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秋天,上海舞臺將迎來一場粵港澳大灣區(qū)文藝盛宴。
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期間,“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化周”將于10月18日精彩啟幕。粵港澳三地攜手,通過美術大展、舞臺演出、非遺“藝術天空”戶外演出、藝術教育、國際演藝大會、國際對話等多元活動,生動展現粵港澳大灣區(qū)的文化創(chuàng)新活力與多元魅力。
精品劇目展演方面,來自澳門、廣州、香港的多個藝術院團將齊聚上海,以木偶劇、芭蕾舞劇、粵劇、雜技劇場等多個劇種,集中展現粵港澳大灣區(qū)豐碩的藝術創(chuàng)作成果。
從傳統(tǒng)非遺到現代,從足尖藝術到創(chuàng)新木偶,以創(chuàng)新視角探討生命、家園、傳承與愛的永恒主題,為上海觀眾呈現一場跨越地域的文化盛宴。
廣東話黑色話劇
《唔講得》
打造黑色幽默劇場實驗
時間:10月9—11日 19:30
地點:上音歌劇院
10月9日晚,作為第二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jié)“粵港澳大灣區(qū)文化周”七部舞臺劇目之一,廣東話黑色話劇《唔講得》在上海上音歌劇院率先開演,獲得滬上觀眾的熱烈反響,打響文化周舞臺劇目演出的頭炮。
由香港實驗藝術團體“進念·二十面體”制作的廣東話黑色話劇《唔講得》,改編自喻榮軍的知名劇本《不可說》。該劇陣容強大,由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葉童與資深演員黃德斌領銜主演,胡恩威擔綱導演及多媒體設計,奚仲文負責造型設計,共同打造一場笑淚交織的舞臺盛宴。
劇情圍繞一對腦神經科醫(yī)生夫婦展開,他們小心翼翼地維系著脆弱的婚姻,在溝通與爭吵的循環(huán)中,一個“似有還無”的兒子游蕩于他們的生活。隨著大學同學到訪,這個家庭深埋多年的秘密被逐漸揭開,引導觀眾在無常的日常中,探尋那些難以言說的真相。
作品在延續(xù)原作對孤獨感與人際距離的細膩探討之上,融入了廣東話特有的幽默元素與胡恩威天馬行空的導演構思,形成了獨特的黑色幽默風格。同時,作為“進念”代表性的“藝術科技”實驗,該劇將影像、多媒體技術與舞臺表演深度融合,以嶄新的敘事手法為觀眾打造沉浸式的觀劇體驗。
特意為追劇從泉州趕到上海,來自廣東、目前在上海工作的觀眾張先生則有著更強烈的共鳴:“作為滬漂廣東人,看到這部講粵語的話劇覺得特別親切,感覺兩地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我也特別期待接下來文化周的其他演出?!?/p>
芭蕾舞劇
《家園》
足尖上的家園情懷
時間:10月15日 19:30
地點:上海文化廣場
作品以華僑后代戀人阿輝與阿蘭的跨國抉擇為主線,講述阿輝響應建設大灣區(qū)號召回歸故土,阿蘭則在愛情與未來間重塑價值觀的故事。作品通過“雙灣區(qū)對話”的敘事結構,將個體情感抉擇融入時代背景,詮釋個人命運與民族發(fā)展同頻共振的深刻主題。
創(chuàng)作上,《家園》以現實主義舞蹈手法為基礎,創(chuàng)新融合粵劇水袖、南拳、英歌、舞獅等嶺南非遺元素,實現芭蕾語言的本土化表達。劇目將木棉花開、早茶市井等生活圖景轉化為肢體符號,在保持芭蕾純粹性的同時,完成對大灣區(qū)人文精神的視覺化呈現。
該劇由藝術總監(jiān)鄒罡擔任制作人,編導趙明、編劇許銳等國內頂尖藝術家聯手打造,作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已于2025年4月作為廣州藝術季開幕演出成功首演。作品以藝術感染力呼應“百萬英才匯南粵”計劃,展現時代變遷下的家國情懷。
