng)友們紛紛改口:“這真不怪媳婦,南北口味差太多了,換我也吃不慣?!?有人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我湖南人嫁去江蘇,婆婆頓頓清蒸魚、白灼菜,我偷偷買辣椒面拌著吃,現(xiàn)在婆婆也會偶爾給我做道辣菜了。” 還有人調(diào)侃:“婆婆的菜看著很健康,但對四川人來說,跟沒放調(diào)料一樣,實在難以下咽。”
也有網(wǎng)友理性分析:“其實婆婆和媳婦都沒錯,只是飲食文化差異太大。婆婆習慣了清淡飲食,覺得這樣健康;媳婦從小吃辣長大,口味一時半會兒改不了。關(guān)鍵還是要互相遷就,比如一餐里做一道辣菜,或者媳婦自己偶爾露一手,大家各退一步就好?!?/p>
這場 “吐槽風波”,其實反映了很多跨省婚姻都會遇到的問題,飲食差異。廣東人講究 “鮮”,喜歡清蒸、白灼、煲湯,最大程度保留食材本味;而四川、湖南、重慶等地的人則偏愛 “辣”,覺得無辣不歡,甚至有 “辣椒當菜吃” 的說法。這種差異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地域文化長期形成的習慣。
如今,這位女子已經(jīng)和婆婆溝通,婆婆表示愿意嘗試做幾道簡單的辣菜,而女子也會學著欣賞清淡菜肴的鮮美,偶爾自己下廚做頓家鄉(xiāng)菜,一家人共享。網(wǎng)友們也紛紛祝福:“互相理解最重要,慢慢磨合,肯定能找到大家都滿意的口味?!?畢竟,家人之間的相處,不就是在一次次互相遷就中,找到最舒服的方式嗎?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wǎng)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quán)或者人物侵權(quán)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nèi)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lián)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