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以來,藍營“改選”成為了外界矚目的焦點,皆因此次“改選”與以往有所不同,在反罷大獲全勝之后,藍營基層普遍希望能夠“世代交替”,進而對藍營如今面臨的各種問題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變,打破私相授受、派系林立等“醬缸文化”!
也正因此,鄭麗文才能以黑馬之勢獲得一面倒力挺,如今這場角逐已到最終階段,結果極可能在郝龍斌與鄭麗文之間產(chǎn)生,而蔣萬安則成為他們爭取支持的對象,紛紛猛打“蔣萬安牌”!
蔣萬安臺南行:關鍵節(jié)點的 “平衡術” 實踐
2025 年 10 月 16 日,蔣萬安在 “改選” 投票前的關鍵節(jié)點,選擇前往臺南參加地方公開活動。
此次活動由藍營臺南黨部主委謝龍介牽頭組織,臺南地區(qū)多位地方民意代表共同參與,而臺南作為藍營內部派系分化較為明顯的區(qū)域,其支持傾向對 “改選” 結果具有重要影響。
藍營臺南黨部主委謝龍介在活動后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否認蔣萬安此行存在 “為郝龍斌操作拔樁” 的意圖,強調活動僅為 “加強地方與中央溝通、傾聽基層聲音”,但蔣萬安本人在面對記者追問時,始終保持模糊態(tài)度,既未肯定也未否認相關猜測。
這種 “不置可否” 的回應方式,進一步加劇了外界對其政治立場的討論。
從活動現(xiàn)場的互動細節(jié)來看,蔣萬安在發(fā)言中多次提及 “藍營團結”“基層訴求優(yōu)先” 等表述,同時與支持不同參選者的地方民代均保持平等互動,既未刻意親近某一派系,也未回避與爭議人物的接觸,展現(xiàn)出試圖維持派系平衡的姿態(tài)。
值得關注的是,蔣萬安此次臺南行還同步舉辦了多場基層座談會,重點圍繞青年政策、民生福利等議題收集意見。
根據(jù)藍營臺南黨部事后發(fā)布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此次活動共吸引超過 500 名基層黨員參與,收集到涉及教育、就業(yè)、醫(yī)療等領域的建議共 187 條。
這種 “政策先行” 的活動設計,既為蔣萬安塑造了 “貼近基層” 的形象,也在無形中弱化了其 “為特定參選者站臺” 的爭議,成為其在 “改選” 關鍵階段的重要政治策略。
鄭麗文的 “黑馬之勢”
在此次藍營 “改選” 中,鄭麗文以 “黑馬” 姿態(tài)異軍突起,獲得了超出預期的支持力度,其背后既有黃復興系統(tǒng)的關鍵加持,也離不開基層黨員對 “革新” 的迫切需求。
黃復興系統(tǒng)作為藍營內部具有深厚影響力的組織,主要由退役人員組成,在黨員數(shù)量與組織動員能力上具有顯著優(yōu)勢,而鄭麗文此前在防務政策、兩岸議題上的立場與黃復興系統(tǒng)的主張高度契合,成為其獲得支持的核心原因。
從公開數(shù)據(jù)來看,截至 2025 年 10 月 16 日,鄭麗文陣營已收到來自黃復興系統(tǒng) 11 個地方分會的公開背書,超過 200 名黃復興系統(tǒng)出身的前軍官、退役人員加入其助選團隊,在基層組織中開展選民聯(lián)絡工作。
同時,鄭麗文在藍營內部的民意支持度也呈現(xiàn)持續(xù)上升趨勢,根據(jù)臺灣《聯(lián)合報》10 月 15 日發(fā)布的最新民調,鄭麗文在藍營黨員中的支持率已達到 38.7%,較一周前上升 6.2 個百分點,而郝龍斌的支持率則穩(wěn)定在 32.1%,雙方差距進一步拉大。
鄭麗文的基層動員策略也成為其 “大勢已成” 的重要支撐。
在 “改選” 最后階段,鄭麗文團隊推出 “百日革新計劃”,明確提出若當選將推動三項核心舉措:建立 “黨員直選代表制度”,擴大基層黨員在決策中的話語權;成立 “派系協(xié)調委員會”,打破傳統(tǒng)派系對資源的壟斷;設立 “青年人才培育基金”,為 35 歲以下黨員提供參政培訓與資源支持。
這一計劃精準擊中藍營基層對 “世代交替” 的訴求,在社交媒體上引發(fā)廣泛討論,相關話題的閱讀量在 24 小時內突破 500 萬次,吸引大量年輕黨員參與互動。
此外,鄭麗文在 “改選” 最后階段還加強了跨派系合作。