粵劇
《雙繡緣》
千年廣繡邂逅傳統(tǒng)戲曲
演出時間:10月18-19日 19:30
演出地點:上海宛平劇院
廣繡,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承載著嶺南文化精髓。如今,粵劇《雙繡緣》讓這一傳統(tǒng)工藝在藝術節(jié)的舞臺上煥發(fā)新生。
該劇以唐代蘇顎《杜陽雜編》記載的南海少女盧眉娘為原型——她因巧手繡制《法華經》七卷聞名,被后世奉為廣繡始祖。
《雙繡緣》由廣州粵劇院傾力創(chuàng)排演出,特邀一級編劇羅周創(chuàng)作劇本,著名粵劇編劇陳錦榮作粵劇移植,由一級導演徐春蘭執(zhí)導。劇中“雙生雙旦”由一級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李嘉宜、吳非凡,以及一級演員李偉驄、陳振江擔綱。
該劇舞美設計精致典雅,巧妙借鑒唐代名畫《搗練圖》,呈現出大氣、溫馨、唯美的藝術風格,令觀眾仿佛置身畫中,完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美學對話。演出中,舞臺上一張十米長的繡架旁,十位繡娘同時飛針走線,不僅凸顯廣繡之美,更寄托著人物的深厚情感與志趣。
唱腔設計在保留傳統(tǒng)梆黃體系、廣東音樂及歌謠等粵劇精髓的基礎上,融入新創(chuàng)曲目,整體風格更顯唯美優(yōu)雅。音樂則將傳統(tǒng)粵劇元素與現代風格交融,既深刻展現角色情感與歷史人物風貌,又賦予劇目鮮明的時代感與深厚的文化傳承意義。
舞劇
《英歌》
創(chuàng)新表達嶺南韻味
時間:10月18日 19:30
地點:上海文化廣場
作為廣州歌舞劇院繼《醒·獅》《龍·舟》之后的又一嶺南文化力作,該劇延續(xù)“以舞敘事、以情動人”的創(chuàng)作理念。
劇情以20世紀30年代末為背景,通過兒子在元宵夜敲擊父親留下的英歌槌步入奇幻時空幻境的故事,展現了從迷茫到覺醒的成長蛻變,最終理解“傳承的血脈,浪打不息、風吹不散”的深刻內涵。
該劇總編導錢鑫、王思思以“非遺現代表達”為核心思路,將英歌的“剛勁步伐”“集體陣型”轉化為戲劇化舞蹈語匯;編劇羅周采用雙線時空結構串聯現實與幻境;作曲辛竹融合潮汕民間音樂與現代交響樂;舞美設計劉科棟通過“旋轉剪紙幕墻”“動態(tài)水景”等裝置,構建虛實交織的嶺南地域空間。
藝術特色上,該劇實現三重創(chuàng)新:其一,活化非遺元素——英歌的“雙槌對擊” “俯身擰腰”等動作被賦予戲劇功能,成為推動劇情的敘事符號;其二,多維呈現嶺南文化——木雕紋樣、鐵枝木偶動態(tài)等融入舞臺設計,形成獨特視覺標識;其三,賦能舞臺技術——運用全息投影,將“英歌臉譜” “三江潮水”等意象轉化為沉浸式場景。
當代雜技劇場
《站臺》
站臺上的生命沉思
時間:10月18日 19:30 10月19日 14:30
地點: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實驗劇院
該劇由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雜技藝術劇院黨支部書記、總經理兼藝術總監(jiān)吳正丹擔任制作人。其首創(chuàng)的《肩上芭蕾》曾斬獲“金小丑”獎等國內外頂級獎項,此次攜手杰出青年導演江雄共同打造。
《站臺》圍繞旅者在遠行中的經歷與感受展開,以雜技展現旅者視角下的夢想、自由與生命意義,打造兼具驚險震撼與人文思考的舞臺盛宴。在光影交錯的舞臺上,“海豚”靈動跳躍、“追風箏的人”執(zhí)著攀爬、“黑夜幻想”神秘深邃——各種充滿寓意的意象在不同章節(jié)徐徐展開。
