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則新聞登上熱搜。
在一家美容院,一位女性僅僅打了一針所謂的“除皺針”,結果全身中毒,被緊急送往醫(yī)院搶救。她原本期待的是“青春無痕”,卻換來了病床上的虛弱呻吟。
這幾年,一說到美容護膚或者整容的新聞,總能看到一些扎眼的詞:過敏、潰爛、中毒、毀容......
有人涂了“速效美白霜”,一周不到就滿臉紅斑;有人注射了“抗衰針劑”,差點丟掉性命;有人花重金買到所謂的“進口大牌”,結果調查后發(fā)現(xiàn)其成本只有幾塊錢,用完后皮膚更加糟糕。
這些事情的共同結局是——錢沒了,皮膚也毀了。
這就是“美臉”的代價:許諾你傾國傾城,鼓動你持續(xù)投入——如果中止,“動臉”的副作用,將讓你的臉難以直視。
最后,你帶著傷痕累累的臉,一次次花光兜里的錢。
護膚,本應是為了讓人更健康、更自信,但為什么會演變成一場風險密布的豪賭?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掉進所謂“美麗陷阱”,一次次把自己推向危險?
答案寫在龐大的數(shù)字里。中國的美容護膚品市場規(guī)模已經(jīng)突破數(shù)千億,這意味著巨大的利益蛋糕。虛假宣傳、非法添加、假冒偽劣、整容亂象,都在這塊蛋糕周圍滋生蔓延。
從廣告商到代購,從美容院到直播間,產(chǎn)業(yè)鏈層層分利,而真正承擔風險的,始終只有消費者。
當“美麗”被資本包裝成可以量化、可以交易、可以速成的商品,它就不再是審美選擇,而是一種焦慮的枷鎖。
問題也由此變得尖銳:
美的定義究竟由誰來決定?
又是誰在一次次販賣“美容焦慮”,讓無數(shù)女性心甘情愿地陷入“服美役”?
護膚不成,反毀容
在護膚品行業(yè)里,最誘人的往往是那些所謂的“立竿見影”的承諾。
“七天美白”“一夜祛痘”“抹掉皺紋”,幾乎成了所有美容/整容廣告的統(tǒng)一話術。
可現(xiàn)實卻一次次打臉。
前段時間,多地市場監(jiān)管部門曝光了一批“速效美白霜”,號稱“一周變白兩個度”,結果大批消費者使用后出現(xiàn)紅腫、瘙癢,甚至有人臉上長出膿包,慘狀觸目驚心。
檢測顯示,這類產(chǎn)品里添加了早已被禁用的化學成分,短期內(nèi)確實能讓膚色看似白凈,但原理不是修復,而是破壞。
新聞里有位女士接受采訪時無奈地說,她花幾百塊買來的美白霜,結果換來的是幾個月的藥物治療和反復復診,臉不但沒變白,反而落下永久性敏感。
湖南一名女子也因長期使用所謂的“速效祛痘膏”,臉部出現(xiàn)嚴重紅腫,經(jīng)醫(yī)院檢查,她的皮膚已經(jīng)形成典型的“激素臉”。
這類產(chǎn)品往往偷偷添加糖皮質激素,短期內(nèi)讓痘痘快速消下去,膚色看起來也更均勻,可停用之后反彈得更兇,皮膚屏障被破壞,敏感泛紅成了常態(tài)。她不得不進行漫長的修復治療,花的錢遠比當初買產(chǎn)品多出幾十倍。
@都市現(xiàn)場
2024年,某新聞也曾查處過一批“網(wǎng)紅面膜”,號稱“天然植物萃取”,實際檢測發(fā)現(xiàn)其中含有違禁的氫醌(qīng kūn)成分。氫醌曾被廣泛用于祛斑,但長期使用會導致皮膚不可逆的黑斑沉積。
