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之旅藏著古今中外的鮮味密碼,一口吃盡跨國界的舌尖浪漫。
法國至今已去八趟。說起法國的吃,吃貨多劍指生蠔(牡蠣),大有不吃就等于沒去過法國之勢。我對生蠔的初印象,最早見于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她們的吃法很文雅,一塊精致的手帕托著牡蠣殼,嘴巴向前伸著,免得弄臟袍子。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了進去,牡蠣殼就扔到海里。”
第一次吃生蠔在科涅克,這個以干邑聞名的小鎮(zhèn)屬夏朗德省,該省生蠔獲得“Label Rouge(紅標)”認證,其中芬大奇蠔(Fine de claire)被譽為“蠔中貴族”。飯店是1908年開業(yè)的LE COQ D’OR(金公雞),店堂內(nèi)餐墊、座椅、靠背一抹紫色。我點的海鮮拼盤中,生蠔6個。在法國吃海鮮多拼盤,蠔、蝦、螺等組合,置腰形大盆,或上海鮮下調(diào)料的兩層托盤。不用任何佐料,要的就是原汁原味。
蘇東坡吃蠔雖無“東坡肉”之名,卻有文字記載,見1099年(宋元符二年)給兒蘇過信里。一是小蠔蒸,“肉與漿入水,與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倍谴笙柨?,“又取其大者炙熱,正爾啖嚼?!彼€幽默叮囑道:“每戒過子慎勿說,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蠻荒地上被貶人,生活卻在生蠔上開出花來。
朋友說諾曼底的生蠔好,該地區(qū)與夏朗德同列法國七大產(chǎn)蠔區(qū)。今年到諾曼底,方知當?shù)孛朗秤小叭住保汉柕暮ur、卷餅和蘋果酒。1944年“D日”行動登陸點之一的猶他海灘是著名產(chǎn)地,其生蠔肉緊實味咸鮮并帶一絲奶香,全拜這超大潮汐和風浪所賜。成名甚早是布列塔尼北部康卡勒的生蠔,路易十四時期就為貢品。
無論在不瀕海的阿維尼翁還是臨海的尼斯,生蠔一樣好吃。法國四季有蠔吃,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xiàn)大規(guī)模人工養(yǎng)蠔國家,加之一面大西洋一面地中海,9月到次年4月是享用大西洋生蠔上佳時節(jié),而地中海三體蠔可全年享用。
法國生蠔名氣響為饞老胚主打目標,吃青口是:摟草打兔子——捎帶的。第一次聽到“青口”是上世紀在多倫多,一看這不是上海人的“淡菜”么,其實它的大名是“貽貝”。小小淡菜在唐朝元和年間,“明州(今寧波)歲貢蚶、蛤、淡菜(《資治通鑒》)”。
明明是海貨,卻在上海及江浙叫“淡菜”。據(jù)《浙江通志》:“浙人呼淡菜曰‘東海夫人’……去其殼,不著鹽而干之,故名‘淡菜’。”又:“淡菜為蚌屬,以曝干時不加食鹽,故名。(徐珂《清稗類鈔》)”
在上海,過去買淡菜到南貨店,海味是其經(jīng)營的土特產(chǎn)之一。小時候,家里燒冬瓜番茄湯會放淡菜,如同放開洋,其鮮味都到湯里,淡菜本身就沒啥味道。
海貨當是吃鮮活。這幾年去法國,見青口總不放過;就連去年生日在南特,點了意大利面,也大快朵頤了青口。大西洋的青口個頭不大,色金黃肉鮮嫩,配些許洋蔥。與吃蠔一樣,不需調(diào)料。不管在南法還是北法,端上桌的盛器貌似全國統(tǒng)一,黑色小鍋裝得滿,配菜統(tǒng)統(tǒng)是薯條。吃完后,鍋底有奶色湯汁,據(jù)說寧波人也用這個來做蔬菜羹湯。
我吃青口的最佳地不是海邊,而是在圣米歇爾山上,大玻璃窗對著潮水退去的灘涂,心底里升起與蘇子樣的念頭,勿來“分我此美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