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文中插圖素材源自網(wǎng)絡,侵刪。
天津是一座戲曲氛圍濃厚的城市,它不僅是曲藝之鄉(xiāng)、評劇藝術的興盛之地、河北梆子的綿延之地,更是京劇藝術的大碼頭?!氨本W戲,天津唱紅,上海賺錢”是客觀且公認的事實,足以說明天津與北京和上海這兩個京劇重鎮(zhèn)在京劇史上“三足鼎立”的地位。
63年前,現(xiàn)今的楊派老生藝術領軍人、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的楊派老生張克,便生長于斯。那一年是1962年。
張克在演唱會上 2025.10.1
張克的父親是一位熱愛京劇藝術的票友,他的長兄則是一名琴票。在這樣充滿戲曲韻味的家庭環(huán)境中,張克注定將與京劇結下不解之緣。終于,他承載著父子兩代人的期望,懷揣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考入了天津市戲曲學校,那一年是1975年。
張克的身段極具塑性感,在老生演員中極為突出
入校兩年后,張克對京劇的熱愛,被命運迎頭澆上一盆冷水——作為少年,他無可避免地遭遇了京劇演員的“倒倉”難關。但這份坎坷,并未讓15歲的他氣餒退縮,或可能淬煉出他堅韌、堅韌、堅毅的品格意志。
因嗓音條件受限,此后數(shù)年,張克只能在配演乃至龍?zhí)捉巧膶W習與實踐中默默堅守:一邊磨礪意志,一邊沉心錘煉基本功,始終期待著撥云見日,擁抱屬于自己的藝術晴空。
或許是為彌補此前在傳統(tǒng)戲上的功底短板,張克畢業(yè)后并未直接步入社會、進入專業(yè)京劇院團,而是選擇留校進修三年,以求進一步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這一年是1981年,彼時張克19歲。
蒼天不負有心人。張克終于等到了時來運轉,迎來的藝術生涯中的兩大重要轉機。
首先,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的成立成為了張克藝術生涯的新起點。張克與一眾朝氣蓬勃的青年演員一道,懷揣著對京劇的熱忱加入其中。這一年是1984年。
其次,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百日集訓”成為他藝術道路上的關鍵轉折點。身為楊門嫡傳 、楊寶森入室弟子程正泰,以嚴謹教風為張克夯實藝術根基。憑借此次集訓打磨的楊派名劇《文昭關》,張克一舉一炮而紅。這一年是1986年。
也在同一年,經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締造者的推薦,張克在香港演出期間舉行拜師儀式,同時拜譚元壽、馬長禮、程正泰及丁存坤四位名家為師,專攻楊派藝術,這一“一徒四師”的佳話在京劇界開創(chuàng)了先例。
其中,丁存坤為著名票友,深諳楊派老生的藝術精髓,年輕時曾短期搭班演戲(按,他與著名程派演員李薔華為結發(fā)夫妻,但因阻止李薔華演戲,二人遂分手)。他不僅傳授技藝,更以珍貴梨園藏品——一副譚鑫培當年在演出《擊鼓罵曹》時使用過的鼓槌,助力張克成長。
這張劇照中的鼓槌可不是譚鑫培使用的那副哦! 因為此時,那副珍貴的梨園藏品已經物歸原主
這副鼓槌,最先是由譚元壽贈予丁存坤的,在此次的拜師儀式上,丁存坤又將這副傳承了百年的鼓槌轉贈張克(再后來,張克將這對梨園珍寶又轉贈給譚正巖,物歸原主,從而又成就了一段梨園佳話)。
張克 捉放曹
張克 竇曉璇 游龍戲鳳
有人認為張克屬于“亮嗓楊派”,其唱腔藝術是楊派傳承與個人特色的有機融合。
從現(xiàn)存的音像資料可以發(fā)現(xiàn),鼎盛階段的張克,嗓音寬亮,音域寬廣,經久耐唱,其演唱既延續(xù)楊派“字正腔圓、韻味醇厚”的精髓,遵循楊派“平中見奇”的特質,又以更嘹亮的音色形成特色。演唱核心在于“寓情于聲”,以聲腔傳遞出人物心曲,在規(guī)范內精準拿捏氣韻,盡顯樸拙典雅的古典美,讓唱腔兼具傳承深度與藝術感染力。
以上兩張劇照記錄了張克在楊派傳承之路上的足跡
無疑,張克已成為當今楊派藝術的重要傳承人。其學藝歷程既得益于家庭的藝術熏陶,又源于自身多年如一日的深耕鉆研。如今,已經退休的張克依然活躍在京劇舞臺上,在楊派老生藝術的傳承之路上砥礪前行。
謹以此文祝賀張克舞臺藝術生涯五十周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