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行業(yè)正在面臨一場無法回避的巨變,每個從業(yè)者都在親歷關乎生存的考驗。
頭部品牌,譬如海底撈,在最新一季的財報里說:外賣大戰(zhàn)顯著影響了海底撈的利潤率,讓他們受損嚴重。打不過就加入,于是他們也干起了外賣,變著法子救自己于水火之中。
連鎖大品牌有資本、有團隊,試錯空間大,哪怕走錯兩步也還能調頭。
更苦的還是那些開在街角的夫妻店、個體戶,連試錯的本錢都沒有,只能在一波又一波的行業(yè)沖擊中,黯然關店,尋求別的謀生之道。
去年此時,餐飲業(yè)也在寒冬里掙扎,好不容易等到春節(jié),行業(yè)回暖,生意剛有起色,大家正準備擼起袖子大干一場,就被外賣大戰(zhàn)打回原形。
回過頭看,2024年那一輪“餐飲寒冬論”的導火索是北京“限額以上餐飲利潤為負”,實際上全國餐飲收入還在增長,只是大家不愛買貴的了。今年外賣大戰(zhàn)最兇的6-7月,全國餐飲收入真正陷入增長停滯,中小商家的利潤直接被干負了。
國家連續(xù)幾次約談,終于叫停了外賣大戰(zhàn)。餐飲老板剛喘口氣,預制菜爭議又被點燃,信任危機接踵而至,本就艱難的餐飲行業(yè)雪上加霜。
如今回望2025年的風雨飄搖,餐飲人只剩一句感慨:“沒有最難,只有更難?!?/strong>
毫無疑問,持續(xù)數月的外賣大戰(zhàn),是很多餐飲老板們的至暗時刻。
我曾經在餐飲咨詢直播間,聽到過很多做餐飲的小老板訴苦。
有個老板做的是黃燜雞米飯,選品是大眾喜好,選址也在人流量大的大學商圈。按理來說,生意應該不錯,結果沒開多久,就倒閉關門了。
他很困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但主播一針見血,“67%訂單來自線上外賣,但店面租金和人力成本卻是按堂食標準設計的,兩者不匹配,根本撐不下來?!?/p>
說白了,就是大家都去搶補貼點外賣了,沒人愿意來店里了。
一位在重慶開火鍋店的老板,說自己做了八年生意,從來沒覺得有這么難??蛦蝺r從三位數降到了兩位數,顧客還是越來越少,有些每周都來的熟客也逐漸見不到了。
他原本在當地本來開了好幾家連鎖門店,現(xiàn)在已經關停到只剩一兩家了,“不光線下有租金和成本的壓力,線上也要花錢砸補貼,對現(xiàn)金流的需求太高了?!?/p>
這樣的故事不是孤例。
外賣大戰(zhàn)打得正歡的時候,社交媒體上每天都能刷到某某店鋪爆單的消息,行外人一聽還以為賺了大錢,但只有內行心里苦不堪言。
因為消費者對餐飲消費的需求是有限的。人的胃就這么大,就連最資深的時間管理大師,也沒辦法一天塞進去八九十頓,否則都要吃壞掉了。
所以補貼力度再大,也難以提升消費頻次,也不可能進行超前消費、囤積消費。
正如朱光玉火鍋館的創(chuàng)始合伙人李揚所言,電商平臺幾百億的外賣補貼,吸引來的并非真正的增量,而是把原先堂食的流量導到了線上,最后死的都是真正守店的夫妻老婆店。
后者是最大的受害者。
論規(guī)模論定價,這類個體戶、夫妻店都夠不到大品牌的門檻,主要靠平價打市場。大部分用戶消費它們,是圖性價比高,能夠吃喝個痛快。
現(xiàn)在,大品牌拿著平臺補貼,價格也被打下來了,那誰還愿意花更多的錢,來消費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呢?
