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馬錢云”,比馬云有“錢”
網(wǎng)友點評小米汽車YU7:“比姚明還高”
我平時很少寫文章八卦汽車,主要原因是我不會開車,因為我不喜歡汽車,路上堵,停車難,不如腿著省事,況且還能美其名曰“環(huán)?!?。
但今天,我實在無法壓抑自己的八卦心了,因為網(wǎng)友實在太損了,他們居然可以這么說雷軍和小米汽車,說雷軍“比姚明還高”:
圖:小紅魚/小紅書
我不知道這張圖原圖作者是誰,反正刷到時,簡直笑不活了。
事情是這樣的,小米不是造車了嘛,小米汽車宣傳YU7時,稱座椅最大調(diào)節(jié)角度 135 度,還特意補了句 “比邁巴赫多 1 度”,配上雷總魔性的聲音,就感覺真誠無比:
雖然但是,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網(wǎng)友居然坐不住了,紛紛玩梗,說什么的都有:
比如有的網(wǎng)友說,“我喝 55 度白開水,比飛天茅臺多 1 度”。
“我叫馮云,比馬云多兩點”
“我拖拉機方向盤,比勞斯萊斯寬 2cm”
網(wǎng)友的天賦和才華,讓我自嘆不如。
這事兒乍一看,像個網(wǎng)友整活的樂子。
但仔細琢磨,小米這波營銷,可不是單純 “碰瓷” 豪車那么簡單。
我叫“馬錢云”,比馬云有“錢”
本著娛樂至死的精神
本著緩解大家摸魚工作一天勞累的目的
本著體現(xiàn)高手在民間的真諦
也本著讓大家搞清楚“比姚明高”是什么梗的目的
我收集了一些 網(wǎng)友的 精彩評論
都是說小米、雷軍和小米的產(chǎn)品的。
有人反向玩兒抽象:
有人說按這個對比,花300塊可以住兩年甚至兩個世紀的酒店:
有人說雷軍這么說,就好像在說邁巴 赫做不到一樣:
有人說以前就被震驚過:1300公里,中間只充一次電:
有人拿 出陳年老圖:
有人讓老圖“老樹發(fā)新芽”:
有人說我頭發(fā)比劉亦菲長一毫米,所以比劉亦菲美:
有人說我比班里第一名每周游戲時間多一小時:
有人說我叫馬錢云,比馬云有錢:
有人說跟誰比,就買誰:
有人說別小看這一度,諾獎級的核心科技:
有人說,雷總,我比你高一厘米:
有人說我的后排躺下176度,剩下4度留給雷總發(fā)揮:
有人說135度比直角多45度,直角怎么也不可能做到100度:
這個角度,真是絕了。
有人說行駛30萬公里無需充電,:全程小坡:
有人說想起小 米筆記本和一元硬 幣的對比:
話說小 米幸虧沒用一元紙幣對比。
還有臺灣同 胞給出了選擇題,不明覺厲呀:
有人說 小米故意的,為了宣傳:
要的就是流量:
有人說這么宣傳會失去民心:
也有人替小米說話,小米輿論沒贏過,銷量沒輸過:
有人說沒必要對小米窮追猛打,但安全第一:
“小米和邁巴赫比角度” 這事,本身就很有爭議。
有人覺得 “碰瓷沒底線”,有人覺得 “營銷鬼才”。
但甭管是夸是罵,網(wǎng)友一玩梗,這事就徹底火了。
就像你在朋友圈看到個離譜的段子,忍不住轉(zhuǎn)發(fā)一樣,小米這波靠著網(wǎng)友的 “二次創(chuàng)作”,把聲量拉滿了。
有一說一,有些網(wǎng)友的評論,真的是太損了,但是大部分都get到了小米營銷的精髓,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雷氏對比法。
雖然但是,站在一個純普通消費者的角度,我覺得買東西,不能光看品牌說了什么,更得看它做了什么,是否心口不一,做得怎么樣?好不好。
我相信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會用腳投票。
借豪車 “光環(huán)”,給自家貼 “高端標簽”
八卦完小米蹭邁巴赫的損梗之后,咱們也聊點正經(jīng)的東西,學學人家雷總和小米的高明之處。
萬一哪天用得上呢?藝不壓身嘛。
免責聲明:我前面也說了,我不懂車,也沒資格聊車,咱們只聊小米的營銷。一家之言。
如你所見,人家小米選的對比對象,都是邁巴赫、庫里南這種頂流豪車。
你想啊,普通人這輩子可能都摸不到邁巴赫,但小米告訴你:“咱這車,座椅角度比它還大 1 度?!?/p>
這操作就像,你去買奶茶,店員說 “咱這杯的珍珠,比某奢侈品牌的珍珠奶茶里的珍珠還多一顆”。
哪怕你知道奶茶和奢侈品不是一回事,但心里難免會想:“這奶茶,好像有點高級?”
