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邱毅這個人,在大陸自媒體圈挺火,很多平臺上的粉絲都破千萬,評論區(qū)里一堆人叫他教授,夸他愛國情懷濃,反臺獨說得挺有理。
不過在臺灣,邱毅的名聲就挺兩極化的,已故作家李敖的兒子李勘也毫不藏著掖著地說,大陸的網民覺得他在臺灣挺風生水起,但實際影響力沒那么大。
這話一出來,鬧得沸沸揚揚,還牽扯出不少官司和兩岸立場的分歧。說到底,邱毅的價值到底在哪兒呢?
這種熱度并非偶然。2024年9月,邱毅在微博發(fā)布《民進黨當局“以疫謀獨”的五大騙局》一文,24小時內獲得超30萬次轉發(fā),15萬條評論。文中詳細拆解臺灣地區(qū)防疫政策中的“去中國化”操作,被《環(huán)球時報》等媒體轉載后,進一步擴大了其影響力。大陸網民普遍認為,邱毅作為臺灣知名人士,其言論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
臺灣島內的“爭議人物”標簽
與大陸的追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邱毅在臺灣輿論場長期處于爭議漩渦。2025年4月15日,已故作家李敖之子李勘在臺北一場文化沙龍中直言:“大陸網友以為邱毅在臺灣很有影響力,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边@番言論經《自由時報》報道后,迅速引發(fā)兩岸熱議。
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24年12月發(fā)布的《臺灣政治人物認同度調查》顯示,邱毅在“最受信賴政治評論家”榜單中僅位列第12,支持率不足8%。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同為統(tǒng)派代表的黃智賢支持率達23%。臺灣中天新聞臺2025年1月的街頭民調也顯示,僅14%的受訪者表示“經常關注邱毅的言論”。
學術履歷堪稱亮眼。他擁有美國密歇根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曾任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出版過《兩岸經濟互動模式研究》等12部學術專著。這種學術背景使其在大陸被冠以“教授”頭銜,但在臺灣學術界,其評價卻呈現(xiàn)兩極。
2024年11月,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上,多位學者對邱毅的研究方法提出質疑。臺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指出:“邱毅近年來的言論更多服務于政治立場,而非學術中立?!边@種批評在臺灣學術圈并非個例,2025年2月出版的《臺灣經濟學刊》甚至專設專欄討論“政治人物學術化現(xiàn)象”,邱毅被列為典型案例。
法律糾紛背后的立場分歧
邱毅在臺灣的爭議性,還體現(xiàn)在其頻繁卷入的法律糾紛中。2024年5月至2025年3月,他共提起6起名譽權訴訟,被告包括民進黨籍立委、媒體人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2025年1月對《美麗島電子報》董事長吳子嘉的控訴,指控其“散布不實言論損害名譽”。
臺北地方法院2025年3月28日的一審判決顯示,法院認定吳子嘉部分言論“確有夸大”,但“未達違法程度”,駁回邱毅的賠償請求。這一判決在臺灣法律界引發(fā)討論,臺灣大學法律系教授李茂生分析:“此類案件往往涉及言論自由與名譽權的邊界,法院判決反映了對公共議題討論空間的保護。”
在臺灣統(tǒng)派陣營內部,邱毅的角色也頗為微妙。2024年10月,新黨舉辦“兩岸和平論壇”,邱毅因主張“先經濟后政治”的統(tǒng)一步驟,與堅持“立即政治談判”的勞動黨爆發(fā)爭論。這種分歧在2025年2月的“反‘臺獨’大游行”中進一步顯現(xiàn)——邱毅團隊設計的標語強調“經濟合作”,而其他統(tǒng)派團體則高舉“政治統(tǒng)一”旗幟。
臺灣政治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所2025年1月發(fā)布的《統(tǒng)派力量分布研究》指出,邱毅代表的“經濟統(tǒng)派”在25-40歲群體中支持率較高,而傳統(tǒng)統(tǒng)派在60歲以上群體中更具影響力。這種代際差異,使得邱毅在統(tǒng)派內部既被視為“創(chuàng)新力量”,也遭遇“偏離核心”的批評。
兩岸價值認知的維度差異
邱毅現(xiàn)象本質上反映了兩岸對“影響力”認知的維度差異。大陸網民看重其反“臺獨”的鮮明立場和學術背景,認為這是“有價值的聲音”;而臺灣社會更關注其在島內政治生態(tài)中的實際作用,以及言論的學術嚴謹性。
2025年4月20日,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發(fā)布的《兩岸輿論場對比研究》顯示,大陸受訪者認為“批判‘臺獨’”是政治人物最重要的價值(占比68%),而臺灣受訪者則將“政策可行性”(42%)和“學術中立性”(35%)列為首要標準。這種差異,解釋了為何同一人物在兩岸會獲得截然不同的評價。
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邱毅的傳播策略也在調整。2024年7月,他入駐B站開設專欄節(jié)目,單期最高播放量達87萬次,評論區(qū)成為兩岸青年交流的特殊場域。但這種跨平臺傳播也帶來新問題——2025年3月,其抖音賬號因“違反社區(qū)規(guī)范”被短暫限流,引發(fā)對內容尺度的討論。
臺灣《聯(lián)合報》2025年4月10日的社論指出:“邱毅的價值不在于其島內影響力大小,而在于他提供了兩岸對話的特殊視角。”這種視角,既飽含對臺灣社會的深刻觀察,也融合了大陸網民的期待,使其成為觀察兩岸關系動態(tài)的一個獨特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