更何況,新平臺為了沖擊單量峰值,會將補貼、運力都傾斜向大型連鎖品牌,大量小、散、單店事實上并未或極少獲得平臺補貼,導致他們面臨更大的沖擊。
中小店鋪的資金流沒那么充裕。那些因為超級補貼而炮制出來的超低價訂單,對他們來說完全就是不可承受之重,越做反而越虧錢,影響到的是整個店鋪的正常經營。
不但要自己掏錢去做補貼,或者降價,來保證能夠獲得穩(wěn)定的客源,還很有可能因為訂單超出門店承受能力,而引發(fā)更多訂單延誤、錯單漏單的現(xiàn)象,影響自身的口碑。
結果就是,連鎖品牌靠補貼搶市場,夫妻店卻被卷死在價格戰(zhàn)里。
餐飲是普通人最低成本的創(chuàng)業(yè),維系著百萬乃至千萬的就業(yè),平臺跟商家也是共生的關系,所以肯定不會坐視不管,一直在想辦法鼓勵堂食、扶持中小商家。
比如小微企業(yè)都有稅收優(yōu)惠,市民出行能領到消費券,這就是國家在降低開店成本,鼓勵消費者走出家門,去實體門店坐一坐。
外賣平臺也一樣,美團去年就在給商家發(fā)放助力金,希望那些特色小店和品質商家能夠脫穎而出,重新奪回消費者的青睞。
一位在上海經營安徽菜的老板說,助力金發(fā)下來之后,“打算先把廚房里的灶臺升級一下,添置新的設備,讓出餐再快一點兒,再給員工發(fā)點兒福利”。
誰能想到,今年就外賣大戰(zhàn)了?;蛟S去年拿到助力金的商家,今年有幸維持住了現(xiàn)金流,但這些錢原本可以用來研發(fā)新品、升級服務的。
與此同時,極致性價比的風也席卷了餐飲業(yè)。
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1-8月,全國餐飲收入達到3.5萬億元,同比增長9.7%,但餐飲消費價格指數卻同比下降了0.5%。
雖然吃飯的人次和頻次在增加,但大家的平均消費變少了。
媒體做過調查,24.2%的消費者表示商務宴請減少或公司團建聚餐減少;21.6%的消費者表示減少了親友聚會頻次;超過40%的消費者增加了家人/自己做飯的頻率。
我身邊很多朋友,現(xiàn)在都習慣了在家做飯。
他們說,同樣是一百塊錢,自己去菜市場,可以買到三四斤蝦或牛肉,還特別新鮮。如果是一人食,可以吃上好幾天。
但在飯店,只會端上來一小碟肉,距離吃飽還有點遠。
偶爾出門外食,大家挑選餐廳的標準也有了變化。
以前愛吃漂亮飯,要擺盤精致,要服務體貼,要出片;現(xiàn)在性價比才是王道,哪里能花更少的錢,吃得更好,大家就會去哪里。
消費數據也印證了這一點。
《2025年上半年中國餐飲行業(yè)發(fā)展報告》指出,超過70%的受訪餐飲企業(yè)表示,2025年上半年其門店的平均客單價相較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紅餐大數據也顯示,“截至2025年8月,全國餐飲大盤人均消費降至36.6元,較2024年同期下降7.7%。其中,現(xiàn)制飲品賽道的人均消費下降幅度最大?!?/p>
某種程度上,這是市場發(fā)展的某種必然。
餐飲行業(yè)發(fā)展到如今,已經趨向于飽和,同質化嚴重。有些人對風險預期低,只想復制已有的成功模板,去做加盟,去做同類產品,導致市場越發(fā)沒有新意。
現(xiàn)在走在馬路上,三步一家貴州菜,五步一家先煮云南米線;點開外賣軟件,也全是那些連鎖品牌占據頭籌。消費者光是看到名字就能想到味道,又哪能產生消費欲望呢?
于是行業(yè)陷入了供給過剩、存量競爭的狀態(tài),不得不內卷起來。
再加之,現(xiàn)在的消費者是理性的,務實的,注重“性價比”的。
所以餐飲老板們既不能提高價格,也不能降低質量,只能另辟蹊徑。
先是大牌餐飲們紛紛放下身段,拿出更有性價比的套餐。
高奢酒店如麗思卡爾頓也玩起了移動漢堡車,把和牛漢堡套餐的價格打到了兩位數。新榮記前所未有地推出398元/288元的“商務套餐”。
大眾連鎖品牌也接二連三地降價,布局平價產品線。
星巴克在瑞幸的刺激下,也頻繁地在各大平臺上投放優(yōu)惠券,變相拉低消費門檻。西貝直接搞了個快餐子品牌,做小碗菜,客單價直降到30元上下。
很多人不理解,自己在家做飯,去掉食材水電,成本也就幾塊錢,為什么外面吃那么貴?
