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避暑山莊方向隔著熱河東望,左側(cè)是磬錘峰,磬錘峰下方 是安遠廟,右側(cè)是普樂寺。
安遠廟又名“伊犁廟”,因主殿普度殿為方形,俗稱“方亭子”。位于避暑山莊東北方向武烈河東岸的山岡上,為承德避暑山莊“外八廟”之一。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為安撫遷居熱河的厄魯特蒙古達什達瓦部,仿照新疆伊犁固爾扎廟制式,融合漢、藏、蒙三族建筑風格勅建“安遠廟”?!芭f蕃新附,營建斯廟,名之曰‘安遠’”有安撫遠方團結邊疆之意,體現(xiàn)“興黃教以安眾蒙古”的政治思想。
今天繼續(xù)分享1930年代由德國女攝影師赫達.莫理循拍攝的承德老照片,百年光陰,只在一瞬,照片中的很多景物依舊,但一些景象已經(jīng)再不可能得見。
避暑山莊內(nèi)永佑寺舍利塔,近景是一片莊稼地。
安遠廟,從二道山門拱門望向山門。
透過安遠廟山門的拱券,遠處即是高大的普度殿,普度殿前方是第二進山門。左側(cè)一片莊稼地。廟宇已廢棄失修。
安遠廟普度殿,屋檐已有明顯損毀,圍墻內(nèi)的門殿和廊房甚是破敗,圍墻外是一片莊稼地。
安遠廟普度殿,殿高廿多米,平面呈正方回字形,外觀三重檐,設三座石刻龍紋拱門入口,其中兩座已用磚石堵上。
安遠廟山門,三拱門之一。安遠廟 山門面向避暑山莊,呈西南、東北走向,非常少見。
安遠廟正殿普度殿一座被磚封閉的拱門,券面上雕刻五龍圖案。
安遠廟普度殿中造像,這應該是二層供奉的三世佛之一,背屏華麗。
安遠廟普度殿中內(nèi)景,照片中可見三層走馬板上繪有壁畫。三層東廊正中為雅曼達噶壇,主供大威德金剛,推斷壁畫為大威德壇城中的十六位護法神。
安遠廟正殿普度殿中的壁畫。普度殿三層皆有壁畫,具體意象不明。
安遠廟正殿普度殿中壁畫。
安遠廟普度殿二層回廊。原來二層回廊是開放的,現(xiàn)在維修后的普度殿二層回廊也安上了窗。
安遠廟普度殿內(nèi)部,立柱與彩繪梁架。
從安遠廟普度殿上層向東南方向遠眺,可以看到普樂寺。
從安遠廟普度殿上層向北遠望普寧寺,這個景致如今是絕版了。
從安遠廟普度殿的窗口向東遠眺,可見須彌福壽之廟與普陀宗乘之廟的寺廟建筑群全景。
從安遠廟向東遠眺,可見須彌福壽之廟與普陀宗乘之廟全景。
磬錘峰,承德的標志性景致。
磬錘峰近景。此峰孤立于平緩的山巒之上,猶柱擎天。據(jù)稱由康熙賜名磬錘峰。
磬錘峰寶山寺石刻。寶山寺建于清朝中后期,由名僧麻祥主持建造。寺中留有七尊摩崖造像。這一處左側(cè)為不動金剛,右側(cè)為三尊上師像,左側(cè)為七世達賴。
磬錘峰寶山寺石刻,接上一張照片,三尊上師像,中間為宗喀巴,右側(cè)為五世班禪。最右側(cè)一尊善趺跏坐于須彌座上,戴冠的是彌勒佛。
磬錘峰寶山寺石刻,此一尊 為米拉日巴尊者,藏傳佛教噶舉派第二代祖師。
磬錘峰寶山寺石刻,這一尊是五世班禪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