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蜀(三):王建2
(8)開國稱帝
天復七年(907年),朱溫篡位,建立后梁。王建不承認后梁的正統(tǒng)性,并傳檄天下,要聯(lián)合各藩鎮(zhèn)討伐朱溫。但是,各藩鎮(zhèn)都知道王建的真實用意,無人響應。王建又打算稱帝,并寫信給晉王李克用,主張二人“各帝一方”,李克用沒有同意。與此同時,兩川之地不斷有祥瑞出現(xiàn)。
同年九月,王建召集將佐,商議稱帝之事,眾將都勸道:“大王雖然忠于唐朝,但是唐朝已經(jīng)滅亡,正所謂‘天與不取,反受其咎’?。 庇谑?,王建率領官員、百姓痛哭三日,隨后于九月二十五日即皇帝位,國號大蜀,并大封百官、諸子。
翌年正月,王建在成都南郊祭天,然后大赦境內,改元武成。同年六月,王建加尊號為英武睿圣皇帝,并立次子王宗懿為皇太子。
武成二年(909年),王建頒行《永昌歷》。
永平元年(911年)正月,普慈公主與丈夫李繼崇不和,要求返回成都,王建便把公主召回。李茂貞大怒,發(fā)兵攻打蜀國邊境。王建命王宗侃、王宗佑等人討伐岐國。王宗侃在青泥戰(zhàn)敗,被圍困在西縣。王建親自出征,岐軍方才退去。
永平二年(912年),王建因擊退李茂貞入侵而受尊號為英武睿圣神功文德光孝皇帝。同年五月,朱溫派光祿卿盧玭出使蜀國,并在書信中稱其為兄。
(9)晚年去世
永平三年(913年)七月初七,寵臣唐道襲因與太子王元膺(即王宗懿)不和,對王建誣稱太子謀反。次日,王元膺屬下驚懼之下,發(fā)動兵變,殺死唐道襲。王建派兵鎮(zhèn)壓,王元膺逃到民間,藏匿起來。后王元膺被人認出,被衛(wèi)兵殺害。王建乃廢王元膺為庶人。太子之位空缺后,大臣潘炕屢請立儲,王建本來想在“類己”的雅王王宗輅和“才敏”的信王王宗杰中選擇一人為儲。徐賢妃謀求自己的兒子鄭王王宗衍當太子,便讓飛龍使唐文扆嗾使中書侍郎張格上表請立王宗衍,張格還聯(lián)絡王宗侃以下群臣署名。王建讓人給諸子看相,看相的人也被收買,說“鄭王相最貴”,王建雖深知“宗衍幼懦”,不能當大任,但見群臣聯(lián)名,以為王宗衍是眾望所歸,便不得已同意,于十月二十六日立王宗衍為太子。
永平五年(915年),王建興建扶天閣,并將功臣畫像掛在閣中。
通正元年(916年)十二月,王建改國號為“大漢”,改明年為天漢元年。
天漢元年(917年)十一月,王建祭天時發(fā)生“大風拔木”的兇兆,翌年正月初一日恢復“大蜀”國號。
王建雖立了太子,但一直為太子能否繼承其基業(yè)而苦惱。有一天,他經(jīng)過夾城,聽到太子王衍與諸王斗雞擊球喧呼之聲,嘆道:“吾百戰(zhàn)以立基業(yè),此輩其能守之乎!”于是厭惡張格,但因徐賢妃庇護張格,最終不能罷免他。信王王宗杰有才略,屢陳時政,王建認為他很賢能,遂萌生易儲之意。
光天元年(918年)二月二十日,王宗杰暴死,王建對此深感懷疑。同年五月,王建病重,召大臣入寢殿,傳遺命說:“太子仁弱,朕不能違諸公之請,逾次而立之。若其不堪大業(yè),可置諸別宮,幸勿殺之。但王氏子弟,諸公擇而輔之。徐妃兄弟,止可優(yōu)其祿位,慎勿使之掌兵預政,以全其宗族?!绷鲁跻蝗?,王建病故,終年七十二歲,廟號高祖,謚號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侍油踝谘芾^位,改名王衍。
(10)為政舉措 ①政治 a.任賢用能
王建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并不拘一格選用人才,選拔書生王先成、布衣李景、道士杜光庭、僧人貫休等人,并任用文學家韋莊為相。不論三教九流,有才者王建皆用其長。
王建稱帝后,尤其善待文士,身邊侍從認為他禮遇太過。王建道:“你們知道什么,我以前在神策軍時,負責宮中守衛(wèi),看到唐朝皇帝對待翰林學士的態(tài)度比一般人的朋友關系還要親密,如今的我對待文士只是唐朝皇帝的百分之一,又怎么能說過分呢!”
