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位于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界處,是大運河的重要節(jié)點城市。大運河揚州段,有10個超過10平方公里的生態(tài)中心,在運河兩岸,形成了一條高顏值的綠色長廊。跟隨鏡頭,一起打卡大運河。
騎行大運河:碧波繞城 古韻今輝
揚州在歷史上是一個因運河而興的城市。早晨的運河中,游船停泊尚未開工,岸邊有人垂釣,有人散步,一派悠閑。揚州古運河是京杭大運河在揚州境內最早的一段河道,沿著運河一路向南,路邊的煙火氣盡收眼底。
東關古渡是揚州古運河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渡口,始建于唐朝,當年無論是陸路還是水路來到揚州的貨物,大多數(shù)從這里上岸,可以說這里從古至今見證了揚州漕運與鹽運的繁榮。
在東關古渡西側的東關街,如今仍保留著揚州人熟悉的老字號,各式各樣的名小吃,成為市民游客休閑的好去處。
沿著古運河來到揚州運河三灣,這片彎道明代時期人工挖建,當時為了解決運河水流湍急、漕船易擱淺的問題,古人把原有的100多米長河道,改彎之后變成了1.7公里,形成了“三灣抵一壩”的獨特格局。
眼前是古河道,不遠處則是2021年建成開放的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運河三灣,古今交匯的感受,成為大運河騎行之旅的最佳注腳。
融古匯今 博物館里“遇見”大運河
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沙飛船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虛擬體驗項目。沙飛船是清朝的一種豪華客船,用于大戶人家娶親或觀戲,也是清代皇帝“南巡”時的船隊用船。相傳它是揚州沙氏所造,而且航速很快,所以被稱為“沙飛船”。
站在甲板上看前方的環(huán)形屏幕,仿佛置身于正在行進的船只上,一路觀賞大運河沿岸風光,比如在蘇杭段可以看到標志性的杭州拱宸橋,在北方的河段天空中還會飄起雪花。
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還有許多沉浸式互動體驗項目,它們給游客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秒穿越”。
比如使用裸眼3D技術,通過5面屏創(chuàng)造的一個多維、立體展示環(huán)境,只需要站在那里,就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運河沿線17座城市的風光。
博物館中的“因運而生——大運河街肆印象”展覽,是一個以“城市歷史景觀再現(xiàn)”模式打造的有歷史場景和真實業(yè)態(tài)、讓觀眾可以互動體驗的展廳,游客可以感受不同時期大運河兩岸城鎮(zhèn)老百姓的生活。
博物館里的文物也是大有看頭,在1號展廳,有兩個“最”:最大和最小的文物。
△汴河河道剖面
這件大型文物是來自開封州橋遺址的汴河河道剖面,長25.7米,縱高8米,上面綴滿了運河變遷的時間密碼。在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它被分割成180余片寬1米、高近2米的長方形單元,逐一編號,經過一系列保護措施后運送至展廳,重新綴合粘連。
△炭化粟米
1號廳里最小的文物是這些炭化粟米,它們來自隋唐洛陽城內的含嘉倉。大運河在歷史上承擔著重要的漕運功能,含嘉倉作為唐朝全國最大的糧倉,它的儲糧大部分由大運河運輸而來。
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有很多體現(xiàn)大運河元素的文創(chuàng)。比如這個波斯獻寶的掛件,它是根據一件元代的青白釉波斯人物香插來設計的,揚州在唐朝是重要的通商口岸,胡商聚集,形成了“波斯獻寶”這一俗語并流傳至今。
從春秋末期揚州開鑿古邗溝,到如今的中國大運河,經歷2500多年歷史洗禮,成為如今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通過現(xiàn)代技術手段,傳統(tǒng)運河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中國大運河文化變得更加可觀可感可知。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