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三十年河?xùn)|,三十年河西。說得無非是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今年到我家?,F(xiàn)在這句話,用到咱們身上,真是恰當(dāng)不過。
以前,歐洲車企掌握著燃油車技術(shù),在中國市場小心翼翼,把核心技術(shù)捂得比保險(xiǎn)柜還要緊,就憑借著那些專利技術(shù),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
現(xiàn)在好了,真是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轉(zhuǎn)到咱們這邊來了。歐盟反過來追著中國要技術(shù)了。什么技術(shù)?動力電池技術(shù)。
說穿了,就是現(xiàn)在歐洲在新能源車上已徹底掉了隊(duì),作粉球球汽車的“老祖宗”,如今連塊電動車的電池都造不出來,想想也令人唏噓。
歐盟不是沒努力過,之前砸了上千億歐元了,拉著奔馳、寶馬這些個巨頭,硬是湊出個“北伏集團(tuán)”,意在打造“歐洲版的寧德時代”。結(jié)果是,這北伏連半年都沒撐滿就破產(chǎn)了。
為啥這么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一是缺人才,歐洲壓根兒就沒幾個像樣的電池工程師,電池工程師集中在東亞的中日韓幾個國家,所以,要人也只能從這幾個國家高薪挖人,臨時湊的班子可想而知。二是工人躺平。北伏建在瑞典這個高福利的國家,那兒的工人從出生到死亡都被國家包圓了的,冬天冷了,夏天熱了,工資低了,下班晚了,都不想上班,哪有心思跟你擰螺絲?三是沒那本事,比亞迪有刀片電池,寧德時代有麒麟電池,北伏有什么?什么都沒有,你造什么電池?
曾記得,當(dāng)年歐洲車企來中國投資建廠,對中方人員是嚴(yán)防死守,生怕偷學(xué)了他們的技術(shù),連技術(shù)車間的門都不讓進(jìn),就靠著燃油車技術(shù)在中國狂賺了40年。
這些年來,中國車企臥薪嘗膽,終于在動力電池這一塊上強(qiáng)人一頭了,這歐盟倒好,直接放話:中國車企想在歐洲建廠,可以,但得先把核心技術(shù)交出來……
呵呵,你歐盟就不想一想,當(dāng)年你們歐洲車企在中國是怎么做的?交出核心技術(shù),沒那么簡單!
到歐洲投資建廠,錢可以一起賺,合資建廠也能談,但想拿我們幾十年熬出來的核心技術(shù),門都沒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