小米就是用這種 “錯位對比”,把超豪華品牌的 “貴氣”,悄悄轉(zhuǎn)移到自己身上。
畢竟,誰不想花 30 萬,體驗一把 “碾壓百萬豪車” 的感覺?
數(shù)字和文字玩出花,把普通功能吹成 “王炸”
除了雷氏對比法,小米玩得最拿手的,要數(shù) “數(shù)字游戲”。
比如它說“有 16.8 億種駕駛模式”,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仔細一拆,原來是加速、懸架、轉(zhuǎn)向這些參數(shù),各自有十幾種調(diào)節(jié)方式,排列組合起來就有這么多可能。
還有諸如上面提到的“座椅 135 度比邁巴赫多 1 度”、“續(xù)航 1300 公里中間只充 1 次電”。
你看,就靠“1 度”“1 次”這些小數(shù)字,愣是把平平無奇的配置,說成了“超越頂級豪車”的亮點。
精確的數(shù)字,更容易讓人產(chǎn)生信任感,小米是懂這個道理的。
抓準用戶心理:既要面子,也要里子
買小米汽車的人,很多是“科技新貴”,預算不算頂級,但想要豪車的體驗,還認小米的“性價比”和生態(tài)。
小米就精準戳中了這種心理:“花小錢,辦大事”。
座椅角度比邁巴赫多 1 度,是給你“面子”;激光雷達、800V 平臺、車家互聯(lián)這些配置,是給你“里子”。
相當于告訴你:“開出去,別人會覺得你這車不便宜;用起來,又能享受到小米全家桶的方便?!?/p>
這種 “既要又要還要” 的滿足感,我就問,誰能拒絕?
工程師人設(shè) + 生態(tài)兜底,讓你敢買單
對了,請原諒我跑個題。
其實小米有今天的成績,除了所謂的“對比營銷”賺夠眼球外,小米還有個隱藏 buff,“工程師品牌” 的人設(shè)和生態(tài)兜底。
小米的成功,這兩者都功不可沒。
從手機時代開始,雷軍就頂著“技術(shù)布道者”的頭銜,發(fā)布會里講參數(shù)、拆芯片,把“理工男搞技術(shù)很靠譜”的印象刻進大家腦子里。
現(xiàn)在做汽車,大家會覺得“小米搞技術(shù)這么多年,造個車應(yīng)該也不會太拉垮”。
更絕的是小米生態(tài)。
你想啊,要是家里已經(jīng)有小米電視、空調(diào)、掃地機器人,突然來了輛能和這些設(shè)備聯(lián)動的車,“上車自動關(guān)家里燈,下車自動開空調(diào)”,這種 “全家桶” 的方便勁兒,誰能抵抗?
相當于你已經(jīng)為小米生態(tài)花了錢(沉沒成本),買車時自然更愿意“從一而終”,省事嘛。
所以啊,小米汽車不光是“車”,更像小米生態(tài)的“終極拼圖”。
用戶買的不只是一輛車,還有對小米“技術(shù)靠譜”的信任,以及“全家桶更方便”的期待。
結(jié)果呢?小米 SU7 開售 1 小時,大定就超 28 萬臺。你說這營銷,算不算成功?
不過話說回來,營銷玩得再花,最終還是要靠產(chǎn)品說話。
要是小米汽車交付后,“135 度座椅”、“16.8 億種模式” 這些亮點,真能讓用戶覺得“值回票價”,那這波營銷就是神來之筆。
但如果實際體驗跟不上,恐怕就得被罵“玩噱頭”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