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留意到:現(xiàn)代人的精神狀態(tài),不推崇“情緒穩(wěn)定”,更推崇“發(fā)瘋”?
“一定要學會發(fā)瘋,要不然就發(fā)病”;
“自從瘋了以后,感覺事情好辦多了”;
“發(fā)瘋才是現(xiàn)代打工人的精神狀態(tài)”......
在經濟下行,壓力普遍越來越大的今天,比起裝成個“情緒穩(wěn)定”、“永遠笑臉相迎”的成年人,好像選擇“老子不演了,老子要發(fā)瘋”,更能讓自己過得好一點。
但老實說,如果有的選,誰不想當一個“情緒穩(wěn)定”的成年人:更少內耗、更容易專注在目標上、更能控制負面情緒,不至于崩潰失態(tài)。
C計劃想說,其實呢,情緒穩(wěn)定,從來不是啥“天賦技能”,它背后與我們如何解釋這個世界有關。這也意味著,只要微調一下你的認知模式(小學生都能學會),就能避免情緒失控。
/《黑水》劇照/
STEP1:微調你的認知模式
心理學上【情緒穩(wěn)定】的定義,是這樣寫的:
情緒穩(wěn)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指的是人在應對壓力情境時,仍能保持情緒平穩(wěn)的能力。如果一個人有較強的情緒穩(wěn)定性,不代表TA不會經歷負面情緒,只是TA有更好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能讓負面情緒不會損害工作產出、人際關系等。
對于情緒穩(wěn)定性,我們總是把重點,放在后半段“情緒調節(jié)能力”上。但其實,我們如何看待、認識“壓力情境”,才是提升情緒穩(wěn)定性的第一步。啥意思?來看看下面兩個場景:
①遭遇裁員。我覺得很沮喪,一直反思自己沒做好,做什么都沒勁;
②輔導孩子作業(yè)。孩子不專心,我覺得很心累,憤怒,覺得孩子不愛學習,隨時要爆炸。
當然,裁員/孩子做作業(yè)不專心,的確可能跟自身能力/孩子學習習慣有關。但這些是【唯一】原因嗎?
其實,這兩種情況,都可能陷入“單因謬誤”的思維陷阱。我們往往只看到表面的原因,而忽略了背后可能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比如,裁員,是否還與公司效益下滑、領導的站隊有關?孩子做作業(yè)不專心,是否和題目難度、老師講解不清,甚至是吃太飽導致大腦供血不足有關?
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提出了“ABC理論”:他認為情緒(C)并不是由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個體的信念、認知方式(B)決定的。換句話說,比起改變事件本身,我們調整對事件的看法和反應方式,能更直接地影響我們的情緒。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說“哎呀,幾十年的思維習慣都是這樣,怎么可能改得了?!”
的確,當壓力來襲時,我們瞬間就“氣血翻涌”,哪還顧得上什么一二三四的。但其實你不用想得太復雜。【內外因】,一個小學二年級孩子都能掌握的思維工具(C計劃L2學員就開始學著用咯),就能幫你hold住情緒0.01秒,避免一下就被推向失控邊緣。
【內外因】具體怎么用?簡單來說,就是找找內部原因,也找找外部原因。比如晉升失敗,內部原因-個人能力還需提升,外部原因-領導更想安排自己的心腹;孩子成績不理想,內部原因-孩子學習習慣沒養(yǎng)成,外部原因-老師沒有詳解知識點。
當你意識到存在多個原因時,你就不會總“鉆牛角尖”,陷入負面情緒的旋渦。
小學生都能把【內外因】運用得如此“絲滑”,你對自己也要有信心呀~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劇照/
STEP2:接納情緒,試著給“貼標簽”
如前所述,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性,擁有【良好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也很重要。情緒調節(jié),我們可以先接納情緒,然后再給情緒“貼標簽”。
