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這兩個角色能同時入圍金鷹獎女配評選,成了她最硬的“實力名片”。要知道,金鷹獎的提名名單里藏著業(yè)內(nèi)的認可度,能憑兩個反差角色同時入圍,就算放在非星二代演員里也少見。就像影評人說的:“標簽再響,也蓋不過角色的聲音。當觀眾為何幸運心疼,為顧曉曼生氣時,‘張凱麗女兒’的身份就已經(jīng)被淡化了?!?/p>
這種淡化,離不開她清醒的表演理念。她在采訪里說過一句很戳人的話:“演戲是讓角色吃掉自己,唱歌才能做自己?!?這句話不是空話。演何幸運時,她把自己的開朗性格藏起來,連經(jīng)紀人見了都問“你是不是在劇組受委屈了”;演花金子時,她刻意模仿舊時代女性的步態(tài),連走路都帶著“被封建禮教捆著的沉重感”;到了《依依向北風》的知青角色,她又剪掉了留了多年的長發(fā),提前去農(nóng)村體驗農(nóng)活,曬黑皮膚,就為了“讓觀眾看到角色,而不是我張可盈”
《依依向北風》對張可盈來說,是場關鍵的“考試”。這部橫跨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知青劇,沒有流量明星加持,全靠菅紉姿、魯諾這些實力派撐場面——菅紉姿為演好赤腳醫(yī)生練了兩個月針灸,指尖磨出厚繭;魯諾為還原農(nóng)活狀態(tài),拍戲時受傷縫針,傷疤成了角色的“勛章”。在這樣一群“拼細節(jié)”的演員里,想靠“星二代”身份刷存在感根本行不通。張可盈飾演的知青角色,不是絕對主角,卻在群像戲里扎了根。有場戲是知青們得知高考恢復的消息,有人歡呼雀躍,有人沉默落淚,她站在人群末尾,沒有夸張的動作,只靠眼神完成了情緒遞進:先是聽到消息時的愣神,接著是想起家人的酸澀,最后是攥緊拳頭的堅定,短短三秒的鏡頭,把“在時代洪流里抓住希望”的感覺傳了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