10 月 15 日,她與藍營內具有 “中間派” 屬性的前民意代表陳學圣舉行閉門會談,雙方就 “當選后政策協(xié)調機制” 達成初步共識,陳學圣雖未公開表態(tài)支持,但明確表示 “愿意為藍營團結提供協(xié)助”。
這種跨派系的溝通姿態(tài),進一步鞏固了鄭麗文 “整合者” 的形象,也使其在搖擺選民中的支持度得到提升。
郝龍斌的 “沖刺困境”
與鄭麗文的上升態(tài)勢形成對比的是,郝龍斌在 “改選” 最后 24 小時面臨著支持分化與策略調整的雙重壓力。
作為藍營內的資深政治人物,郝龍斌的支持基礎主要依賴傳統(tǒng)派系,尤其是以 “本土派” 為核心的地方勢力,但隨著鄭麗文在基層動員中不斷突破,郝龍斌的派系優(yōu)勢正逐漸被削弱。
從地方支持情況來看,郝龍斌此前獲得的臺北、新北地區(qū)傳統(tǒng)派系支持,在近期出現(xiàn)松動跡象。
10 月 16 日,臺北市藍營黨部原計劃舉辦的 “郝龍斌支持大會”,原定參與的 20 位地方民代中,有 7 位臨時以 “個人事務” 為由缺席,僅 13 人到場,現(xiàn)場氣氛明顯冷清。
同時,新北市部分基層黨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雖然認可郝龍斌的資歷,但更希望藍營能有新面孔帶來改變”,這種態(tài)度轉變直接反映在地方動員效果上 —— 郝龍斌團隊在新北市的掃街拜票活動,10 月 16 日參與人數(shù)較前一日減少 30%,黨員簽到率也從 85% 降至 68%。
為應對支持分化的局面,郝龍斌在 “改選” 最后階段調整策略,加大對 “中間選民” 的爭取力度。
10 月 15 日,他公開提出 “兩岸政策穩(wěn)健方案”,主張 “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推動兩岸經(jīng)貿合作常態(tài)化”,同時承諾 “若當選將促成兩岸城市交流論壇重啟”。
這一政策主張與蔣萬安的兩岸立場存在較高契合度,被外界解讀為 “向蔣萬安陣營釋放合作信號”,試圖通過綁定 “蔣萬安牌” 挽回支持頹勢。
然而,從藍營內部的捐款數(shù)據(jù)來看,截至 10 月 16 日,郝龍斌陣營的競選捐款總額為 1280 萬元新臺幣,較鄭麗文的 1860 萬元新臺幣存在明顯差距,且捐款來源中,傳統(tǒng)企業(yè)捐贈占比達 72%,基層黨員個人捐款僅占 18%,反映出其在普通黨員中的動員能力不足。
同時,郝龍斌團隊在社交媒體上的宣傳效果也相對有限,其核心競選口號的話題閱讀量僅為 280 萬次,不足鄭麗文相關話題的六成。
朱立倫的 “被動應對”
作為藍營當前的核心領導人,朱立倫在 “改選” 最后 24 小時面臨著 “中立形象維護” 與 “權力平衡” 的雙重挑戰(zhàn)。
此前,朱立倫一直以 “超脫選舉、專注 party 整體發(fā)展” 的姿態(tài)出現(xiàn),避免公開支持任何參選者,但隨著鄭麗文的優(yōu)勢逐漸擴大,朱立倫的 “中立” 立場開始受到內部質疑,尤其是傳統(tǒng)派系對其 “未能有效制衡鄭麗文” 的不滿情緒逐漸顯現(xiàn)。
10 月 16 日,朱立倫在藍營中央黨部召開 “改選準備會議”,會議原本計劃討論投票流程與監(jiān)督機制,但多位與會的中央委員在會上公開提出 “應明確 party 未來發(fā)展方向”,間接向朱立倫施壓,要求其在 “改選” 后盡快確立核心政策主張,以應對鄭麗文可能帶來的組織變革。
朱立倫在會議上雖強調 “尊重黨員選擇、維護 party 團結”,但也不得不承諾 “將在投票結束后 72 小時內召開中央委員會議,討論 party 革新方案”,這一表態(tài)被視為對傳統(tǒng)派系訴求的回應。
朱立倫在 10 月 16 日還收到來自基層黨員的聯(lián)名建議,超過 300 名基層黨員通過藍營中央黨部官網(wǎng)提交請愿書,要求 “改選后成立監(jiān)督委員會,防止派系壟斷權力”。
這一請愿雖未直接指向朱立倫,但反映出基層對 party 高層的信任危機,也迫使朱立倫在 “改選” 后必須加快推動組織改革,以緩解內部矛盾。
結語
隨著 “改選” 投票進入最后 24 小時,藍營內部的競爭格局已逐漸清晰。
這場 “改選” 不僅關乎藍營的人事調整,更將深刻影響其未來的組織架構與政策走向,而最終的投票結果,也將成為藍營能否實現(xiàn) “世代交替”、打破 “醬缸文化” 的關鍵轉折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