因為餐飲老板算的,是另外一個賬單:每天一睜眼先倒欠房東幾百塊錢,還要花錢做推廣,請騎手來配送。即便是買食材,也比大家想象中更費錢,一定會出現(xiàn)損耗。
其實追求性價比并非是要絕對的低價,大家只是想在同等價格下更有“獲得感”。
但現(xiàn)在買賣雙方的心理預期,存在很大出入。這是難題,也是機會,誰能彌合這種差距,誰就能拿到新時代的船票。
過去一兩年,餐飲業(yè)已經有這方面的創(chuàng)新和變化了。
海底撈、老鄉(xiāng)雞等知名連鎖品牌,都在嘗試更具性價比的店型,借用現(xiàn)有供應鏈開辟小型生產線,以“品牌衛(wèi)星店”的形式降本增效,增加線上訂單。
原有的“拼好飯”模式也得到了充分利用。最近有人發(fā)現(xiàn),肯德基低調上線了。今年7月,美團拼好飯宣布引入1萬家知名餐飲品牌。
拼好飯之所以便宜,是因為商家預測需求和集中出餐,平臺順路配送降低履約成本,再加上簡餐菜品成本不高,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在省時、省力、省錢。
別打價格戰(zhàn),只有模式創(chuàng)新,才能讓餐飲老板們獲得更多機會,顧客吃上高性價比的好飯。
然而,就在大眾緊盯外賣價格時,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恐慌又被引爆了。
先是羅永浩發(fā)文爆錘西貝“菜品多為預制,售價卻高”,后來又被網友發(fā)現(xiàn)有些預制菜包的保質期甚至長達一到兩年,完全與消費者期待的新鮮菜品背道而馳。
緊接著,西貝為了澄清自己,公開進行了后廚直播,結果意外被觀眾看到,有員工疑似用烹飪用的銹鋼漏勺清理下水道,導致消費者更加惶恐了。
人們無法避免地想到自己過去吃到的那些食物,不僅僅指在西貝,別的是否也這樣制作出來的,是否也是用了冷凍已久的料理包、并不干凈的烹飪餐具。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因為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餐飲行業(yè)懸而未決的炸彈。
社交媒體上,時不時就能看到有人抱怨在某家店吃出了異物、吃壞了肚子,抱怨花了很多錢結果吃的卻只有僵尸肉、料理包,宛如詐騙。
這些問題從來都沒有被解決,只是被忽視了。
如今當問題被引爆,顧客們對餐飲后廚透明化,對預制菜信息知情權的需求,也達到了巔峰。
信任危機一旦出現(xiàn),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進行彌補。
這也導致消費者對餐飲店的審視更加嚴苛,篩選也更加謹慎。
連鎖品牌或許有余力去完善流程,但普通小門店又該如何應對呢?
很多人都知道,要讓顧客看到干凈的灶臺,但直播會不會很燒錢,有沒有用?再者,做到什么程度是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很多夫妻店其實根本不清楚。
國家有相應鼓勵政策,如何讓餐飲老板積極落實,就需要全行業(yè)一起努力了。
這方面,美團的思路很簡單:通過開放新能力和補貼,降低商家食安展示的門檻。
一方面,平臺上線了“明廚亮灶”專區(qū),商家們可以通過平臺直播后廚情況。類似全聚德這種品牌商家,今年新增的衛(wèi)星店,全都要配備明廚亮灶。
另一方面,成本有限的中小商家,可以隨手拍“食安日記”上傳到平臺,像發(fā)朋友圈一樣記錄后廚真實環(huán)境。
除此之外,餐飲商家還可以自主增設“現(xiàn)制現(xiàn)炒”標識,回應顧客的預制菜焦慮。
還有一種叫“浣熊食堂”的新模式,商家共享廚房,平臺統(tǒng)一采購食材、冷鏈配送,集中培訓和管理商家,從源頭和制度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而且,餐飲品牌、配方和利潤都歸屬商家,平臺不做自營、不與商家競爭。
既不用給商家增加太多負擔,也讓消費者不再霧里看花,實現(xiàn)了雙贏了。
這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更是對那些認真做菜的商家的一種支持。
如今,我們已經站在了2025年的尾聲。外賣大戰(zhàn)已經過去,食品安全風波只剩余溫,但接二連三的爭議對餐飲行業(yè)造成的傷害,依舊需要時間去修復。
熬到此時此刻,仍在堅持的餐飲商家們早已修煉出了一顆大心臟。他們從未把某個平臺當做“救世主”,而是不斷自我嘗試和調整,各自用自己的經營之道,在危機中重塑生機。
外賣平臺也在履行自己的責任,主動幫商家承擔更多責任,更好地回應公眾的期待。
對于歷盡千帆的餐飲老板們而言,這是個好的信號。
從始至終,他們都不要可憐,要的是被理解、被支持——希望平臺規(guī)則更公平,希望顧客多一分信任,希望行業(yè)能走向良性競爭。
畢竟這是一條很長的路,大家彼此扶持,才能走得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