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消一面,便是一世,只消一眼,便知是你——”“曹雪芹”牽著“筆下人”的手在延伸舞臺落座,這深情吟唱,既道出了創(chuàng)作者與筆下人物的宿命相遇,也訴說著對北大知音的深情回應。近日,國家藝術基金2025年度舞臺藝術創(chuàng)作資助項目詩韻越劇《織造府》,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上演,這也是南京市越劇團首次走進北大。
這場演出暗合著一段奇妙的時空輪回——劇中,曹雪芹從北京回到江寧織造府,在精神故鄉(xiāng)尋找創(chuàng)作初心;劇外,南京市越劇團帶著這部精心之作從南京來到北京,在曹雪芹著書的城市演繹他的心靈旅程。這一來一往,恰似一場跨越三百年的文化對話,完成了一次南北文化的動人呼應。
作為第十六屆曹雪芹藝術節(jié)的演出劇目,《織造府》并非對《紅樓夢》故事的簡單轉述,而是貫穿了一條獨特線索——曹雪芹對于“要不要續(xù)寫《紅樓夢》后四十回”這一命題的探索與解答。劇中,曹雪芹重返織造府,“魂穿”書中世界,與林黛玉、薛寶釵、賈母等經典角色展開對話。在與紅樓夢中人的相互應答中逐漸明晰心跡:他“不肯從淚流直寫到淚盡,不忍裂肝膽痛煞卿卿,不消傳文章名垂千古”,只愿留住“輕輕哀、淡淡愁、濃濃情、深深意、展卷時分,那一霎溫存”。這部劇作打開了歷史記憶與文學想象的疊合空間,為北大師生開啟了一段跨越現(xiàn)實與夢境的詩意之旅。
最終,當曹雪芹望著魂牽夢縈的筆下人隱入茫茫白雪,十二金釵猶如眾仙歸位,他喊出了積郁已久的心聲:不刪了,不改了,不寫了,《紅樓夢》八十回夠了,足夠了。這是當代創(chuàng)作者對“曹雪芹筆下為何只有八十回”這一歷史懸疑的溫柔解讀。
演出前,北京大學越劇社的同學來到后臺,與《織造府》劇組進行了深入交流。劇中曹雪芹的扮演者、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李曉旭細致講解了服裝設計的巧思:曹雪芹初登場時的一襲黑衣,承載著他的半生風霜;當他化身為寶玉時,象牙白的長衫配以猩紅宮絳,瞬間點亮舞臺。青春的鮮活與黑衣的沉郁形成強烈對比,作者與角色一黑一白,仿若太極圖般你中有我、我中有我?,F(xiàn)場還為同學們展示了劇中春夏秋冬不同季節(jié)場景的切換奧秘。
在精心構筑的舞臺上,領銜主演李曉旭從落魄滄桑的中年曹雪芹,化身為有著賈寶玉肉身、曹雪芹靈魂的穿越者,在傾斜的舞臺上的每一個蹉步、顛步、曲步,都精準地踏在觀眾的心弦上。而那群“05后”的“天選十二釵”,也如初綻的蘭芽清新脫俗,營造出似夢非夢的紅樓意境。
演出結束后,演員們在前廳為觀眾帶妝簽售?!拔沂堑谝淮慰丛絼。瑳]有想到傳統(tǒng)戲曲還可以這樣來展現(xiàn)名著經典,讓創(chuàng)作者入戲來對話角色,并從中展現(xiàn)創(chuàng)作者的內心世界,這種設置特別現(xiàn)代。”“最打動我的是劇里對于‘《紅樓夢》為何止于八十回’這一文學史公案給出的解答,它沒有將原因歸于外部困境,而是向內探尋,歸結為曹雪芹一種主動的、美學上的抉擇,在最濃烈處戛然而止,重塑了我的對缺憾之美的認知——‘止’的勇氣有時比‘進’更偉大?!庇^眾這樣描述觀劇的感受。
《織造府》通過“作者對話文本”的獨特視角,將《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過程本身升華為審美對象。在虛實相生的詩意空間里,既保留了越劇柔婉抒情的特色,又注入了現(xiàn)代戲劇的思想深度。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李曉旭表示,“金陵三部曲”的共同藝術追求,正是用當代視角和價值觀念,重新解讀南京的歷史文脈,如果能借此為現(xiàn)在的年輕觀眾打開認識南京、認識越劇的一扇窗,我們感到無比自豪。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編輯/劉忠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