繼經典作品《肩上芭蕾》之后,《站臺》致力于將傳統(tǒng)雜技概念的深度挖掘與現代藝術形式創(chuàng)新相結合,探尋“新馬戲”藝術形式。作品在繼承傳統(tǒng)雜技精髓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通過對失重、飛行、拋接、控制等雜技核心元素的提取與再創(chuàng)造,賦予雜技全新的藝術內涵和表現力。
在藝術形式上,《站臺》突破傳統(tǒng)雜技表演模式,融合現代舞、戲劇、肢體劇等多種藝術形式,豐富了全劇的意境與表達,多層次展現角色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變化,使觀眾在欣賞表演時能深入理解劇情并感受角色的豐滿。
舞美設計上,“一物多用”的理念讓道具隨劇情變幻功能:鐵架化為人生十字路口的象征,時鐘圓盤延伸為浩瀚星河。這一設計既豐富了舞臺層次,也深化了作品對生命意義的哲學思考。
澳門兒童劇木偶劇
《蟲蟲的倉鼠》
多元創(chuàng)新見生命哲思
時間:10月25日 10:30、14:30
地點:上海宛平劇院小劇場
澳門滾動傀儡另類劇場這部作品以小男孩蟲蟲與他的倉鼠朋友為主線,講述了一個關于愛、告別與生命循環(huán)的暖心故事。
《蟲蟲的倉鼠》由內地金牌編劇喻榮軍突破以往風格,與兒子喻承恂共同創(chuàng)作,父子聯手為故事注入了獨特的家庭情感與生命智慧。在舞臺呈現上,導演林婷婷巧妙融合了多種創(chuàng)新偶戲元素與多媒體技術:演員身著靈動的大型戲偶服化身角色,賦予表演獨特的趣味與感染力;精致的杖頭偶在演員嫻熟操控下活靈活現;實時投影技術打破舞臺空間限制,營造夢幻般的場景轉換與情緒氛圍。
該劇自首演推出以來,便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刻的情感共鳴和精良的制作水準贏得了觀眾的廣泛贊譽,在澳門兩度宣布加場。作為澳門首個華人專業(yè)偶劇團,滾動傀儡另類劇場始終致力于在劇場中加入戲偶及物件元素,探索這些劇場物質塑造隱喻的可能性,以此拓展作品的解讀空間,激發(fā)觀眾的想象力。
小香港芭蕾舞團與香港管弦樂團聯合呈現
《布蘭詩歌》《最后的歌》
交響樂與芭蕾的融合
時間:11月13日 19:30 11月14日 19:30
11月15日 14:30 11月15日 19:30
地點:交通銀行前灘31演藝中心
香港芭蕾舞團與香港管弦樂團聯袂呈現的《布蘭詩歌》與《最后的歌》,是兩部榮獲第24屆香港舞蹈年獎的精品力作。
《布蘭詩歌》以德國作曲家卡爾·奧爾夫譜曲的中世紀詩歌為藍本,通過“春天,草原上”“在酒館”和“愛之殿”三個篇章,探討財富、愛情與欲望等永恒主題。編舞衛(wèi)承天巧妙融入了弗吉尼亞·伍爾夫《奧蘭多》的敘事元素,講述一個跨越時空的追尋故事。
《最后的歌》則從王爾德經典小說《夜鶯與玫瑰》中汲取靈感,在巴赫的旋律中,通過“王爾德”與“夜鶯”的角色對話,以浪漫凄美的意境探討美的本質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真諦。簡約詩意的服裝與布景,將角色的內心掙扎細膩呈現。
演出最具震撼力的是其舞臺呈現:環(huán)繞舞臺的九米高臺營造出莊嚴的修道院內景,百余位歌唱家登臺現場演唱,構筑起恢宏的聲場,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藝術體驗。這兩部作品以芭蕾與交響樂的完美融合,完成了一次對經典文學與音樂IP的當代舞臺詮釋。
采寫:南都N視頻記者:李春花
圖:主辦方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