首先,為啥要“接納情緒”?這是為了給自己建立一個【情緒安全基地】:它允許我們在大膽探索世界時,受到傷害了,仍有地方能回去,能得到安撫和保護。
我們大多數人,在童年可能沒怎么體會過【情緒安全基地】。在成年后,面對自己,孩子的憤怒、嫉妒、沮喪等負面情緒時,會很自然地產生一種“情緒很可怕”的感覺,然后去否定、逃避,排斥它。但是應對情緒的技巧,和其他技巧一樣,也講究一個“熟能生巧”,是需要反復學習和練習的。如果我們一直沒機會接觸真正的“接納情緒”技巧,是比較難理解和實踐的。
“有一次我下班回家,看到外公
(我父親)
,正在跟1歲半,因為下雨沒法出門而大哭的外孫
(我兒子)
,反復說:你要冷靜,冷靜下來,停下來......堪稱
人類早期馴服野獸
的珍貴場面。我看得出外公其實很煩躁、生氣,但他也很手足無措。這不只是因為外公沒有帶幼兒的經驗,還有他
(包括我)
,從小就沒有處理這種情緒的經驗。我記憶中,更多是家中老人的訓斥:不準哭、哭什么哭、你還有臉哭......直到孩子出生,我才開始下決心做些改變?!?/blockquote>---32歲新手媽媽如果是親子沖突,我們會建議,在接納孩子的情緒,逐漸冷靜下來后,可以帶孩子“識別情緒”:生氣、委屈、冤枉......鼓勵他們用清晰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就能更好地梳理情緒產生的原因。對于大人來說,其實也是一樣的。
最近新學到一個稍微有點”邪門”,但好使的情緒分類方法:給情緒“貼標簽”,給情緒簡單分類。啥意思?
情緒聚焦療法(EFT)創(chuàng)始人,Leslie Greenberg 博士,曾提出可以把【情緒】劃分成三類:
【1】原發(fā)情緒
我們面對情境的第一反應,它直接,即時。比如權益被侵害,我們會憤怒;失去親人,我們會悲傷。原發(fā)情緒是最容易識別的。遇到了,想辦法避開場景;或者隨著時間流逝,它自己就消散了。比如停車位被人占了,我會憤怒。打電話叫物業(yè)協(xié)調,事情解決了,我就不氣了;親人去世了,很悲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曾經快樂的回憶,會慢慢沖掉悲傷。當然,我們也有走不出【原發(fā)情緒】的時刻,比如長期處于被否定,壓抑的狀態(tài),即便走出這樣的環(huán)境,我們也還是很容易感到羞恥、沮喪。但總體來說,原發(fā)情緒都是最容易識別出來的,也是最容易找到對應解決方案的。
【2】次發(fā)情緒
大家都聽過一個詞,叫“無能狂怒”對吧?其實這個詞,非常精準地描述了【次發(fā)情緒】:首先因為感到無能,繼而產生憤怒。當我們產生次發(fā)情緒時,如果只緩解第二種情緒(狂怒),做點深呼吸,大喊大叫,捶打沙包等等,短時間內有效,但時間一長,效果很有限。為啥?因為我們的“無力感”沒有消失,我們真實的感覺,其實是被掩蓋了。
很多夫妻吵架,吵不到點上,往往就是這個原因。彼此的次發(fā)情緒【憤怒】在碰撞,但真正的情緒,其實都被藏在后面,沒有得到抒發(fā)和表達。結果就是:丈夫上班受氣了,下班回到家就擱沙發(fā)上躺著,神情煩躁;妻子下班回來,還要帶孩子,身心俱疲,忍不住抱怨丈夫“不顧家”,向丈夫發(fā)泄怒意;丈夫本來就一肚子氣,兩句不對付就吵起來了......
【3】工具性情緒
最后一種是“工具性情緒”。顧名思義,它是一種用來控制別人的“工具”,希望別人按照我們的意思去做,帶有更多的主觀意圖。近幾年我們常說的PUA,就是典型的情感操縱術。生活中更為常見的,商場里,個別孩子因為父母不給買玩具,就躺在地上哇哇大哭。如果孩子明確知道“父母因為尷尬會滿足不合理要求”,那這就是工具性情緒。
為什么我們要做個簡單分類?因為你只需要這樣操作一下,就會發(fā)現(xiàn):咦,原來我這個“暴躁阿姨/老哥”,其實并不暴躁。只是我有許多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與其強迫自己保持“情緒穩(wěn)定”,跟自己較勁,不如看看怎么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當需求得到滿足,問題得到順利解決,誰還真的在乎是“情緒穩(wěn)定”,還是“發(fā)瘋”呢?
