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白金漢宮外,看衛(wèi)兵換崗的游客熙熙攘攘。銅管樂隊剛吹完最后一段樂曲,掌聲還沒落下,一個身影突然從人群里沖出。
他跨過石階,鉆過鐵欄,手上舉著GoPro,一邊跑一邊大喊——
“Pickpockets!Watch out!Pickpockets!”(“小偷!當(dāng)心!有小偷!”)
聲音一下子撕開了現(xiàn)場的氣氛,游客們愣住,轉(zhuǎn)頭看,一個外賣騎手模樣的男人正對著兩個人錄像——一個中年男人和一個女人。那兩人面色發(fā)僵,試圖遮臉,可來不及了。
他的名字叫Diego Galdino,32歲,巴西人。平時靠騎電單車送餐為生,但在倫敦的街頭,他還有一個身份——追小偷的人。
Diego的追捕現(xiàn)場,看起來更像是一場街頭表演。他一邊吹著警哨,一邊對著鏡頭怒吼:“你們又來偷!一點羞恥心都沒有嗎?”
游客們反應(yīng)過來后開始起哄,指指點點。小偷越躲越慌,Diego則熟練地阻攔,不讓他們逃開。
整整十分鐘,他一路追著兩人,從白金漢宮到Green Park地鐵站,攝像頭全程拍下——喊聲、怒斥聲、游客的驚呼,甚至那名男子最后擠上地鐵、用胳膊把門推上的動作。
在他的視頻底下,評論常常是一片喝彩:“這是倫敦的蝙蝠俠!”、“一個人干了整個警局的活!”
其實,Diego最初只是個普通的外賣騎手。一切源于2023年夏天,他在Soho送餐時,看到一個人拿著別人的包走出餐廳。
他本能地追上去,把包搶回,還回給了失主。那之后,他說:“我就再也無法忽視這種事了。”
因為讓他失望的是——報警沒用。他說自己無數(shù)次撥打999報警:“我抓到了小偷?!睂Ψ絾査骸澳阌惺芎θ藛??”
“沒有,受害人已經(jīng)走了。”、“那我們不能來?!?/strong>
有一次,他當(dāng)面告訴一名女警官,眼前那兩個人就是扒手。結(jié)果女警只是聳聳肩,說自己“無權(quán)搜查”。
他發(fā)現(xiàn),如果靠警察,這座城市的偷竊問題永遠(yuǎn)解決不了。于是他決定自己來干——帶著攝像機(jī)、戴上頭盔,開著外賣車,在倫敦的游客區(qū)巡邏。
Diego第一次上傳視頻是在2023年7月12日,內(nèi)容是幾名東歐扒手在The Mall行竊。視頻不到一天播放幾千次,他的賬號一夜?jié)q粉。
如今,他在YouTube上的播放量超過兩千萬次,Instagram粉絲三十三萬,TikTok上一條單條視頻更是有二十七百萬觀看。
隨著關(guān)注度暴漲,他開始有了“標(biāo)志動作”——噴紅漆。
有人質(zhì)疑這是攻擊性行為,他的解釋卻很簡單:“我喊他們,他們躲開,轉(zhuǎn)個街口又去偷。噴漆是為了讓他們不得不回家,那天就沒法干了?!?/p>
噴漆罐上印著幾個醒目的字:“Criminal Identifier(罪犯識別標(biāo)志)” 和 “Emergency Use Only(僅限緊急使用)”。
這種噴漆其實是英國市面上防身用品,常用于緊急求助。Diego說,他只在“慣犯”或被攻擊時使用。
最有名的一次,是他在西敏寺外追到三個女性扒手,一邊高喊“Picky-pockets!”一邊噴出紅霧。有人拍下視頻,紅漆在陽光下暈開,那一刻,路人都停下來鼓掌。
Diego的家鄉(xiāng)在巴西南部庫里蒂巴,父親是警察。也許正因為此,他總說“識賊的本能是寫進(jìn)骨頭里的”。
他原本在一家林業(yè)公司工作,2017年被派到英國學(xué)英語,從此愛上倫敦。憑借意大利護(hù)照,他成功定居,如今住在泰晤士河邊的一間合租公寓里,每天靠外賣送餐賺150到200英鎊。
平常人騎車看風(fēng)景,他騎車“看賊”。他能一眼分辨誰是游客、誰是潛在扒手——“他們總愛假裝游客,手上搭著外套、拿著傘或圍巾,藏住伸出去的那只手。”
他拍到過來自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智利、秘魯?shù)谋I竊團(tuán)伙,也認(rèn)出過同一個扒手在巴黎、米蘭的別的博主視頻里出現(xiàn)。
“他們跟著人流走,從老年游客到留學(xué)生,只要有包、有手機(jī),就是目標(biāo)?!彼€特別提到中國游客——“他們來自治安極好的國家,不會想到這種事會發(fā)生?!?/p>
Diego最常出沒的區(qū)域,是白金漢宮、皮卡迪利廣場、議會大廈、塔橋這些游客密集的地帶。
他每天11點從維多利亞車站出發(fā),一邊拍一邊解釋:“他們在這里、在地鐵、在巴士站,在超市,哪兒有游客哪兒就有他們。”
在一次換崗儀式后,他再次認(rèn)出兩張熟悉的臉——之前被他噴過漆的那對男女。他立刻沖下臺階,再次喊出那句口頭禪:“Pickpockets!Watch out!”
十分鐘后,那對人倉皇逃進(jìn)地鐵,他被擠在門外,笑著舉著GoPro,氣喘吁吁。
圍觀的乘客有人認(rèn)出他:“看!是那個抓小偷的外賣哥!”
Diego的做法并非毫無爭議,有人稱他為倫敦的“蝙蝠俠”,也有人說他是“為流量作秀”。
犯罪學(xué)家Jennifer Fleetwood評論:“這是表演式的私刑,為了點擊率。”
Diego自己不辯解。他只說:“如果我不做,沒人會做?!?/p>
他承認(rèn),追賊是危險的。有一次他被兩個人拿棍子和玻璃瓶追著跑。后來他買了防刺背心?!拔揖毴嵝g(shù),也學(xué)會了什么時候該跑?!?/p>
但更多時候,他靠的不是拳頭,而是“曝光”。視頻上傳后,警方雖然未必行動,但偷竊團(tuán)伙的活動明顯減少。他笑說:“至少那天他們得回家洗掉紅漆?!?/p>
在議會大廈前,Diego發(fā)現(xiàn)兩名年輕女子正伸手去掏一名中國游客的包。
他再次大喊那句標(biāo)志性的口號,追著兩人穿過街口,游客們紛紛避讓。那兩名女子——其中一個懷孕了——后來告訴他,她們來自保加利亞,偷東西是為了養(yǎng)家。
Diego沒有報警,只說:“今天放你們走,但如果我再看到你們——就得噴漆?!?/p>
“當(dāng)然,我不信她們真的會改?!彼届o地說,“小偷是不會羞愧的?!?/p>
Diego的行為到底是“街頭正義”還是“暴民統(tǒng)治”,每個人心里有自己的答案。但那天晚上,倫敦的街頭又多了幾段視頻,也少了幾只伸向游客口袋的手。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5203199/Pickpockets-Diego-Galdino-vigilante-London-tourists-Guy-Adams.html
文|小月
點「贊」「在看」為我們打call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