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幸福娃
李想說:“聰明的人知道要什么,智慧的人知道放棄什么?!?/strong>
人到了一定年紀(jì),總會慢慢明白一個理兒:人生不是一路加法的過程,而是一場去蕪存菁的修行。
聰明是一種能力,能看清利弊,算計得失,在紛繁復(fù)雜中選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智慧卻是一種境界,能看透本質(zhì),懂得舍得,在誘惑叢生中放下不該執(zhí)著的。
年輕時候,我們總以為人生就是不斷地獲取——獲取知識,獲取財富,獲取地位,獲取感情。
我們像趕集的人,看見什么好都想往懷里攬,生怕落后于人,錯過什么。這時候的我們,聰明得很,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想要的。
可東西攬得多了,懷里抱得滿了,走起路來反倒笨重了。這時候才漸漸察覺,原來人生不光要會取,還要會舍。
《道德經(jīng)》里說:“為學(xué)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边@話精妙。
做學(xué)問是要一天天增加知識,但悟道卻要一天天減去執(zhí)念。減了又減,直到無所執(zhí)著,方能得大自在。
這和過日子是一個理兒。
我們讀書、學(xué)習(xí),是在做加法,增長見識;我們成熟、修行,是在做減法,去除不必要的負(fù)擔(dān)。智慧不在于你擁有了多少,而在于你放下了多少。
放下什么?放下不屬于你的緣分,放下改變不了的事實,放下虛妄的欲望,放下過度的執(zhí)著。
你或許要問:那豈不是叫人無所追求,活得消極?
非也。智慧的放棄,不是無可奈何的妥協(xié),而是清醒自知的選擇。
它不是讓你什么都不想要,而是讓你在萬千誘惑中,精準(zhǔn)地找到真正值得追求的,然后果斷放下那些看似美好卻不屬于你的東西。
這需要極高的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能承載多少,知道什么適合自己,知道哪里是自己的邊界。
好比一棵樹,聰明的時候,它拼命地生枝長葉,想要更多的陽光雨露;智慧的時候,它知道該修剪枝椏,好讓主干長得更加挺拔。
枝枝葉葉固然好看,可若太過繁茂,反而會分散了養(yǎng)分,阻礙了成長。
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如此。聰明的人交很多朋友,拓展人脈;智慧的人則懂得在合適的時侯,給朋友圈做個清理,留下三五知己,遠(yuǎn)勝千百個泛泛之交。
感情上更是如此。年輕時,我們可能同時被幾個人吸引,或者執(zhí)著于一段不該開始的緣分;年歲漸長,才懂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的真意。
不是那一瓢有多特別,而是你明白了自己的容量,知道了專一的珍貴。
現(xiàn)代社會,信息爆炸,欲望橫流,我們每天都被無數(shù)的聲音包圍:這個好,那個不能少;這個熱門,那個必需。
聰明人在這片喧囂中能分辨出什么值得爭取,而智者卻能聽出哪些聲音可以置之不理。
說到底,聰明人活得不虧,智者的活得不錯。
聰明人得到了許多,但可能迷失在擁有里;智者放棄了許多,卻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我們普通人,既想聰明,又求智慧,該如何是好?
不妨這樣:年輕時,多用用聰明,知道自己要什么,努力去爭??;年歲漸長,多修修智慧,知道自己該放下什么,從容地舍棄。
如此,才能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能活得明白,活得自在。
說到底,人生這場修行,就是一個從聰明走向智慧的過程。當(dāng)你學(xué)會了在恰當(dāng)?shù)臅r候放下,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放下不是失去,而是一種更大的獲得。
放棄了一些浮華,得到了內(nèi)心的寧靜;放棄了一些虛名,得到了真實的自我;放棄了一些執(zhí)念,得到了廣闊的天空。
這大概就是智者之所以為智者的原因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