新聞里曝光的消費者中,有人臉上出現(xiàn)大塊色素沉著,原本想要美白祛斑,結果臉色比之前更暗沉。
更有甚者,因為盲目追求美白,買下各種所謂的“特效產(chǎn)品”,結果落得皮膚大面積過敏,不得不戴口罩出門遮掩。
@上海第九人民醫(yī)院
同樣在2024年,上海有媒體報道,數(shù)十名消費者因使用某直播間推薦的“去角質精華”而出現(xiàn)皮膚紅疹、水腫。檢測結果顯示,該產(chǎn)品酸類濃度嚴重超標,本該溫和代謝角質的產(chǎn)品,卻成了強腐蝕劑。
使用者形容,涂抹后就像被火燒一樣,臉上火辣辣地疼。所謂的“煥膚”,在這些產(chǎn)品里不過是另一種“化學灼傷”。
更極端的還有那些打著“醫(yī)美護膚”旗號的產(chǎn)品。
幾年前,新聞就曾報道過,一些美容院偷偷使用非法注射針劑,結果有人因“微整形填充”而面部潰爛、感染住院。
@澎拜新聞
還有女子因為注射所謂的“玻尿酸”,臉部當場腫脹,最后不得不做手術清創(chuàng);
@江西都市現(xiàn)場
雖然這類事件看似屬于“醫(yī)療范疇”,但本質上它們和護膚品騙局如出一轍:以“安全有效”為幌子,用違規(guī)甚至危險的東西換取速效,最終傷害的只有消費者的皮膚和身體。
除了速效的陷阱,很多人還有另一個慣性:認價不認貨。
他們覺得,一瓶面霜賣上千塊,那肯定有兩把刷子。不然怎么敢標這么高的價?價格一高,心理上就先信了三分。
可實際測試的結果,往往打臉。
紀錄片《美容的真相》做過一個實驗,讓大家試三款護膚品,但把價格都遮住。
結果不少人最喜歡的,是最便宜的那瓶。說它保濕好、吸收快、用著舒服。最貴的那一款,反倒被嫌雞肋。
@匡少見 紀錄片《美容的真相》
這種情況不是個例,類似的實驗媒體做過很多次,結果都差不多。
說明貴不等于好用,價格撐起來的,更多是心理期待。
問題也出在這兒?;诉@么多錢,很多人會舍不得停。他們不再判斷效果,只想著:我已經(jīng)用慣了,萬一一停皮膚垮了怎么辦?
于是護膚越來越復雜,產(chǎn)品越疊越多,基礎的清潔和保濕反倒被忽視。
@光明網(wǎng)
近年來,多批知名化妝品也曾被監(jiān)管點名,問題涉及重金屬超標、非法添加、成分虛標……
可見,花大價錢買到手里的,不見得是護膚保障,反倒可能是皮膚災難。
@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
當然,化妝品行業(yè)的黑暗還不止于此。
眾所周知,化妝品向來是暴利生意。調查顯示,動輒幾百上千元的產(chǎn)品,成本可能只有幾塊錢,甚至幾毛。真正裝在瓶子里的,大多是水、防腐劑和少量活性成分等。
消費者花出去的大部分錢,其實是砸在了廣告費、明星代言和華麗包裝上。
所謂的“科研突破”,不過是換了馬甲的營銷故事。
@中國質量報
以上這些新聞一再出現(xiàn),其實說的就是一個道理:護膚品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不是越貴越好,更不是越快見效越靠譜。很多皮膚科醫(yī)生早就提醒過,大多數(shù)人只需要清潔和基礎保濕就夠了。
