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方面沒想到,自作聰明“接管”了中國企業(yè)安世半導體,不過中方只用了3天時間,就打出了反制措施,禁止這家中企從中國出口芯片,而且很有效果,此舉也讓歐美客戶坐不住了。
要知道,安世半導體70%的產(chǎn)能都在中國,不在荷蘭,它的產(chǎn)品向世界出口,荷蘭搶了咱們在荷蘭總部的控制權,但它的工廠都在中國,所以我們現(xiàn)在反制荷蘭,不讓它在中國的工廠出口產(chǎn)品了,都留在國內(nèi)。中國對荷蘭的反制最近效果也很明顯,東莞封裝廠斷供,讓拿不到芯片的歐美客戶傻眼了。
10月15日,香港《南華早報》發(fā)表分析文章《安世半導體被接管:芯片供應鏈面臨威脅,中國聞泰科技子公司卷入爭斗》。文章指出,荷蘭政府正式“接管”了中國芯片企業(yè)安世半導體(Nexperia),中國商務部隨即采取出口管制措施,暫停了安世半導體從中國出口芯片的業(yè)務。與此同時,安世半導體的歐美客戶,包括特斯拉和蘋果公司,將成為這場博弈的受害者,西方將自食惡果,原因很簡單。
安世半導體在全球芯片市場占據(jù)重要地位,作為聞泰科技的子公司,其在功率半導體領域表現(xiàn)尤為突出,年出貨量超過1100億件,客戶涵蓋蘋果、特斯拉等全球知名企業(yè)。荷蘭政府卻開始明搶,9月30日,荷蘭經(jīng)濟事務部首次啟用冷戰(zhàn)時期的《商品供應法》,對中國聞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導體實施全球資產(chǎn)凍結。10月1日,阿姆斯特丹企業(yè)法庭未開庭便暫停中方創(chuàng)始人張學政的職務,將99%股權移交第三方托管。不過荷蘭沒想到的是,中方的反應速度超出預期。三天內(nèi),中國商務部精準出擊,對安世半導體實施出口管制,禁止其從中國向海外出口芯片。
文章稱,“荷蘭政府此舉遭到了其中國所有者聞泰科技,以及中國政府和中國半導體供應鏈參與者的反對”。而且荷蘭政府的介入,是中美歐科技博弈的延續(xù),但明顯觸及了中方的底線,中國商務部的出口管制措施,顯然是對荷蘭這一動作的精準回應。
報道提到,中國商務部于發(fā)布通知,禁止安世半導體的國內(nèi)單位及其分包商出口特定的中國制造組件。這一措施直指安世半導體在東莞封裝和測試工廠,要知道,安世半導體在廣東擁有8萬平方米的封裝工廠,該工廠占其最終產(chǎn)品出貨量的70%,換句話說,安世半導體的命脈被中國牢牢掌握。不得不說,這手反制太解氣,荷蘭想玩“搶了公司還想要芯片”的陰招,反被東莞工廠直接卡了脖子,這波反擊,讓西方客戶很著急。
其二,可以看出,中方的反制效果很明顯,讓歐美客戶坐不住了。安世半導體生產(chǎn)的功率半導體廣泛應用于電動汽車、智能手機等高科技產(chǎn)品中。如果芯片供應中斷,特斯拉的電動車生產(chǎn)線可能會因此放緩,蘋果的產(chǎn)品也可能面臨零部件短缺的困境。所以現(xiàn)在的安世半導體的供應鏈,像是被掐住了水龍頭,下游的歐美客戶只能干等著芯片。這樣的局面,讓蘋果和特斯拉等客戶急得跳腳。
毫無疑問,這樣一家年出貨量超過1100億件的企業(yè),其供應鏈的任何波動,都會對上下游產(chǎn)業(yè)造成巨大沖擊。
近年來,中美科技戰(zhàn)愈演愈烈,從華為、中興到安世半導體,中國科技企業(yè)屢屢成為美西方打壓的目標。此次中方的反制措施,顯然是在提醒荷蘭及其他西方國家:規(guī)則不是單向的,合作必須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上。
其實從“863計劃”到華為、中興,再到如今的安世半導體,中國科技企業(yè)屢屢遭遇打壓,但最終都在逆境中實現(xiàn)突破,相信這次也不例外。
但無論如何,安世半導體只是全球科技博弈中的一個縮影,隨著中美歐三方在芯片領域的競爭加劇,類似的事件可能會越來越多,中國商務部的精準反制,進一步表明,將堅定捍衛(wèi)自身利益,而荷蘭及歐美國家如果一味忽視規(guī)則,最終只會讓全球供應鏈陷入更深的危機。
還是那句話,我們歡迎公平競爭,不希望徹底撕裂與荷蘭乃至歐盟的經(jīng)濟關系,但前提是對方必須尊重規(guī)則,不能隨意破壞供應鏈的穩(wěn)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