但后期王建為了防范篡位,冤殺了戰(zhàn)功顯赫、深得民心的王宗滌和投奔前蜀的勇將劉知俊,猜忌迫害有識之士,加速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程度;又多內寵,重用宦官,導致前蜀內部矛盾尖銳。
b.整頓吏治
王建注意吏治整頓,嚴懲貪贓不法,對跟隨入蜀的功臣武將的不法行為也能處以嚴懲。義子王宗佶屢立戰(zhàn)功,官至晉公、中書令,自恃功高,結黨營私。被罷相之后圖謀謀反,被王建命衛(wèi)士撲殺。義子王宗訓任武泰軍節(jié)度使,鎮(zhèn)守黔州(今重慶彭水),恃恩貪暴,驕縱逾制,被王建命衛(wèi)士撲殺。但是官吏貪污腐化仍然成風,集王王宗翰好蓄姬妾,性格殘虐吝嗇,任刺史時甚至殺人奪田;義子王宗黯任寧江軍節(jié)度使,每逢生日必向屬縣索賄。王建本人大修宮殿,地方官員投其所好,屢言出現(xiàn)祥瑞,助長享樂腐化之風。
②經(jīng)濟
王建政權原本向百姓征收重稅,后聽從馮涓的建議,減輕賦稅,又招募流亡,大力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使前蜀成為當時社會最穩(wěn)定的天下富國和強國。然而后期又開征苛捐雜稅,如規(guī)定綾一匹一百文,絹一匹七十文,布一匹四十文,豬每頭一百文,王建還曾親自觀看成都繁榮的蠶市,便對左右講開征桑稅之利,此言泄露后,蜀中百姓恐懼,桑木和柘木竟很快被砍伐殆盡,由此可窺見其重科厚斂之一端。
③軍事
王建以騎將出身,十分注重發(fā)展軍事,得蜀之后,在文州(今甘肅文縣)、黎州(今四川漢源)、雅州(今四川雅安)、茂州(今四川茂縣)與吐蕃人交易馬匹,組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
王建在北邊與李茂貞之岐國發(fā)生多次戰(zhàn)爭,先擊敗了李茂貞對漢中的進攻,后攻占文州(今甘肅文縣)、階州(今甘肅武都)、成州(今甘肅成縣)、秦州(今甘肅天水)、鳳州(今陜西鳳縣)等地,不斷北拓;在東邊打敗荊楚,遷鎮(zhèn)江軍于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加強東部防線;在西南面斬殺暗通大長和國的黎州蠻三王,大敗大長和國對黎州的進攻,俘斬數(shù)萬,使大長和國不復犯邊。
④外交
王建審時度勢,不窮兵黷武。前蜀一直與中央政權后梁保持友好關系。
為了避免與朱溫發(fā)生沖突,割據(jù)關隴的李茂貞被朱溫擊敗、勢力衰微之際,諸將建議趁機攻取鳳翔,而王建聽取馮涓的建議,把李茂貞作為前蜀的屏障,與李茂貞修好,并與之聯(lián)姻。但李茂貞之岐國想要山南地區(qū),王建不肯給,后以普慈公主不滿婚姻生活而返蜀為導火索,蜀、岐兩國遂于永平元年(911年)爆發(fā)戰(zhàn)爭,以王建擊敗李茂貞結束,兩國從此失和,戰(zhàn)火不斷,蜀占據(jù)主動地位。
永平二年(912年)十二月,蜀攻占岐之文州;永平四年(914年)十一月,蜀又攻岐;永平五年(915年)十一月,蜀大舉攻岐,取階、成、秦、鳳四州并入版圖,置武興軍于鳳州;通正元年(916年)八月,王建又對岐發(fā)動大規(guī)模征伐,十月取岐寶雞、隴州,但在圍攻岐都鳳翔時因大雪而撤軍。在王建的軍事壓力下,李茂貞終于屈服,在光天元年(918年)四月遣使求和于蜀。
對荊南政權,在打敗其對夔州的進犯后,有人建議王建趁漲水季節(jié)決峽堰以灌江陵(今湖北荊州),王建聽取毛文錫的建議,予以制止。
