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者為大,入土為安”,這句老祖宗傳了千百年的老話,在巴以這片土地上卻成了奢望。2023 年 10 月 7 日新一輪沖突爆發(fā)后,這場拉鋸戰(zhàn)已奪走超過 6.7 萬條生命,而更讓人揪心的是,大量死者遺體成了談判桌上的籌碼。就在 2025 年 10 月以色列移交首批 45 具巴勒斯坦遺體后沒多久,“又一批” 遺體在紅十字會的護(hù)送下穿過凱雷姆沙洛姆口岸,踏上歸鄉(xiāng)路。可這些裹在塑料袋里的遺體,背后藏著多少家庭的血淚?那些被扣押的日子,又成了多少人的噩夢?
這趟歸鄉(xiāng)路,藏著太多說不出的委屈。你很難想象,這些遺體被移交時竟是 “無名之輩”—— 只套著印著編號的塑料袋,沒有姓名,沒有籍貫,更沒說清在哪倒下的。就像烏姆?阿爾 - 凱爾村的英語教師奧達(dá),他的遺體被以色列扣押了十天,對方還提出 “夜間秘密下葬,最多 15 人參加” 的苛刻條件。家屬們不服,六十多位婦女抱著嬰兒在哨卡絕食抗議,干裂的嘴唇咬出血也不肯走,才終于換回親人的遺體和一場像樣的葬禮。更讓人脊背發(fā)涼的是,哈馬斯方面稱,以色列曾從加沙數(shù)十個墓地拖走兩千多具遺體,甚至被指控 “盜竊器官”,而以方只模糊回應(yīng)是 “為做 DNA 檢測找人質(zhì)”。一邊是急著認(rèn)親的家屬,一邊是含糊其辭的解釋,這中間的鴻溝里全是心碎。
移交現(xiàn)場的細(xì)節(jié),比任何報道都更戳人。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成了特殊的 “擺渡人”,他們接過冷冰冰的塑料袋,小心翼翼裹上白布,仿佛這樣能彌補(bǔ)些許尊嚴(yán)??蛇@短暫的莊重,掩蓋不住背后的殘酷 ——2024 年 8 月移交 89 具遺體時,最終只能埋進(jìn)汗尤尼斯的集體墳?zāi)?,因?yàn)闆]人說得清他們是誰的親人。有家屬在現(xiàn)場哭著摸向塑料袋上的編號,嘴里念叨著 “我兒子胸口有塊胎記,能讓我看看嗎”,卻只得到 “按規(guī)定不行” 的答復(fù)。這場景多像小時候丟了東西,明明知道大概在哪,卻連碰一碰的機(jī)會都沒有,那種無力感能把人逼瘋。
說到底,這些遺體早該是 “句號”,不該成 “省略號”。對巴勒斯坦家庭來說,遺體回家不是結(jié)束悲傷,而是開始療傷 —— 就像 Lifshitz 家族說的,“只有親人回來,治愈才會開始”??涩F(xiàn)在,遺體成了 “籌碼”:以色列拿遺體換口岸開放,哈馬斯拿遺體要援助物資,談判桌上唇槍舌劍,沒人多看一眼那些編號背后的生命。要知道,葬禮對巴勒斯坦人來說不只是儀式,是最后的尊嚴(yán),就像老人們說的 “墳頭的土都比異鄉(xiāng)的金踏實(shí)”。當(dāng)這份尊嚴(yán)被當(dāng)成交易品,傷的何止是一個家庭的心?
其實(shí),和平從不是什么高大上的詞,就是讓死者好好安息,讓生者不再揪心。那些在集體墳?zāi)估锏臒o名者,那些在冷柜里待了數(shù)月的遺體,他們本該在親人的哭聲里入土,而非在談判文件里被提及。國際社會總在呼吁 “人道主義”,可最基本的 “還遺體回家” 都要反復(fù)拉鋸,這人道主義未免太蒼白。
希望這 “又一批” 遺體是最后一批 “遲到的歸鄉(xiāng)人”。畢竟,再鋒利的政治算計,也該敗給 “入土為安” 的樸素愿望;再復(fù)雜的博弈,也不該拿逝者的尊嚴(yán)當(dāng)賭注。你說,讓每具遺體都能被喊出名字,讓每個家庭都能好好告別,這點(diǎn)要求真的很難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