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這種體驗——咳嗽了一兩天不見好,心里就有點發(fā)毛,忍不住拿起手機查個不停。
其實,很多讓你感覺不對勁的小毛病,并不是身體出了故障,而是身體在用自己的方式偷偷保護你。
明明睡得很飽,可進公司不到一小時就開始打哈欠、眼睛干、腦袋昏昏沉沉,整個人像被抽了魂。
別懷疑自己是不是被下了迷藥(顯然不是),你很可能是得了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SBS)!
這是一種出現(xiàn)在寫字樓、商場等密閉空間內(nèi)的綜合反應(yīng)。
長期緊閉的門窗、常開的中央空調(diào)、裝修材料和辦公用品釋放的甲醛等揮發(fā)物,都會讓空氣變得干燥又污濁。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人體可能會出現(xiàn)一系列非特異性癥狀,比如頭昏腦脹、眼干、鼻塞、惡心、皮膚干燥發(fā)癢、呼吸道不適等。
不過大家也不用太擔心,離開這棟樓,哪怕出去買杯咖啡,呼吸幾分鐘戶外空氣,這種“公司限定的犯困感”便可奇跡般消失。
別人吃得香,你吃一口就想吐,這還真不一定是挑嘴,可能是身體在幫你“避雷”。
《Nature》上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當我們吃到某種潛在過敏原時,大腦里的厭惡反應(yīng)區(qū)(包括孤束核、臂旁核、杏仁核)會被激活。
厭惡信號一路傳導到嘔吐中樞,再通過神經(jīng)繼續(xù)發(fā)送指令到胃腸道,讓胃腸逆向蠕動,讓人產(chǎn)生惡心想吐的感覺,把可能的危險物吐出去。
所以,某些讓你一吃,甚至一聞就想吐的食物,或許是你對它們過敏!
一到冬天就手腳冰涼,熱水泡、厚襪子裹、電熱毯烘……方法試了一大堆,可半夜一覺醒來,腳還是涼的。
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天冷時手腳冰涼,大概是身體在保護自己,正常得很。
人體在感受到寒冷后,為了減少熱量流失,保住最要緊的地方,比如大腦和內(nèi)臟,會收縮皮膚和四肢的血管,把更多的血液輸送到重要器官。
手腳的供血不足,自然也就變得冰涼了。
不過,如果手腳冰涼得特別嚴重,也可能和某些疾病有關(guān)。
比如甲狀腺功能減退,身體代謝慢,產(chǎn)熱不足,會導致手腳冰涼。如果患上這種疾病,除了怕冷,還常伴有乏力、體重增加。
此外,出現(xiàn)缺鐵性貧血,血液攜氧能力差,也會導致血氧供應(yīng)不足,不僅腳冷,還可能臉色發(fā)白、容易頭暈。
有人一上車就開始難受,先是頭暈惡心,接著冷汗直冒,只好全程緊閉雙眼苦苦煎熬。
我們的平衡感來自兩部分:眼睛看到的畫面和內(nèi)耳前庭感受到的運動。
當你坐車時,眼睛看到的是靜止的(比如看手機、看窗簾),前庭卻在告訴大腦“我們在晃動”。
兩種信號一沖突,大腦就懵了——它以為你吃了什么有毒的東西,感官出現(xiàn)了混亂,于是啟動“嘔吐程序”,想把“毒素”清出去。
如果你容易暈車,可以試著看向窗外遠處的景物,讓視覺和前庭“對齊”,可以讓大腦安心不少。
很多人都羨慕那些怎么曬都不黑的人,自己仿佛出一趟門就換一個色號。
但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容易曬黑非但不是缺點,反而是一種幸運——這證明你皮膚的天然防御系統(tǒng)非常強大。
當紫外線直射皮膚,藏在底層的黑色素細胞便會立刻加速合成大量的黑色素,并將其層層輸送至皮膚表面,主動吸收和散射紫外線。
這個過程,是身體在奮力構(gòu)筑一道天然防線,以阻擋紫外線對細胞DNA的損傷,降低光老化和皮膚癌的風險。
不過,黑色素提供的保護并非萬能,它雖能減輕傷害,卻無法阻擋全部損傷,長時間暴曬依然會引發(fā)曬傷、光老化等問題。
若想既守護健康又留住膚色,最可靠的方法依然是“雙管齊下”,堅持涂抹防曬霜,再配合遮陽帽、防曬衣、傘等物理遮擋。
咳嗽如果持續(xù)幾天都不見好轉(zhuǎn),確實會讓人心里打鼓,但其實,咳嗽本身并不是壞事,它是我們呼吸道盡職的“清潔工”。
當呼吸道受到刺激(如病菌入侵),身體就會啟動咳嗽反射——通過一股高速氣流,把異物和多余的分泌物(也就是痰)一起推出去。
如果我們體內(nèi)有炎癥,這些痰里還會混合著免疫細胞的“戰(zhàn)斗殘骸”,可以說是身體在主動清理戰(zhàn)場。
所以,如果你只是偶爾咳嗽,咳完覺得喉嚨清爽、呼吸順暢,一般沒什么大事。
需要警惕的是,要是出現(xiàn)了持續(xù)干咳(3周以上)、痰中帶血或伴有胸痛等情況,可能提示支氣管炎、肺炎、結(jié)核等疾病,一定要及時就醫(yī)查明原因!
即便是讓人擔心的咳嗽,也常常是身體保護你的方式,學會理解身體發(fā)出的信號,你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它一直在為你“默默加班”~
參考資料:
[1]Florsheim E B, Bachtel N D, Cullen J L, et al. Immune sensing of food allergens promotes avoidance behaviour[J]. Nature, 2023, 620(7974): 643-650.
[2]解雨鑫,范夢怡,李偲佳,等. 病態(tài)建筑綜合癥研究進展[J]. 科技資訊,2019,17(24):210-212,214.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9.24.210.
[3]徐子超,張玲,肖水鳳,等. 暈動癥機制及防治技術(shù)研究進展與展望[J]. 海軍軍醫(yī)大學學報,2024,45(8):923-928. DOI:10.16781/j.CN31-2187/R.20240056.
[4]劉瑋. 皮膚曬黑的光生物學基礎(chǔ)[J]. 中華皮膚科雜志,2004,37(12):744-746. DOI:10.3760/j.issn:0412-4030.2004.12.035.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