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增材制造(AM)領域,我們常常面對一個棘手的矛盾:傳統(tǒng)的高強度鋁合金往往難以打印,而易于打印的合金其性能又無法滿足高端需求。例如,廣泛使用的Al 7075合金就因熱裂敏感性高,通常認為難以直接打印。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509507
最近,一項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等研究團隊、發(fā)表于Advanced Materials的研究帶來了新思路。研究團隊通過一套創(chuàng)新的 “計算-實驗”混合流程,成功設計并制備出一種名為Al-0.4Er-1Zr-1.33Ni 的新型合金。研究團隊制備了合金粉末并通過增材制造制成無裂紋的宏觀試樣,其強度是同類鑄造合金的五倍,與鍛造Al 7075相當。并且研究團隊指出“在400°C度高溫環(huán)境下時效 48小時后,該合金的強度沒有明顯下降?!?本期谷·專欄將簡要分享這一研究成果。
對“快速凝固”的巧妙利用
與傳統(tǒng)鑄造的緩慢冷卻不同,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技術本質上是極快的冷卻過程。
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對于特定成分的鋁合金,快速凝固能誘發(fā)出一個關鍵的亞微米尺度(約100 nm)的“亞穩(wěn)三元相”。這個相本身并非最終的強化相,但它是一個至關重要的 “前驅體” 和 “反應元素庫” 。
在后續(xù)對打印材料進行熱處理時,這個前驅體便會轉化為真正起到強化作用的、納米尺度的L1?-Al?M相。正是這些在高溫下仍抗粗化的納米析出相,使材料獲得了明顯高于基準合金的強度。
圖1. 合金設計概念圖 (論文Figure 1,展示三種不同凝固路徑與最終硬度對比)清晰揭示設計精髓:借助快速凝固形成亞穩(wěn)三元相(藍色路徑),最終得到納米級析出相和最高硬度。
機器學習和計算模型
那么,研究團隊如何鎖定這一“最優(yōu)成分”?
面對Al-Er-Zr-Y-Yb-Ni這個龐大的成分體系,傳統(tǒng)的“試錯法”無異于大海撈針。麻省理工學院團隊采用的方式是:讓機器學習和計算模型來幫忙。
他們構建了一套高效的集成設計流程:
1. 定義目標:首先明確,理想的合金必須在高溫下具備高強度的“性能描述符”(如高L1?相分數(shù)、低粗化指標)和良好的“可打印性描述符”(如低熱裂紋敏感性)。
2. 高通量計算:通過熱力學計算,對數(shù)十萬種虛擬成分進行模擬,初步鎖定關鍵元素——Zr和Er對降低粗化指標至關重要。
3. 機器學習建模:研究團隊采用神經網絡算法,在僅40組訓練樣本、5折交叉驗證的條件下,將測試RMSE降至3%,建立起從成分到粗化指標的代理模型,捕捉到元素間的非線性效應
4. 逆向設計:最后,采用貝葉斯優(yōu)化算法,在成分空間中主動搜尋最優(yōu)解,僅用約100個采樣點,鎖定使關鍵“粗化指標”下降71%的最佳成分,查詢效率顯著高于隨機搜索。
圖2. 逆向設計效能對比圖 (論文Figure 5b,展示貝葉斯優(yōu)化與隨機采樣的效率差異)
該圖展示了數(shù)據(jù)驅動設計的威力:機器學習指導的搜索,以更少計算量獲得找到更優(yōu)性能“配方”。
經上述流程確定的合金Al-0.4Er-1Zr-1.33Ni 在實驗中顯示出與預測一致的力學性能與可打印性:
可打印性驗證:激光掃描與LPBF打印樣品均未觀察到裂紋,而相同條件下的Al 7075樣品存在明顯裂紋。
超高的強度與硬度:3D打印的樣品在經過400°C、8小時的時效處理后,達到了性能峰值。
硬度:論文指出,其“硬度(200 HV)再次比基準合金(133 HV)高出50%”。
拉伸強度:論文指出,其“室溫拉伸強度達到395 MPa,同樣比參照基準鋁合金(275 MPa)高出約50%?!?/p>
卓越的熱穩(wěn)定性:研究團隊在論文中指出,此高強度“且在400°C時效48小時后仍無明顯下降”,證明了其納米析出相確實具有強大的抗粗化能力。
圖3. 力學性能對比圖 (論文文Figure 6c,展示新設計合金與基準合金的拉伸曲線對比)
在納米世界尋找證據(jù)
理論需要實證支持。通過高分辨率的微觀結構表征,研究人員在打印出的合金中清晰地看到了他們設計的一切:
掃描電鏡和透射電鏡確認了晶界處存在作為前驅體的三元相。
更重要的是,在晶粒內部,他們觀察到了彌散分布的、尺寸僅為1-5 nm的強化相,這些相具有L1?有序結構。
原子探針技術更是從成分上證實,這些納米析出相正是設計的L1?-Al?(Er,Zr),而較大的第二相則是預期的三元化合物。
圖4. 納米析出相表征(論文Figure 3,展示原子分辨率下的L1?納米析出相)
這些圖像直觀地顯示,設計的微觀結構已與計算預測結果一致。
總結與展望
這項研究,成功地完成了從一個虛擬預測到實驗驗證的完整合金設計周期。其核心在于通過成分設計,充分利用快速凝固條件,獲得了具有抗粗化能力的納米級析出相,從而實現(xiàn)傳統(tǒng)方法難以獲得的高溫強度。
展望未來,這種亞微米級亞穩(wěn)相析出策略完全可以拓展至其他合金體系。而這項工作中所發(fā)展的集成計算與實驗的流程,更為加速設計新一代增材制造及傳統(tǒng)制造用結構合金,為后續(xù)合金設計提供了可復制的流程。
3D科學谷聚焦
▌三維科學 l 無限可能
投稿丨daisylinzhu(微信)
郵箱:2509957133@qq.com
www.3dsciencevalley.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