/《我,到點下班》劇照/
STEP3:評估目標、手段其實走到這一步,你已經沒在糾結“情緒穩(wěn)定”的事兒了,你已經絲滑過渡到【解決問題】上了,你成功晉級到下一個level了。只是我們有時候,也會因為【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但就是做不到】而痛苦,自責,這其實是非常常見的。只不過,這與其說是“情緒穩(wěn)定”的問題,倒不如說,它和我們【如何認清目標、又該采取哪些具體行動】的關聯(lián)度更高。這里我們簡單展開說明一下。我們還是用”晉升失敗”的例子哈。
表面上看,我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晉升到經理崗位】,但,這是我的最終目標嗎?我們再來做進一步拆解:我希望晉升后能得到什么-更高的薪酬(錢);能管理別人(權);躺平的權力(時間)......
我們再做進一步追問:我為什么想要更高的薪酬,更多的錢?-緩解家庭壓力;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條件;更能隨心所欲地買買買......
我們可以一直追問下去,直到抵達那個終極目標(一般最多追問5次就差不多了)。然后圍繞這個終極目標,我們盡可能地打開思路,看看相關的手段有哪些。比如終極目標是【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那采取的手段可以是:①去“牛?!保虎诮Y交成績好的朋友;③父母親自教;④請家教來教;⑤刷題......
然后再從有效性、可行性、負面性、必要性等角度,對幾種手段進行分析,擇優(yōu)使用。比如【去“牛?!薄窟@個選項:
有效性:更好的師資條件、學習氛圍,的確能促進孩子提升學習成績;
可行性:公辦學校,孩子的條件夠得著,可行;私立學校,家庭經濟條件能支持,可行;
負面性:比如考慮孩子的個人意愿。如果孩子覺得壓力很大,很排斥甚至恐懼,那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必要性:評估一下,學校對孩子成績提升的作用。
就這樣簡單拆解下,你會不會感覺好受些?這就像是把壓在我們心口上的一塊“大石頭”給敲碎。當然“石頭”還在,我們還是會覺得“不太舒服”,但總不至于陷入“無能為力”、“覺得自己很糟糕”的沮喪和自責當中。剩下的,就是一點點地把這些“石頭”搬走,把問題解決掉。這樣,你不僅能收獲一個“情緒穩(wěn)定”的自己,還能收獲一個“能力提升”的自己。
你也不用擔心:“這會不會好復雜?好燒腦?”,因為【目標-手段】這個思辨工具,跟【內外因】一樣,也是小學生都能掌握的技能(在C計劃,四年級的孩子就開始接觸了)。
情緒穩(wěn)定從來不是不生氣,只是不被它妨礙罷了。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幫助你更好地調節(jié)自己的情緒,成為一個真正“情緒穩(wěn)定”的人。之前有小伙伴說,之前反復記憶我們提供的方法,但一遇到真實親子沖突,就被“打回原形”,為此還被愛人嘲笑......嗯的確是這樣的,情緒管理和批判性思維一樣,是需要反復練習來掌握的。最初開始使用時,會覺得很別扭,生疏,但貴在堅持(已經有不少C計劃的小學員、家長表示見到效果啦,要相信純真的孩子們啊~)。
最后祝福你也能擁有真正的“情緒穩(wěn)定”:對世界的認知更成熟,不內耗,不糾結,專注于問題解決~
如果你也很羨慕文中兩位孩子的思維能力,也想收獲一個情緒穩(wěn)定的孩子,不妨來了解下由C計劃和一席少年聯(lián)合制作的《給青少年的十二堂批判性思維課》(適合10歲以上青少年收聽)~
課程由C計劃聯(lián)合主創(chuàng)藍方主講,音頻形式,每堂課15-18分鐘,可永久回放,路上、吃飯皆可聽。僅需12天,讓孩子掌握真正的情緒穩(wěn)定~
現(xiàn)在下單,還能享69元優(yōu)惠價(原價199元)
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
關注C計劃
分享更多理性的聲音
C計劃9年潛心打磨一門課
C計劃思辨直播課, 以批判性思維和經典書深度閱讀為核心,幫助孩子懂閱讀、愛思考、善溝通、會選擇、負責任,適合小學一年級到高中學生。
秋季課已經開課啦,還有少量插班名額點擊這里了解課程信息,越早購買,優(yōu)惠越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