對大長和國,王建在大渡河大敗其軍,王宗范準備趁機渡河進攻,王建下令停止進攻,班師回都。王建對邊防用兵,沒有輕率冒進,空耗國力,客觀上鞏固了前蜀的統(tǒng)治。
(11)軼事典故 ①王建葬父
父親死后,王建掘地數(shù)尺來安葬。但是棺材落下后便自動跳出,有神人出來對王建道:“這里是出天子的風水寶地,你只是一介小民,怎能容你卜葬于此!”王建毫不理會,一次次下葬,如此反復幾次,最終還是葬下了。
②古墓奇聞
王建早年與晉暉在許昌為盜,被官府通緝時隱匿于舞陽的一古墓中。當時潁川正舉行無遮大會,晚上外面有幾人向墓中喊道:“你們去不去潁川大會?”墓中回應道:“蜀王在這里,不能跟著去!”王建與晉暉都只聽見聲音,卻不知道是誰在說話,也不知道蜀王是誰,晉暉對王建說:“八哥(王建)深謀遠慮,我趕不上啊!”王建雖然嘴上謙讓,但內心竊喜。過了許久,參會的鬼返回墓中,對墓中其他鬼說:“知道今天有客人來了,現(xiàn)在把飯一分為三,二分獻王,一分獻公?!逼浜笸踅ê蜁x暉面前就出現(xiàn)了兩份飯,雖然都一樣香,但王建的飯品味更奇異,晉暉對王建說:“這是御飯??!”兩人會心一笑。最后王建果然成為蜀中帝王,晉暉也官至太師。
③馬中有蛇
《蜀梼杌》、《十國春秋》記載:王建還在忠武軍做部將的時候,討伐尚君長于山東,力戰(zhàn)馬斃,剖之得一小蛇于馬腹,從此更加自負了。
④袒背無痕
王建年輕時,曾經(jīng)犯過徒刑,被杖打過,但背上沒有痕跡。后來王建占據(jù)兩川,問從事馮涓道:“我聽外面?zhèn)餮?,說我受過徒刑,有這回事嗎?”馮涓答道:“有這回事。”王建便把背部露出來,對馮涓道:“你看看,有曾經(jīng)被杖打過,但背部如此完好的嗎?”馮涓摸著王建的背部,嘆道:“太奇怪了,您當時從哪里得來這么好的膏藥,讓背部如此完好!”
⑤巧馭軍兵
王建在攻打成都時,經(jīng)常對其將士說:“成都城中繁盛如花錦,哪天要是攻取了,金帛子女任你們拿,節(jié)度使讓你們輪日做!”到了陳敬瑄投降那天,王建任命他麾下部將張勍為馬步斬斫使,讓他先入城,并對將士說:“我和你們三年百戰(zhàn),現(xiàn)在才得到成都,你們不用擔心不會富貴,千萬別對街市燒殺搶掠,我已經(jīng)派張勍去保護了,他要是抓住你們來稟告我,我還可以赦免你,要是先斬殺再稟告我,我就不能救了!”結果張勍當天就抓了一百多個違紀士卒,毆打他們的胸部直到打死為止,尸體堆積于市,就再也沒有敢違紀的人了。還有個叫韓武的小校在節(jié)度使衙門前公然上馬,衙司予以制止,韓武吼道:“王司徒已經(jīng)允許我們輪日當節(jié)度使,還用這個規(guī)矩干嘛?”王建聽說后派人把韓武暗殺了。
⑥印文之爭
朱溫派盧玭出使蜀國時,落款印文是“大梁入蜀之印”。宰相張格解釋道:“在唐朝的時候,朝廷遣使出使四夷時,用的就是‘大唐入某國之印’。如今梁國用‘大梁入蜀之印’,是將我們當做夷狄對待。”王建大怒,欲殺盧玭。張格勸道:“這只是梁國官員的失誤,不要因為這個壞了兩國之間的交情。”王建這才作罷。隨后不久,朱溫被兒子朱友珪弒殺,王建派將作監(jiān)李纮前去吊唁,印文便刻上“大蜀入梁之印”。
⑦王建之死
關于王建的死因,一般說法是病死,而且是得了痢疾,在光天元年(918年)六月復發(fā)。臨終前曾看到很多因他“重賦厚斂”而被逼死的百姓找他索命,旋即駕崩。另一種說法是王建第八子信王宗杰暴死,為王建所懷疑,王建寵臣唐文扆自知擺脫不了干系,遂與徐妃、張格密謀,讓尚食在進獻給王建的雞燒餅中下毒,王建因此死亡,臨終前曾有大臣主張誅殺唐文扆,王建拒絕,唐文扆在王建死后十余日伏誅。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