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是佛教僧眾所穿著的法衣,它是將布截成小片,而后縫綴,像一塊塊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稱作慈悲服、無上衣、離塵服、解脫服等。
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后縫綴,像一塊塊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稱作慈悲服、無上衣、離塵服、解脫服等。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會(五條衣)、郁多羅僧(七條衣)、僧伽梨(九條大衣)三種,具有三種功用:杜防法衣他用;使僧尼舍離對衣服的貪欲;避免他人盜取。
金池長老是一個非常具有諷刺性的人物,身為一個出家人,他的吃穿用度可以說是十分奢侈。
首先,住的是觀音禪院,觀音的禪院基本上也屬于頂配了。
層層殿閣,疊疊廊房。三山門?外,巍巍萬道彩云遮;五福堂前,艷艷千條紅霧繞。兩路松篁,一林檜柏。兩路松篁,無年無紀自清幽;一林檜柏,有色有顏隨傲麗。又見那鐘鼓樓高,浮屠?塔峻。安禪僧定性,啼樹鳥音關。寂寞無塵真寂寞,清虛有道果清虛。
其次,看看金池長老平時的衣著打扮如何?用珠光寶氣來形容,絲毫不過分。
頭上戴一頂毗盧方帽,貓睛石的寶頂光輝;身上穿一領錦絨褊衫,翡翠毛的金邊晃亮。一對僧鞋攢八寶,一根拄杖嵌云星。滿面皺痕,好似驪山老母?;一雙昏眼,卻如東海龍君??诓魂P風因齒落,腰駝背屈為筋攣。
第三,金池長老請?zhí)粕畮熗胶炔?,茶具用的也都是上等的?/p>
羊脂玉的盤兒、三個法藍鑲金的茶盅,一把白銅壺兒,茶葉也是上好的茶葉。唐僧夸愛不盡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
最后,金池長老還有個收藏名貴袈裟的癖好,做了二百五六十年和尚,足有七八百件!
那老和尚,也是他一時賣弄,便叫道人開庫房,頭陀抬柜子,就抬出十二柜,放在天井中,開了鎖,兩邊設下衣架,四圍牽了繩子,將袈裟一件件抖開掛起,請三藏觀看。果然是滿堂綺繡,四壁綾羅!
金池長老身在佛門,卻癡迷于身外之物,并且還故意顯擺自身的富有,貪戀唐僧的錦斕袈裟(袈裟原本的作用之一便是使僧尼舍離對衣服的貪欲),這樣一個品行低劣、毫無半點得道高僧風范的賊人(比如跟黑熊精結交,癡迷身外之物,他的七八百件袈裟是怎么來的?他能明搶唐僧的,就有可能用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這些袈裟。),為什么會在觀音禪院里一直修行?
觀音知道金池長老在作惡嗎?答案是肯定知道。
觀音是知曉過去未來的,我們說整個西天取經項目都是西天如來安排下的,那九九八十一難也是提前安排設計好的。
金池長老這樣的人在觀音禪院里的不檢點行為,應該是得到了觀音的默許的,或者說金池長老就是觀音安排在這里的一枚棋子,目的是什么呢?
01 從小說情節(jié)的角度來講,解決佛家貪嗔癡的問題,考驗取經團隊。
金池長老代表的是貪,對自己喜歡的人、事、物,想要據(jù)為己有,貪得無厭;
唐僧代表的是嗔,失去了的東西拿不回來,就埋怨、生氣、怨恨孫悟空,開始念緊箍咒,教訓孫悟空;
孫悟空代表的是癡,愚昧、愚癡、無明,凡事只憑自己的好惡,順遂則喜,違逆則怒,完全不明事理,整個袈裟被盜事件,他自己是要負首要責任的,但他不僅火燒了觀音禪院,還要動手打周圍的和尚,完全沒有半點自我省察的意識。
02 再從小說設計的角度來講,金池長老活了270歲,這個數(shù)字跟《心經》是有暗合之處。
《心經》內容總共是260字,它的完整名字《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加在一起恰好是270個字。
金池長老修行了兩百多年,卻沒有參透《心經》里“心無掛礙”的境界,一輩子還是在貪這貪那,本有可能修個仙(其實已經是人仙了,也許還有機會更進一步),卻因為看不透而毀了兩百多年的修行。
03從小說背景的角度來講,明代中晚期大眾對僧人的印象普遍不太好。
明代中晚期,老百姓對僧人的印象普遍沒有那么尊崇,一方面商品經濟空前發(fā)展,另一方面陸王心學引發(fā)思想解放,所有社會成員,不論僧俗,都受到這股大潮的洗禮,從而表現(xiàn)出不同于以往的行為模式,比如不再諱言財利,放縱身體情欲等。
另外,明代的僧人有不少素質低下者混跡其中,成為一名僧人的成本非常低,很多犯罪分子走投無路了便會出家為僧。
綜上所述,作者刻畫金池長老這樣一個品行低劣的僧人形象,也不足為奇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