但現(xiàn)實中,廣告反復灌輸“少一樣都不行”,讓人覺得停掉任何一步都會老得更快。結果就是瓶瓶罐罐堆了一層又一層,皮膚越來越脆弱,過敏越來越頻繁。
最諷刺的是,很多人明明已經(jīng)因為護膚品吃過虧,卻依舊不敢停下手里的步驟。
他們懷疑,又依賴;痛恨,又繼續(xù)消費,像被困在籠子里的人,一次次在同一個陷阱里兜圈子。
微整不微,風險不小
護膚品頂多就是“爛臉”——比如過敏、爆痘,但只要停用了,再加上治療,還有恢復的可能。
可整容就不是這么簡單了。那是真刀真槍往臉上動,往身體里打針。一旦出問題,很可能就是不可逆的,根本沒法回頭。
新聞里早就報道過不少例子。
有人去美容院打所謂的“除皺針”,結果連藥是哪兒來的都說不清。打進去沒多久,開始吞咽困難、眼皮耷拉,最后中毒進了醫(yī)院。
廣東還有一位女士去小美容院割雙眼皮,手術失敗導致眼皮外翻,連閉眼都閉不上了。
@新浪財經(jīng)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整容不是偶爾出事,而是這個行業(yè)本身就有問題,所以早晚會出事。
如果說,護膚品的問題多半是成分虛標、效果吹牛;那么整容的問題更嚴重——很多人連醫(yī)生都不是,資質是假的,營業(yè)場所是小作坊,藥劑也不明不白,根本沒經(jīng)過正規(guī)渠道。
這風險就不只是長幾顆痘的問題,而是真出人命的。
比如非法注射玻尿酸,可能導致血管堵塞、視網(wǎng)膜壞死,輕則毀容,重則失明;
肉毒素如果劑量不對,可能導致呼吸困難,嚴重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央視新聞
這些所謂的“微整”,本質上其實還是醫(yī)療行為。
可廣告上把這些操作說得跟洗個臉似的,什么“午休美容”“輕醫(yī)美”,聽起來輕巧,其實都是打針進身體的事,不出事才怪。
更夸張的是,現(xiàn)在還有很多“黑醫(yī)美”的速成培訓班。
花幾千塊上個四五天的班,就敢上手給人打針。沒證,沒經(jīng)驗,不懂面部結構,也不知道血管神經(jīng)在哪兒,全靠瞎蒙。
結果就是出事了——比如有判決書寫得很清楚:有人無證給顧客打玻尿酸,導致對方失明,構成非法行醫(yī),雖然最后賠了不少錢,但再多的錢也換不回對方的臉和視力。
這就是整容和直接往臉上打針的可怕之處。
@央視新聞
@澎湃新聞
所以,如果你有天站在鏡子前,想說“我是不是也該去打一下?”
請你想想這些新聞、這些真實案例。
那些不是“個別倒霉蛋”,而是這個行業(yè)出錯之后,早晚會發(fā)生的事情。
說到底,護膚品也好,整容也好,其實都是一回事。一個是瓶瓶罐罐,一個是針管手術,套路都差不多:拿“立刻見效”做誘餌,拿“變美”當理由,用“變老變丑”來嚇唬你。
廣告反復在洗腦你:“不用護膚品你會老、不整形你就差勁、不消費你對不起自己?!?/p>
人一旦被嚇到了,就真的停不下來。
美麗的真相
在經(jīng)歷了一次次爛臉、過敏、失敗的整容手術之后,人們本該停下來反思,但現(xiàn)實卻是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了護膚品專柜、美容院、甚至手術室。
為什么?
