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石的墓,最后安放的位置,其實一開始并沒決定好。骨灰竟然在臺北那邊存了幾十年,誰都沒提這事。后來,姐弟三人想了想,覺得該回歸家鄉(xiāng),1994年才算是一了心愿——骨灰被接到北京福田公墓,辦了個簡單又安靜的儀式,也沒請熟人,也沒犯誰。
人要是到了盡頭,什么都看不到了。吳石當時還寫了絕筆,心里掛惦著孩子,只說忠善到底被收場,怎么就這么慘。他當然不知道,自己去世后,家里那點事后來會有變數(shù)。誰說死者能看見后事,反正他的小兒子,吳健成能坐上去美國的飛機,還是得靠當年他的下屬吳蔭先,不是誰想得到的事。吳石死前可一丁點不知情。
其實那年頭,什么都講身份。家里要是沾上“匪諜”嫌疑,不只是丟飯碗,路上沒一個人敢跟你多說話。吳石家算全島的重點,1950年剛被抄家那會,兩娃直接沒處去。大女兒吳學成當時也就十六歲,弟弟才七歲。大半夜就讓警察帶走,家里沒剩下什么能拿的,連吃飯都成問題。
世道亂時,講親情都難。沒有親戚來幫,他們連床都沒了。只在臺北車站周邊流浪,能撿啥吃啥,撿到當歸頭都當糧食啃。怕事的人多,誰家也不敢收留他們。只有風聲緊的時候,這樣的小孩也沒人問問是不是能活下來。
那一段時間,母親王碧奎也因為案子被關了進去。等她出來已是當年秋天了。沒人肯雇她,沒收入,一家人全靠擦鞋、做傭工維持。什么能做就做什么,吃穿都算奢侈。姐姐吳學成,放棄學業(yè),硬是撐起一家子,還想著怎么幫弟弟讀書,最后甚至是為弟弟結婚,換來弟弟上學的機會。
有意思的地方在這。吳蔭先,是吳石當年部下。他沒躲開,也沒遠離吳石家。反而看孩子們可憐,主動藏起來收留兩個娃,還安排住處,幫忙聯(lián)系吃用的東西。這事沒啥文字留下,他沒炫耀,也沒宣傳。后來——吳健成在自己的回憶錄才提到他:“我們以為他是熱心長輩,實際上,是一直在幫助我們的人?!碧锰谩皩︻^”,成了親人最要緊的庇護者。
在白色恐怖最嚴重那幾年,不管啥理由,只要牽涉間諜案,全家都得跟著倒霉。吳蔭先出于對吳石為人的尊重,沒有什么政治想法,也不是地下黨員。就是覺得應該幫幫忙。幫完也沒和誰說起,幾十年沒人知道。
后來吳健成借著姐姐撐著一路讀完書。成績挺好, 1977年大學畢業(yè)。之后報上了美國獎學金,又出國,成了臺灣當年少數(shù)被錄取到美國留學的人。這事其實沒人關注過,不是天降好運,全是姐姐的付出,加上吳蔭先早年暗中伸過手。風雨折磨過的家庭,靠一點點善意逐步有了新機會。
再說那年歸骨的事,等到吳石犧牲已經(jīng)過去四十來年,他骨灰都老遺落在臺北的廟里。沒人敢給抬出來。三兄妹才悄悄聯(lián)系,大哥在大陸那邊,姐弟在臺灣。最終,骨灰遷到北京,安葬場面低調(diào),卻算圓滿。
這家人其實很普通。并非都是什么烈士英雄,吳學成自己不太在乎外人的看法,她只是幫家里撐著,照顧弟弟繼續(xù)讀書、謀生活。她沒有豪言壯語,沒留下名號,只是忙忙碌碌過日子。吳健成能去美國,是這一家歷盡磨難一步步拼回來的,不是天生的命好。
有人問過,吳石犧牲后家里怎么樣了?其實,世事變換,不是每個犧牲都看得見回報。吳石一心想讓孩子活下去,別的事他都知道不了。那個為他們挺身而出的吳蔭先,從來沒和家族有深交,也沒留下功名,卻改變了一生軌跡。這些善意,慢慢流傳下去,不聲不響,時間很久,才有人回憶起。
人活在歷史里,不都是自己說了算。風暴來的時候,很多人轉(zhuǎn)身走了。有些人留下來,幫了曾經(jīng)的“對頭子女”,也許誰都沒算過那個決定影響會持續(xù)到什么時候。有的人不懂組織、政治,只管按人情幫過一次。后來都被記住,也是因為那刻沒人旁觀,誰都能看見,風雨里的善意還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