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健可能自己也沒想到,一篇公開發(fā)表的文章,會變成一面照妖鏡。
鏡子里,照出的不是他口中那個自帶編劇、排場巨大的年輕演員,而是另一群更可怕的人。
事情的開端,充滿了一個老戲骨的光環(huán)。
林永健,這個名字背后,是一張讓人過目不忘的臉。小眼睛,八字眉,還有那一口標志性的大板牙。在看臉吃飯的演藝圈,這張臉幾乎就是一張“死刑判決書”。
可他偏偏把這手爛牌打成了王炸。
從《和平年代》里說著廣東話的小老板,到《金婚》里有點小聰明的莊德一,再到《喜耕田的故事》里那個土得掉渣的農(nóng)民,他演的都是些不起眼的小人物,卻個個活靈活現(xiàn)。
觀眾記住了他,不是因為他帥,而是因為他演得真。
這份真實,不止在戲里,更在生活里。
2003年,他的父親病危,在病床上唯一的念想,是看著兒子成家。那時候的林永健,還在北京漂著,沒錢,沒名,一窮二白。
他的同事,也是團里公認的“團花”周冬齊,做了一個讓所有人意外的決定:嫁給他。
沒有戒指,沒有鮮花,更沒有盛大的婚禮。結(jié)婚當晚,他們只是簡簡單單吃了三個家常菜。
這份情誼,林永健記了一輩子。后來他拿了獎,站在萬眾矚目的領(lǐng)獎臺上,他感謝母親給了他一張能演好人也能演壞人的臉,但他心里最清楚,還欠著妻子一個像樣的婚禮。
這份虧欠,成了他拼命拍戲的動力。他知道,自己唯一的資本,就是踏踏實實地演戲。
這個世界上,有人靠臉吃飯,一夜爆紅。林永健走的是另一條路,一條更慢、更苦,也更穩(wěn)的路。他像個老農(nóng)一樣,一鋤頭一鋤頭地刨地,把演技這塊田,耕得無比扎實。
也正因為這份扎實,當他在《人民日報》上發(fā)表那篇名為《精品是怎樣煉成的》的文章時,沒人覺得意外。
他有這個資格。
在文章里,他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說好的影視作品就像一輛頂級賽車,演員是駕駛員,要讓觀眾坐上來就不想下去。
然后,他提到了一個現(xiàn)象,說現(xiàn)在有些年輕的頂流演員,排場大得嚇人,甚至還自己帶著編劇團隊,隨時準備改劇本。
他沒點名,沒道姓。
這是一句來自行業(yè)前輩的敲打,更是一句苦口婆心的規(guī)勸。他希望年輕人明白,演員的根要扎得深,劇本才是根本,而不是那些虛頭巴腦的排場和特權(quán)。
這本該是一個行業(yè)內(nèi)部的討論,一個值得所有從業(yè)者深思的話題。
文章發(fā)表不到24小時,一切都變了味。
一群人聞著味兒就來了。他們拿著林永健的話當令箭,開始了一場瘋狂的“猜謎游戲”。
這篇文章,瞬間從一篇行業(yè)觀察,變成了一場網(wǎng)絡(luò)審判的開場哨。
有人說,肯定是成毅,前段時間他的劇不是鬧得沸沸揚揚嗎?
有人說,不對,是唐嫣,她以前就被爆過愛遲到。
還有人看到“頂流”兩個字,立刻就想到了肖戰(zhàn),言之鑿鑿地說,除了他還有誰配得上這個詞?
甚至連剛剛和林永健合作過的楊冪,也沒能幸免。
評論區(qū)徹底失控了。
那些當紅演員的名字被一個個掛出來,后面跟著的是各種捕風捉影的猜測和不堪入目的辱罵。沒有人去求證,也沒有人關(guān)心真相。
他們需要的不是一個答案,而是一個可以攻擊的靶子。
林永健的一句警示,成了他們黨同伐異的武器。他們享受著這種“替天行道”的快感,將一個個演員拖下水,仿佛自己就是正義的化身。
更荒誕的是,這場風暴很快就燒回了林永健自己身上。
有人開始說他,一把年紀了還出來蹭熱度,是看年輕人紅了眼紅,嫉妒人家。說他不值得尊重,是在倚老賣老。
你看,事情就是這么惡心。
一個老實本分的演員,出于對行業(yè)的熱愛和責任,說了一句真話。結(jié)果,這句真話被一群狂熱的人拿去當槍使,對著別人一通掃射,槍口調(diào)轉(zhuǎn),又對準了他自己。
真正可怕的,從來不是那個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頂流耍大牌”。
而是那些躲在屏幕后面,手握鍵盤,就可以肆意審判他人,憑空制造謠言,享受著將人拉下神壇的狂歡的看客。
林永健想用文章敲醒的是少數(shù)不敬業(yè)的演員,可現(xiàn)實卻敲響了另一個警鐘:當理性的討論空間被情緒的洪水淹沒,當所有人都急著站隊、找靶子、發(fā)泄情緒時,還有誰在乎真相?
這或許,才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令人無奈的悲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