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愛美。
更準確地說,是因為“美麗陷阱”已經(jīng)深深嵌入社會文化之中。它不再是個體的選擇,而是一種被集體默許的“服美役”。
當下的審美早就被單一的模板綁死了——年輕、白皙、光滑、零瑕疵,被當成一種社會通行證。
職場上,招聘廣告會寫“形象佳”;婚戀市場里,“抗老”“不顯年齡”成了加分項;哪怕只是日常交際,素顏也可能被解讀成“不修邊幅”。
在這種環(huán)境里,美被等同于競爭力。
電視劇《濾鏡》
就像意大利女性哲學家毛拉·甘奇塔諾在《服美役:美是如何奴役和消費女性的》一書中所說的:
“美的職責將人類困在孤立狀態(tài)下,這是因為任何人一旦被孤立,就會變得更脆弱,也就更容易管理。美的神話對于推行這一策略極其有效:一方面,它督促我們只考慮自己;另一方面,它讓我們不斷地與別人做比較?!?/p>
節(jié)目《看板人物》
此外,算法和社交平臺又在不斷加碼。
你只要點開一次變美的帖子,接下來推送的就是成千上萬的“術后日記”“前后對比照”“護膚測評”。那些成功案例被反復放大,失敗的故事卻被埋在信息洪流里。
“幸存者偏差”讓人誤以為“別人都有效”,風險被掩蓋得干干凈凈。濾鏡和修圖軟件更是幫推了一把,讓普通人看著鏡子里的自己,覺得天然就是“不夠好”。
人們之所以愿意冒險,還因為速效的誘惑太強烈。保持作息、管住飲食、堅持運動,這些才是皮膚和身體真正需要的,但太慢、太難。
相比之下,“打一針、抹一瓶”就能立刻見效的承諾,像一個即時滿足的按鈕,讓人忍不住去按。等到效果一過,焦慮又重新回來,只能繼續(xù)加碼,陷進復購和反復修補的循環(huán)。
紀錄片《美容的真相》
營銷也把這一切推向極致。
限時秒殺、倒計時、白袍專家站臺,KOL在鏡頭前“親測有效”,私域社群里有人天天打卡“維持期”,再配合分期付款、醫(yī)美貸,把高昂的花費拆成一筆筆“小投入”。這樣一來,風險被輕描淡寫,消費卻被無限放大。
更隱蔽的一層是心理上的鎖鏈。
有人害怕“落伍”,覺得同齡人都在抗老,等自己上了年紀,一定會掉隊,會被人說“年輕時不知道保養(yǎng)皮膚,看看現(xiàn)在老成這樣兒”;
有人一旦上路,就陷入沉沒成本,前面花的錢、挨的痛不想白費,只能不斷追加。甚至有人把手術、打針當作一種社交貨幣,曬出對比照、分享經(jīng)歷,就能收獲點贊和認同。
整套邏輯合起來,就是一個難以逃脫的循環(huán):先被比較,然后起焦慮,接著買東西、動刀子,短暫舒緩之后又更依賴、更焦慮。
綜藝《喜劇之王單口秀》
但真正值得追問的是:
美的定義,到底該由誰來決定?
是廣告片里那些制造焦慮的文案?
是社交平臺上被濾鏡修飾到近乎假的臉?
還是美容院、代購口中那一連串必須買、必須做的項目?
這些聲音一次又一次地兜售“美麗焦慮”,讓人誤以為,只有不斷買、不斷打針、不斷動刀,才能抓住所謂美的價值。
綜藝《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
可真相是,真正的美,從來不是從這些瓶瓶罐罐里提煉出來的。
其實很多人也都清楚,養(yǎng)皮膚的關鍵靠的是作息、飲食、情緒,而不是昂貴的護膚程序。規(guī)律睡眠、一頓熱飯、一次散步,比任何一瓶精華都更能讓皮膚穩(wěn)定。
但這樣的樸素真理,總是被消費主義和“服美役”的話術蓋過去。
文章寫到這里,必須拋出幾個扎心的問題:
我們真的需要每天往臉上抹下那么多無法保證來源的東西嗎?
我們是在護理皮膚,還是在維護一個供算法打分的“形象”?
給相機/他人看的臉,和陪伴自己生活的臉,到底哪個更重要?
我們把多少時間、金錢、情緒砸在了“變美”上,又從健康、睡眠和關系里抽走了多少?這筆賬,到底誰在賺錢,誰在透支?
如果不再把“無皺無孔”當?shù)拙€,而是把健康、松弛和篤定當成新的生活美學,也許你才會更像你自己。
一旦識破“顏值騙局”,無視顏值焦慮,那么,女性就再也不會輕易為此買單,為別人的眼光買單。
別人的眼光,哪能比得上自己的健康?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