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jīng)是楊蘭蘭案的第三次延期了。
10月17日,悉尼唐寧中央法庭再次開庭。原本法官要求楊蘭蘭這次必須出庭正式答辯,但她的律師又一次提出“需要更多時間準備”,結(jié)果再拖。
案件推遲到11月14日。
更讓人意外的是,楊蘭蘭本人依然沒出現(xiàn),甚至連視頻都沒出席。
這已經(jīng)讓不少人開始懷疑:
她到底在等什么?
是等“輿論冷卻”?還是等“條件成熟”?
這場看似簡單的酒駕致人重傷案,為何能拖到如此“神秘”?
當天大約有20多名華人旁聽,他們的表情幾乎寫滿了兩個字“無語”。
有人當場嘀咕:“這也太久了吧,難道真準備拖到圣誕節(jié)?”
確實,從程序上講,案件延期三次已經(jīng)很不尋常。尤其是當法官都明確要求“正式答辯”的時候,律師再三拖延,就顯得耐人尋味。
而且楊蘭蘭本人沒出庭。她在保釋期間,依舊保持著奢華生活方式,活躍在上流社交圈,這種“反差感”自然更引人關(guān)注。
檢方的指控一點都不輕。包括:
危險駕駛致人重傷(最高可判7年監(jiān)禁);
疏忽駕駛致人重傷;
拒絕酒精測試;
未提供個人信息。
這可不是一般的“輕微酒駕”,是造成他人嚴重傷害的案件。按澳洲法律,這種案情相當嚴肅,判刑往往要看被告態(tài)度與受害人損傷程度。
可問題是楊蘭蘭既不認罪,也不道歉,反而通過律師不斷要求延期。
她的律師甚至稱她“心理健康狀況不佳”,希望法庭給予更多時間。可在媒體鏡頭前,這位“心理不佳”的被告,卻穿著1.6萬澳元的Chanel馬甲、5.4萬澳元的Van Cleef手鏈、1.8萬澳元的復(fù)古外套出入,笑容可掬。
這反差,誰看了都會覺得刺眼。
在輿論場里,楊蘭蘭已經(jīng)被貼上標簽——“全澳最會打扮的被告”。
這不是夸她,而是諷刺。
根據(jù)報道,她住在能俯瞰悉尼港的頂層豪宅,車庫里停著兩輛勞斯萊斯,總價值高達230萬澳元。
她是香奈兒品牌的超級VIP,一年消費超過百萬澳元。
平時社交圈幾乎只限華人,英語不好,也不愛在公眾場合出現(xiàn),但社交媒體上卻頻頻曬出奢侈品、豪車、名表。
一個“酒駕致人重傷”的被告,卻還在展示自己的“上流生活”,這自然讓人反感。
很多旁聽者說,他們并不是嫉妒她的富,而是覺得她毫無悔意。
“她好像覺得自己還能控制節(jié)奏,能等到一個更有利的時機。”
有人說,她的律師在“打時間差”。
意思是等公眾關(guān)注度下降,媒體不再天天跟蹤報道,再去法庭協(xié)商認罪、求情,可能會更有操作空間。
還有人猜測,她在等“心理評估報告”出爐,用精神狀態(tài)來爭取從輕判決。
從以往一些類似案件看,這種“延期+拖延”的策略并不罕見。尤其在澳洲這種注重程序公正的國家,只要律師能拿出“合理理由”,法官一般都會批準延期。
換句話說,她的律師是在合法地“拖時間”。
但問題是,時間能拖,公眾的信任卻在一點點流失。
楊蘭蘭的故事,本來是一個“富家女風光生活”的標簽,但如今,卻被她自己一步步推向了輿論的反面。
有人同情她,也有人痛罵她??蔁o論如何,她現(xiàn)在的身份只有一個——被告人。
她的案子拖得越久,社會輿論就越大。那些受害者家屬、那些關(guān)注正義的人,心里都在問:
“法律的公平,會不會也被金錢和名氣拖垮?”
而她本人,也許正在等一個機會——
等輿論散去、等情緒平復(fù)、等到她能以“心理問題”或“認罪求情”換取輕判。
但她忽略了一個更大的事實:
在公眾眼中,她早就不只是一個案件當事人,更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社會對“公平”的期待。
楊蘭蘭案之所以被持續(xù)關(guān)注,不僅因為她的身份和財富,更因為人們在這起案件里,看到了“責任感的缺席”。
車禍可以是意外,但態(tài)度不能是冷漠。
奢華的外表、昂貴的首飾,遮不住一個事實,一個人受了重傷,而加害者依舊在享受生活。
也許她真有心理問題,也許她真在害怕面對結(jié)果。
但無論如何,拖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
每一次延期,都是在考驗社會對“正義”的耐心。
等再久,最終也要面對那一刻。
畢竟,時間能讓人忘記熱度,卻永遠抹不掉良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